《靜靜的頓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7—1958 彩色片 270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編導:謝爾蓋·格拉西莫夫(根據肖洛霍夫同名長篇小說改編)攝影:弗·拉包包爾特 主要演員:彼·格列勃夫(飾格利高里·麥列霍夫) ?!へ愃固乩锎目▼I(飾阿克西妮婭) 吉·伊里欽科(飾娜塔利婭) 德·伊里欽科(飾潘苔萊·麥列霍夫)
【劇情簡介】
春天來到了頓河之畔的韃靼村。潘苔萊·麥列霍夫一家人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家之主潘苔萊是哥薩克同土耳其女人生的孩子,他與老伴伊莉妮奇娜生有二男一女:長子彼得羅已婚,妻子叫妲麗婭。次子格利高里、小女兒杜妮亞都還小,但是19歲的格利高里已經長成一個健壯英俊的哥薩克。一家人過著和睦的小康生活。這天,大家都忙著為彼得羅到鎮上參加軍事訓練做準備,只有桀驁不馴的格利高里在同鄰居阿斯塔霍夫的年輕美貌的妻子阿克西妮婭調情。在河邊,一個在打水,一個來飲馬,卻只能眉目傳情。
夏夜的草原十分悶熱。麥列霍夫和阿斯塔霍夫兩家換工刈草,阿克西妮亞乘丈夫外出參加軍事訓練之機答應了格利高里的糾纏,從此二人便深陷愛河。潘苔萊得知兒子與女鄰居私通后,勃然大怒,把阿克西妮婭臭罵了一通,但是阿毫不示弱,并聲言格利高里是“我的人”。潘苔萊也訓斥了兒子,下決心為他娶親。
潘苔萊帶著兒子到柯爾叔諾夫家說親。柯家是一村首富,覺得麥家門不當戶不對。然而早已傾心于格利高里的娜塔利婭卻聲言非格不嫁。喜出望外的潘苔萊便很快地為兒子舉辦了熱熱鬧鬧的婚禮,盡管在婚禮上只有新郎悶悶不樂,以及被冷落了的女鄰居阿克西妮婭有苦難言,癡情的娜塔利婭卻沉醉在純潔的少女愛情中歡度著良宵。但是在一個初雪紛飛的早晨,躺在馬車里的娜塔利婭終于聽到了丈夫的表白:他并不愛她。潘苔萊得知剛過門的兒媳要回娘家生活的真情后,便大罵格利高里不肖,甚至要大打出手。格利高里則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并同阿克西妮婭逃到李特尼茨基莊園當了長工。
李特尼茨基是退役將軍,其子是現役軍官。當地主少爺回家休假時,發現了美貌的阿克西妮婭,不過垂涎三尺的他并未得其門而入。這時阿已經懷孕?;氐侥锛业哪人麐I聽到丈夫與阿克西妮婭結合的消息后,竟用砍刀自殺,雖然幸免一死,卻因頸部肌肉被砍斷而落下殘疾。
按照哥薩克的傳統,格利高里也必須去參加軍事訓練了。潘苔萊來到地主莊園給兒子送軍服和馬鞍,順便看了阿克西妮婭生下的女嬰?!败娙颂炻殹焙凸侨庥H情這些傳統觀念使父子言歸于好。格利高里騎馬上路時,老將軍親自為他壯行。懷抱幼兒的阿克西妮婭與丈夫吻別時泣不成聲,她戀戀不舍地跟在后面走著,走著……
1914年夏天,韃靼村的哥薩克們正忙于麥收,突然傳來了警報聲: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格利高里同許多哥薩克一樣被派往俄德戰爭前線。他揮舞馬刀追趕敵軍,馬刀落處,敵軍士兵應聲倒下。格利高里跳下馬來,發呆地看著這位素不相識的異國青年的面孔。第一次殺了人的他,感到內疚和惶惑。
在李特尼茨基莊園的阿克西妮婭房間里,娜塔利婭突然出現了。她懇求阿克西妮婭把丈夫還給她,因為阿克西妮婭已經有自己的合法丈夫了。阿克西妮婭卻寸步不讓地反唇相譏道:是你先奪走了我的最愛,格利高里不會愛你這個歪脖子丑八怪了。娜發現了阿克西妮婭生的女兒,并傷心地說:她不會再來爭奪丈夫了。阿克西妮婭哭喊著:上帝啊,饒恕我吧。不久之后,她的幼女死了。阿克西妮婭更加悲傷,日夜想念著格利高里?;丶倚菁俚牡刂魃贍斃盟瘋⒐陋毢褪グ踩械男膽B乘虛而入,把她變成了情婦和管家婆。
勇敢善戰的格利高里受傷住院了,他還獲得了十字勛章。在布爾什維克邦丘克的影響下,他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在這之前,格利高里和自己的摯友柯舍沃依在韃靼村時便接受過地下共產黨員施托克曼的教誨,因此,“哥薩克是上帝和沙皇的仆人”、“哥薩克高人一等”的傳統觀念開始動搖了。當一對皇族伉儷到醫院來慰問傷員、并特意看望格利高里這位“英雄”時,他想起了邦丘克們的話——沙皇和地主老爺們才是挑起戰爭、壓迫人民的罪魁禍首——于是他答非所問地說:我要去撒尿。弄得貴族老爺和軍官大人們都十分尷尬。
傷愈后,格利高里回到李特尼茨基莊園,得知阿克西妮婭與地主少爺的奸情和女兒的夭亡。盛怒之下,他鞭撻了少爺,拋棄了阿克西妮婭,終于回家了。他在自己家中受到英雄般的接待:父親要求他穿上少尉軍裝、掛上勛章以便向鄰居們炫耀;娜塔利婭像蜜月中的新娘般如醉如癡;老人、小孩和婦女都向他投來艷羨的目光。1916年娜塔利婭生了雙胞胎……
影片第二部著重描繪了俄國士兵從厭戰而走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歷程,以及十月革命成功不久后即開始的紅軍同白軍之間的殊死戰斗。
1916年在俄軍前線戰壕里,李特尼茨基等軍官們同邦丘克在爭論戰爭的意義和祖國的前途問題。邦丘克主張調轉槍口、打倒沙皇,而眾軍官們則斥之為叛徒和間諜。
格利高里回到前線作戰。在一次混戰中,阿克西妮婭的丈夫阿斯塔霍夫從背后朝格利高里開了一槍,但沒打中。當格利高里冒著生命危險把阿斯塔霍夫救出戰場時,阿斯塔霍夫供認了這件事,并表示以后有機會還要報仇。
1917年,格利高里在家中養傷。這時,圣彼得堡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退位,成立了克倫斯基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繼續奉行戰爭政策,通緝列寧,布爾什維克們再一次轉入地下。在俄德戰場上,俄軍內部士兵同軍官經常發生沖突。在德軍進攻下,俄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從1917年夏天開始,格利高里即支持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勝利后,他成了韃靼村第一個參加革命的哥薩克,當上了紅軍連長。作為忠于職守的紅軍連長,他對頓河區軍委會主席彼得喬爾柯夫下令濫殺戰俘的殘酷行徑提出強烈抗議。同上級吵翻之后,他拂袖而去,離開了紅軍。他回到家中,在父兄和同鄉們的“哥薩克自治”思想影響下,傳統觀念又在格利高里身上死灰復燃,他終于參加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暴動部隊。
1918年春,哥薩克叛軍在一次偷襲中逮捕了包括頓河區軍委會主席彼得喬爾柯夫在內的一大批紅軍官兵和共產黨員,并當眾判決了死刑。格利高里憤怒指責彼得喬爾柯夫濫殺哥薩克戰俘的往事。從此格利高里便走上了反對革命的道路。但是身為白軍指揮官,他堅決拒絕父親要他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主意,潘苔萊卻不甘心,一次,乘兒子不備便搶走了房東家的一口大鐵鍋,因為自古以來哥薩克們就是這樣干的。
國內戰爭像鐵犁一樣在頓河草原上劃出一條深溝,哥薩克內部也分裂為兩個陣營,格利高里同好友柯舍沃依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盡管人民生活日益困難,圣彼得堡的軍界上層卻依舊花天酒地,還策劃并實現了引進14國軍隊占領俄國大片領土的陰謀。麥列霍夫一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娜塔利婭日夜擔心前線的丈夫,有時她把一塊面包偷偷塞進從家門前走過的紅軍俘虜手中;妲麗婭過著放蕩生活;阿斯塔霍夫回到了韃靼村,接回了阿克西妮婭,打算從此過太平日子,但是不久他便被迫參加了白軍。杜妮亞出落成一個婷婷玉立的少女,并與柯舍沃依私定了終身。
1918年底,頓河區的紅軍力量加強了,韃靼村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律嵛忠酪源甯敝飨矸萁哟寺愤^的紅軍政委施托克曼。這時,格利高里和哥哥彼得羅都因部隊被擊潰而躲在家中。格對老友柯舍沃依聲明:他過去打仗不是為了?;剩膊辉懞脤④?,今天他也不想拍蘇維埃政權的馬屁。施托克曼同柯舍沃依等研究敵情時,力主馬上逮捕格利高里。當肅反人員到麥列霍夫家抓人時,格利高里兄弟早已逃之夭夭。第二天施托克曼在村民大會上宣傳革命意義時,遭到了多數村民的圍攻,人們指責紅軍要把哥薩克消滅殆盡。這時,一支白軍部隊突然襲擊了韃靼村,村民逃散,紅軍邊撤退邊抵抗,柯舍沃依僅以身免。
格利高里同哥哥彼得羅又當上了白軍軍官。在一次戰斗中,彼得羅的部隊被包圍,柯舍沃依把被俘的彼得羅槍決了。從此以后,格利高里變得兇狠起來,有一次在狂怒之下他竟把一批手無寸鐵的紅軍戰俘活活砍死,當他清醒過來以后便痛哭流涕地喊著:弟兄們,斃了我吧,我沒救啦。官兵們看著這個殺人殺紅了眼的哥薩克說:送他回家吧,這個人再也不能指揮作戰了。
影片第三部第一個鏡頭是春意盎然的韃靼村,正在家中休息的格利高里同妻子娜塔利婭在鮮花盛開的果園中散步,然而二人的心境卻不像美麗的大自然那般寧靜。娜塔利婭埋怨丈夫仍愛著阿克西妮婭。格利高里承認,幾年來過著朝不保夕、九死一生的日子,他早已陷入醉生夢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了。也許是走錯了路,但是沒有任何人能幫助他重返紅軍部隊了。一天,格在河邊飲馬時,又遇上了來打水的阿克西妮婭,二人傾訴相思之苦,從此又開始了夜間的幽會。
1919年3月,因頓河哥薩克再次暴動,格利高里只好中斷了鄉居生活而重返部隊,當了師長。但是白軍軍官們信不過這個當過紅軍連長的大老粗,而格也與他們格格不入,況且他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到底在這場斗爭中誰對誰錯?
暴動的哥薩克俘虜了紅軍政委施托克曼,并在韃靼村村民大會上把他同許多共產黨人處決了。有一次,妲麗婭在被押送的紅軍俘虜中認出了前村蘇維埃主席,他是參予槍殺自己丈夫的仇人,于是她便親手殺死了他。妲麗婭開始酗酒,過著更加肆無忌憚的放蕩生活。娜塔利婭和婆婆都看不慣妲麗婭的所作所為而躲到鄰居家睡覺。但是哥薩克高級軍官伙同英國侵略軍去韃靼村召開了村民大會,舉行了隆重儀式為妲麗婭授獎,因為她為夫復仇,表現勇敢。妲麗婭留下獎章,把500盧布獎金交給了婆婆以便祭奠亡夫。妲麗婭私下對娜塔利婭說,她已經患上梅毒,將不久于人世。她坦白道,曾接受阿克西妮婭的金戒指作為為她與格利高里通風報信的報酬。娜塔利婭說,你告訴我這些是為了說明,不幸的女人不只你一個……
韃靼村的哥薩克們在前線作戰。幾年來只有婦女在地里干活兒了。一天,娜塔利婭同婆婆一起勞動,突然悲從中來,她對婆婆說,格利高里仍與阿克西妮婭相愛,而她卻又懷了孕。草原上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而下。在閃電中娜塔利婭伸出雙臂對著蒼天高喊:上帝啊,懲罰他吧!娜塔利婭找巫婆打胎,竟因此身患重病而亡。臨終前她請求婆婆給她穿上格利高里最喜歡的那條綠色裙子。得知噩耗后,格利高里趕回韃靼村。他看到鄰人們聚在門口流淚嘆息。傷心的他又回到了部隊。
妲麗婭在同杜尼婭到河里洗澡時自殺了。下水前她劃著十字。游到水深處,她仰望著碧藍的天空,只見一只雄鷹在翱翔……
1920年因病離開部隊的格利高里,又回到韃靼村。當他發現杜妮婭正在同柯舍沃依熱戀時便警告妹妹說,如果你不同這個殺死彼得羅的布爾什維克斷絕來往,我將把你像青蛙一樣撕成兩半。
但是紅軍的力量日益壯大,又占領了韃靼村。格利高里再一次同阿克西妮婭出走。在途中,阿患了傷寒病,格只好把她送到一個農民家中養病,自己獨身逃往外地。
1921年的韃靼村變得面目全非了,麥列霍夫一家也歷盡滄桑; 潘苔萊隨暴動部隊撤退時死了,伊莉妮奇娜也郁悶而亡。臨終前她在深夜里抱著壽衣面向漆黑的草原呼喚著格利高里的名字說: 回來吧,孩子,媽媽不行了……
阿克西妮婭大難不死,回到家中。她到處打聽格利高里的下落,后來得知他參加了布瓊尼的紅軍第一騎兵師,當上了副團長。有人帶來口信說,他要帶罪立功,贖完罪就回家。盡管他恪盡職守、勇敢善戰,卻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被除名并遣送回鄉。而當上了韃靼村村蘇維埃主席的柯舍沃依一得知格利高里回家的消息,便立即決定:如果格利高里不自首,便立即把他逮捕法辦。
深夜,正當格利高里同阿克西妮婭幽會時,杜妮亞突然跑來,告訴哥哥柯舍沃依已經派人來抓他了。格利高里與阿克西妮婭立即逃出韃靼村。
格利高里與阿克西妮婭在逃亡途中一度被佛明為首的匪幫所劫持,并被迫參加了匪幫的活動。數月后當佛明匪幫被擊潰時,格與阿才乘機逃離匪幫,決定到庫班地區謀生。但是,阿克西妮婭在逃亡途中被流彈擊中,她死在格利高里的懷里。
格利高里掩埋了自己最心愛的人,也告別了最后的希望。他欲哭無淚,坐在參天大樹下發呆,把多余的一匹馬送給了過路的人。
最后,格利高里回到了韃靼村。頓河上的冰開始融化了。他把步槍和子彈都拋進河里。在家門外抱起了兒子米沙特加……
【鑒賞】
本片是著名導演格拉西莫夫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后搬上銀幕的。影片于1957年公映,像當年小說發表時一樣,也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和轟動。
小說共四部八卷,在1928—1940年間陸續出版。小說通過五個家庭和三位主要人物悲歡離合的故事,展示了1912—1922年間俄國社會的獨特群體——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國內戰爭中的苦難歷程。小說第一部發表時作者只有23歲,但是這部具有悲劇史詩藝術風格的作品,在揭示當代社會矛盾沖突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在塑造復雜的人物性格和忠實地描繪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方面,都顯示了青年作家是一位具有非凡膽識與才華的藝術大師,高爾基曾盛贊他是“天才作家”。1941年小說獲得了斯大林獎一等獎。然而小說前兩部問世后,卻遭到了評論界“拉普派”的抨擊,說作者同情“中間人物”,為哥薩克反革命叛亂辯護等等,他們甚至阻撓雜志發表小說第三部。只是在斯大林親自干預之下,小說才得到了公正的評價。但不久西方又出現了揭發肖洛霍夫是“冒牌作家”,《靜靜的頓河》是剽竊他人之作的贗品等說法。盡管時至今日這類聒噪仍在繼續,但是小說不僅得到了各國讀者的承認,經過嚴格評審后,小說終于獲得了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關于小說個別情節和人物的爭論只能說明它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
格拉西莫夫在詮釋小說的主題思想和再現其藝術魅力時也表現了藝術家特有的創造性和勇氣。影片出廠于1957年,正是蘇聯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后文藝界出現“解凍的時期”,官方一度放松了對意識形態的控制。然而編導仍然必須繞過種種藝海暗礁,在盡量滿足審查機關的要求的同時,通過引人入勝的哥薩克風土人情和民俗生活場景,忠實地保持了原著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
格拉西莫夫多次強調改編原著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小說內容,因此影片必須依據原著構造自己的框架,以求符合其悲劇史詩的藝術風格,并把小說同影片有機地統一起來。但是由于原著情節繁雜,人物眾多而且關系復雜多變,僅以三集影片試圖準確地再現小說內容顯然是極其困難的,尤其是描寫戰爭和革命的章節,影片的情節線索不像小說那樣條理分明,從結構方面看,影片第一集描繪韃靼村的中農麥列霍夫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中心人物格利高里從情場到戰場的性格演變時,的確比較準確地體現了小說的不慌不忙的敘事手法和細節描寫等藝術特點。例如,有著土耳其血統的格利高里在河邊同阿克西妮婭的調情;夏日草原上哥薩克的刈草場面;紅柳籬笆圍起來的白色農舍內外田園詩般的寧靜生活;刈草時因誤傷了草叢中的雛鳥而傷心的格利高里的沉思等。影片第二集著重表現的是格利高里、阿克西妮婭、娜塔利婭等主要人物在革命年代的遭遇,影片鏡頭既要集中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在俄國城鄉的發生和發展,頓河草原上哥薩克內部兩個陣營之間的殘酷斗爭,又要描繪主人公們在時代激流中的種種思想變化和感情經歷,因此,反映后方和前線、和平生活與戰時生活、個人經歷和歷史事件的一些場面,有時給人以不連貫和一帶而過的感覺。原著中的這些章節是作者根據歷史文獻而不是個人經歷寫成的,而且根據當局指示和讀者意見進行過多次修改,這種情況給影片改編者和導演造成的困難也不可低估。然而從影片第三集開始,故事情節逐漸獲得了史詩作品的嚴謹結構,它以鮮明生動的形象和鮮麗的畫面富有創造性地再現了小說的史詩風格,令人信服地達到了思想上藝術上的高度概括,同影片第一集一樣體現了原著的魅力。
影片忠于原著的主要標志之一在于它對主題思想的把握和典型性格的塑造。導演格拉西莫夫同人民演員格列勃夫一起成功地刻畫了史詩的中心人物格利高里這個人物形象。格利高利及其一家人的命運,以及圍繞著格利高里及其家人而展開的娜塔利婭、阿克西妮婭等人的遭遇,以及韃靼村幾個家庭的興衰浮沉都同頓河哥薩克的命運和歷史事件交織在一起。如果說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通過幾個貴族家庭在1812年反拿破侖戰爭中的經歷揭示了沙皇俄國宗法制社會的危機,那么肖洛霍夫則在以格利高里為代表的剽悍、淳樸的哥薩克的歷史命運中探討著造成這一群體的悲劇的原因。而導演格拉西莫夫同總攝影師拉包包爾特則通過在當年歷史事件發生的現場——頓河草原上拍攝的動人故事和畫面進一步反思了人生的真諦; 人們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在觀念和行為上的變化,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疑問:戰爭的原因和目的何在?什么是人生的意義?什么是幸福?影片中的格利高里是作為19歲的英俊少年出現在觀眾面前的。作為農民,他依戀土地勝過對阿克西妮婭的愛情,作為哥薩克,他是恪盡軍人天職的勇敢戰士。但是為了追求真誠的愛情,他不惜沖破宗法制社會傳統觀念的束縛而與有夫之婦逃出家庭;為了追求真理,他接受了布爾什維克的反戰宣傳而開始懷疑哥薩克生來就必須“效忠沙皇”的傳統信念。他參加紅軍和白軍又離開紅軍和白軍的行動,看似反復無常和搖擺不定,其實推動他這樣做的每一次動機始終是:不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不隨波逐流。為抗議紅軍或白軍中的錯誤行為,他不惜付出血的代價。在復雜的階級斗爭中,格利高里的這種脫離現實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沖動使他長期徘徊在十字路口,他走出的每一步又充滿了矛盾。他參加紅軍時,內心就出現了離開它的因素(對“濫殺無辜”的抗議),他參加白軍時,內心便存在著因反抗軍官老爺們的歧視、與反動政客格格不入而離開白軍的因素。然而就在這種矛盾中,格利高里自己逐漸從一個無憂無慮的青年變成了殘酷無情的軍人。第一次在戰場上因砍死敵軍士兵而深感內疚的他,到了內戰后期,已經墮落成殺死大批紅軍戰俘的白軍軍官了。影片在刻畫格利高里的矛盾性格時,充分以豐富的電影語言突出其典型性格所體現的社會和時代的內涵的同時,也顯示了編導的創作個性;通過生動的畫面描繪人物心理時,影片采用的手法更加含蓄,從而使影片具有水彩畫的清淡風格。如格利高里同阿克西妮婭的熱戀鏡頭,又如格利高里婚后對娜塔利婭說明他不愛妻子時的背景是初冬草原、雪花紛飛,娜塔利婭躺在馬車上流著淚仰望天空,沒有一句臺詞的無聲勝有聲的場面都加強了抒情力量。
影片還突出了格利高里性格中富有同情心和人情味的一面,這一品質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往往導致他屢遭挫折和打擊。他堅決反對不經審判而殺死俘虜,因為這與軍人品質不相容,所以他同紅軍革命軍委會主席吵翻。在白軍中,他也曾以師長身份制止暴動的哥薩克殺害紅軍戰俘,他甚至出于義氣而救了被俘的柯舍沃依,他也未報復阿斯塔霍夫,后者作戰時曾從背后向他開槍。然而當最后一次參加紅軍并立過功的格利高里被復員回鄉時,卻從自己青梅竹馬的朋友柯舍沃依那里得到無情的回答:他們永遠是敵我關系,柯舍沃依還下令逮捕他。格利高里被迫最后一次逃亡,并落入佛明匪幫。影片忠實地表達了小說對格利高里這個人物的客觀評價:他的個人悲劇在于不是迷途不返,而是迷途知返卻不能返,這也是國內戰爭中哥薩克悲劇的深化和延伸:革命隊伍中的過火行為和關門主義政策是造成格利高里悲劇的原因之一。但是格利高里個人對自己悲劇的形成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革命與反革命兩個陣營之間,雖然他每一次轉向都經過思考而當機立斷,同時他對自己的決定又不斷懷疑和猶豫,因為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他往往被事物表象所蒙蔽,雖然他對是非有敏銳的感受,但是他不能用理智控制感情,因而一再碰壁。當他在紅軍第一騎兵師中找到自己最后的歸宿時,他對革命隊伍中的許多人與事仍感到陌生、格格不入。而在當時條件下,格利高里的這種個性是很難得到信任的,何況他又是個曾任白軍師長的“帶罪立功”的人。影片對格利高里個人悲劇的客觀和主觀原因的評價比原著更為明確。在影片結尾,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格利高里不是一個孤獨的、可憐的失敗者,不是“被趕上絕路的狼”。他在飽經憂患之后,性格更深沉,并以其憨厚的真誠和從未喪失的個人尊嚴贏得了觀眾的理解和同情。導演和演員既未簡單化地把他演繹成一個“叛徒”或“小生產者自發勢力的代表”而進行所謂“道德審判”,也不認為他的悲劇是“官逼民反”而掩飾他的致命弱點——哥薩克的優越感和虛榮心,傳統偏見妨礙了他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鍥而不舍地走下去。
“哥薩克”是突厥語,意為勇敢的自由人。在俄羅斯,眾多農奴不堪沙皇專制制度的壓迫鋌而走險,從內地逃到頓河、庫班一帶邊疆地區。數百年來,他們當中出現過使沙皇宮廷統治多次受到威脅的農民起義的領袖,如布加喬夫、拉辛等。于是政府當局以鎮壓和收買兩手政策把自稱哥薩克的農民變成了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因而哥薩克過著比俄國農民更富裕和自由的生活,但是也承擔了每個男子必須參加軍隊“為上帝和沙皇而戰”的義務。正是這種哥薩克思想使格利高里在社會發生劇變時搖擺不定、左右碰壁。然而他與蘇聯文學中另一部獲得諾貝爾獎的小說《日瓦戈醫生》的主人公不同,日瓦戈是一個遁世主義者,他是生活在幻想中的詩人,而格利高里則是一個積極行動的探索者,在尋找真理的道路上感情有余而理智不足,他的命運充滿激動人心的戲劇性沖突,這一藝術形象也具有更加感人的藝術魅力。影片突出小說的“人生之旅”這一藝術手法時正是著眼于充分體現人生旅途中種種感情沖突這一藝術特色:人對鄉土和家庭的眷戀,對愛情和自由的狂熱追求,人在事業和愛情成功與失敗之際的感情流露等等。這也正是影片中最引人入勝的場景,而且所有人物和事件都圍繞著格利高里這個中心人物被描繪出來。
影片中與格利高里的命運聯系最緊密的是兩位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婭和娜塔利婭。貝斯特里茨卡婭扮演的阿克西妮婭成功地表現了哥薩克勞動婦女豐富的精神世界。她在結婚第一夜就遭到丈夫“有計劃”的痛打。在她已經向痛苦的生活低頭時,強烈的愛情把她從惡夢中喚醒,為了爭取愛和被愛的權利,為了過真正人的生活,她不怕丈夫的毒打、村民的恥笑以及格利高里娶親后一度的離別。在格利高里參軍后長達四年的日子里,由于幼女夭折和孤獨、失望,阿克西妮婭同地主少爺發生了愚蠢的可恥關系,但是她唯一熱愛的人仍是格利高里,因此她同心愛的人重逢時多年沉睡的激情又爆發了。當格利高里最后逃亡時,她毫不猶豫地說出:你走到哪兒,我跟到哪兒,就是去死我也情愿。阿克西妮婭的愛情是這位沒有文化、深受宗法制壓迫的普通婦女爭取幸福生活的唯一道路,也是“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
娜塔利婭的崇高精神世界表現在對丈夫的純潔的愛情和忘我的忠誠方面,表現在對公婆的孝順和熱愛勞動方面,也表現在對子女的神圣母愛方面。在格利高里相親時,她懷著靦腆少女特有的忐忑心情送給心上人一個煙荷包。丈夫拋棄她之后,她也從未放棄希望:丈夫總有一天會回到她身邊。她堅強地忍受著單相思的痛苦和羞辱,在凄涼的生活中忠貞不渝。演員伊里欽科扮演的這個角色堪與古典俄羅斯文學中最優秀的婦女形象媲美。娜塔利婭溫柔、純潔的個性與剛強、熱情的阿克西妮婭都因獻身給神圣的愛情而顯得美麗、真切和富有詩意。盡管娜塔利婭在大雨滂沱的草原上向負心漢發出過詛咒,盡管阿克西妮婭在失望中一度失足,前者在臨終前要求穿上丈夫最喜歡的裙子,從而原諒了給她帶來如許痛苦的格利高里,后者則心甘情愿地死在愛人的懷里。
影片中找不出多余的角色,即使一些次要人物和插曲式鏡頭也具有栩栩
如生的個性特點并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潘苔萊的俄土混血兒的外貌,可笑的動作和憨厚而又貪婪、保守但卻耿直的性格;地主李特尼茨基父子的貴族氣派和父親的愚忠、兒子的奸詐;美麗的妲麗婭的潑辣、放蕩和空虛;施托克曼、柯舍沃依等人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再現了時代的真實面貌。
本片在塑造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大自然形象時,不得不根據電影藝術語言特點來處理小說中的形象。小說中被人們譽為神來之筆的“黑色的太陽”的形象未能在影片中出現,這是可以理解的。小說結尾處關于格利高里在掩埋了中彈而亡的阿克西妮婭之后的絕望心情時,用寓意的語言形象揭示了一個心力交瘁的人的心理狀態:“他好像從一場惡夢中醒來,抬起了頭,他看見頭頂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輪耀眼的黑色的太陽”。在電影中直接采用視覺形象倒有可能破壞這一寓意手法的詩意韻味。
本片不僅以磅礴的氣勢再現了史詩小說中宏偉的歷史場面,它還以生動的藝術形象描繪出頓河哥薩克在革命年代的人生經歷,影片主人公們的悲劇時至今日仍具有光彩照人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露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魂斷藍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