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4 彩色片 198分鐘
法國與意大利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克羅德·烏當—拉哈 編劇:克羅德·烏當—拉哈 讓·歐蘭士 彼埃爾·鮑斯特(根據斯丹達爾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米歇爾·凱勒貝爾 主要演員: 錢拉·菲力浦 (飾于連·索勒爾)達妮埃勒·達麗厄(飾路易絲·德·瑞娜夫人) 安東奈拉·盧阿爾迪 (飾瑪蒂爾德·德·拉木爾小姐)
【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時,鏡頭對準正在維立葉城法庭受審的一位面目清秀氣宇軒昂的年輕人。他叫于連·索勒爾。因犯謀殺未遂罪,正在座無虛席的法庭上回答法官的提問。盡管他可能被判死罪,但他面無懼色,對于他的命運,在場的太太小姐深表關懷與同情。他說自己出身微賤,因稍受教育,竟成功地混跡于高等社會,這自然會引起有產階級的仇視與不安,有產者必然會對他殺一儆百,所以他不想請求法庭給予他任何恩惠,而情愿一死。講完這番話,他坦然回到受審人的座位上。似乎眼前又出現了德·瑞娜夫人的身影,綿綿的思緒又把他帶回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往事之中。
于連·索勒爾是維立葉城郊一家鋸木廠老板的孩子,因他體質遠不如兄弟們強壯,所以不是一個干粗活的好幫手,父兄因此常常辱罵他。于連喜歡讀書,且有驚人的記憶力,他精通拉丁文,能把《圣經》倒背如流,因而該教區西朗神父十分疼愛他。老神父希望他成為一名神職人員,穿上黑色的教服,而野心勃勃的于連卻瘋狂地崇拜拿破侖,希冀披上紅色戎裝,出身寒微的平民在戰場上憑借勇敢和智慧必能平步青云。
通過西朗神父的介紹,于連當上了該市市長德·瑞娜先生的家庭教師,他見到美貌出眾的德·瑞娜夫人和兩個孩子雖無不快,但對氣指頤使的市長待他形同仆人的語調和目光卻難以忍受。他住在市長家里,處處感到自己的尊嚴受到侮辱。連熱心的女仆愛莉莎問他是否有足夠的襯衫要漿洗,他都覺得十分不自在,于連絕對不能忍受不平等的待遇,既然德·瑞娜先生冒犯了他,他決心向他的夫人施行報復。路易絲·德·瑞娜雖年近三旬,但風韻猶存嬌美可愛。對于長年冷落她的丈夫早就心存不滿,但只能把全部歡樂與希望寄托到兩個可愛的孩子身上。于連的到來,使她那死水一潭的心靈掀起了圈圈漣漪,這位英俊的青年令她春心萌動,于連那多情的目光使她迷惘,女仆愛莉莎對于連表示的過分熱情使她焦躁不安。所以,在花園中乘涼的那天晚上,當于連的手顫抖地抓住她的手時,驚喜望外的路易絲半推半就地任由于連愛撫。在那月明之夜,當于連闖進她的臥室時,她的禱告和祈求只是掩蓋她內心的極度沖動,愛情的閘門一經打開,她無力再把它關住。原本出于報復心理,滿足自己對上等社會高貴婦人占有欲的于連,看到德·瑞娜夫人對他那份真摯的情感,也情不自禁地墮入了愛河。他和路易絲不斷幽會,度過了一段心曠神怡的時光。
皇帝駕幸維立葉市時,德·瑞娜夫人讓丈夫安排于連做一名儀仗隊隊員。年輕人身穿戎裝,在眾人面前大出風頭。同時,西朗神父又讓他當陪祭教士,參加安迪主教主持的盛典。于連脫下軍裝,套上教袍,又去伺候年輕的主教大人。看到皇帝跪吻舉止優雅的主教手背的場面,于連不禁豁然心動,頓時悟出從軍不如從教的道理。若能得到高層的教職,不僅有豐厚的年薪,教民的景仰,還能握有超乎尋常的實權與影響力。他就這樣暗自下了當教士的決心。
不幸的是,德·瑞娜夫人幼子患病病危,她陷于可怕的內疚,認為這是上帝對自己墮落的懲罰。在極度自責的惶惑中,她打算向丈夫坦白自己的過失。但當孩子病愈后,她對于連的愛戀更加有增無減。這期間,德·瑞娜市長收到了一封告發他妻子與人通奸的匿名信。為保全德·瑞娜夫人名節,于連必須離開維立葉城。
西朗神甫介紹于連到法國東部的貝藏松神學院深造。在學院里,于連潛心研究神學,但遭眾人嫉妒。惟有神學院院長彼拉神甫賞識他的才能,雖表面上對他嚴厲,但心里很器重他,因而時常為他解困撐腰。有人在私查于連個人物品時,發現他有一個女招待的住址。彼拉神甫聽完于連的辯解后,不但不追究,反而囑咐他要提防小人的暗算。在于連離開維立葉城半年中,德·瑞娜夫人接連給他寄了12封信,彼拉神甫想替他了斷俗緣,把這些信全部扣留,另外,這類信件如落入他人之手,于連的前程將全部葬送。他讓于連自己把信燒掉,但他難以割舍對德·瑞娜夫人的愛戀,所以偷偷地留下了最后一封情意綿綿的長信。
彼拉神父受人排擠,不得不離任。他的好友,德·拉·木爾侯爵介紹他到巴黎一個富裕教區。為保護于連免遭耶穌會派迫害,他介紹于連到侯爵府上當一名秘書。
初到巴黎,于連興奮不已,但他難改好勝爭強的脾氣,在一家鞋店與人爭執起來,要與人家決斗。第二天才發現那人只是一名仆人,但為了榮譽仍要決斗,結果負傷而歸。
在德·拉·木爾侯爵府中,于連的勤勉和謹慎贏得了侯爵信任。他被派往倫敦辦理一樁訴訟案,因工作出色而獲得一枚十字勛章,更受侯爵器重。在上層社會的交際場上,頭腦靈活的于連很快就成為風度優雅的公子,拉·木爾小姐也驚奇地發現這個外省人身上的土氣已蕩然無存,完全變成了一位紳士。
在侯爵府邸舉行的舞會上,瑪蒂爾德小姐百無聊賴,她看不起向她卑躬屈膝的這群年青貴族,因為她崇拜中世紀那些英雄騎士。于連對她不卑不亢,有時甚至近乎傲慢,這反倒引發她的敬佩與愛憐之意。當于連激情滿懷地對她講起革命家丹東及其政治主張時,這位傲視一切的貴族小姐竟然心悅誠服。瑪蒂爾德在于連的書房里留下一張字條,她叫于連當晚用梯子從窗口爬進她的房間。于連徘徊良久之后,在皎潔的月光下,完成了一個勇敢追求者的使命,拉·木爾小姐投入了他的懷抱。
但這位反復無常的貴族小姐對自己的失足感到悔恨,第二天見到于連時冷若冰霜,并且出言羞辱,于連痛苦異常,憤怒之下他想拔劍殺死這個敢于玩弄他感情的女人。是夜,他再次爬進瑪蒂爾德的閨房,這位高貴的小姐終于不能自持,屈服為他的奴隸。
次日,在侯爵的書房里,瑪蒂爾德把實情告訴父親,要求與于連公開結婚。老侯爵聽罷怒不可遏,大罵于連是惡魔轉世。但看到女兒鬼迷心竅,木已成舟,當務之急是避免丑聞,為使婚姻門當戶對,只得授予于連軍官職位。
維立葉城。在昏暗的教堂懺悔室里,神甫脅迫德·瑞娜夫人給德·拉木爾侯爵寄一封揭發于連的書信,說他道德敗壞,是一個專門破壞別人家庭幸福的騙子。
于連的寓所。意得志滿的于連正興高采烈地試穿軍官制服,德·拉木爾侯爵又為他謀到了一個貴族姓氏。他可謂一步登天,心中充滿個人奮斗已取得勝利的喜悅。但在這時,瑪蒂爾德氣急敗壞地跑上樓來,告訴他侯爵收到了德·瑞娜夫人的揭發信,他倆的夢想和前途將毀于一旦。于連聽后如五雷轟頂,出于憤怒,他來到維立葉城教堂,躲在石柱后面,掏出手槍,向德·瑞娜夫人射出了復仇的子彈。德·瑞娜夫人應聲倒地,于連當場被擒。等待他的是法庭的判決。
德·瑞娜家的馬車停在法庭外的廣場上。德·瑞娜夫人在車中忐忑不安地等候著于連的消息。當德·瑞娜夫人得知于連被判處死刑時,她不顧一切地掙脫了丈夫的阻攔,跳下馬車,向法庭奔去。
獄中的于連異常地平靜,一切往事已成過眼云煙。西朗神甫為他四處奔走的結果是,假如他能誠心去教堂懺悔自己的過失,可以獲得赦免。但是于連謝絕了神甫的好意,執意等待死期的來臨。德·瑞娜夫人得到西朗神甫的允許去看望于連。牢房中這對情人互相寬恕之后,再次熱烈相愛,依偎在一起。
影片結尾時,鏡頭停在兩扇徐徐開啟的監獄大門上。于連邁著緩慢而堅定的步伐,走向斷頭臺。蔚藍色的天空下,身著白色囚衣的于連的背影漸漸逝去。
【鑒賞】
克羅德·烏當—拉哈根據斯丹達爾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影片,在原著的基礎上,對小說的內涵作了較大的改動,在敘事結構、主人公形象塑造、對宗教的揭露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紅與黑》是一部有豐富社會內容的小說。主人公于連·索勒爾這個人物是時代的產物。他是在法國大革命后期拿破侖帝國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的典型。他從小深受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對拿破侖推崇備至,希冀能像拿破侖帝國時代一樣,憑借自己的才干與奮斗,立功疆場而獲得遠大前程。不幸的是,他趕上了王朝復辟時期,在自己一無門第二無財產的條件下,只有走教會的門路,靠卑劣的勾當向上爬。小說標題的“紅”,是指紅色軍裝,代表充滿了英雄業績的拿破侖帝國時代,影片中我們看到于連在試穿軍官制服時,他仿佛即將在拿破侖的戰旗下跨馬出征,心中充滿飛黃騰達指日可待的狂喜。“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年代。生逢這兩個時期交迭的于連,身上自然帶有社會歷史的矛盾沖突。斯丹達爾以同情的態度描寫敘述了于連的奮斗、追求和悲劇。從個性解放的觀點出發,謳歌了拿破侖時代,鞭笞了復辟時代,批判了在波旁王朝統治下復辟勢力以出身門第壓制平民青年的行徑。作者在主人公的悲劇命運的背景上,揭露了教會勾結保王黨復辟專制主義舊秩序的陰謀,深刻地表現出七月革命之前法國社會歷史的特征。這就使《紅與黑》成為了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杰作。
斯丹達爾這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采用平鋪直敘的手法,按照故事展開的時間與空間講述了于連·索勒爾的一生。在書中第49章,他明確表明了自己的創作思想:“小說好像一面鏡子,擺在大路上。有時它照出的是蔚藍色的天空,有時照出的卻是路上的泥沼。”在敘事結構上,他認為平鋪直敘最能反映生活的真實。而克羅德·烏當—拉哈則選擇了倒敘的手法,從影片一開始就讓觀眾面對在法庭受審的于連。他在法庭上的講話,在小說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在影片中更起到一個統領全局的作用,十分點題地說明影片更側重于社會性一面,使其政治色彩更加鮮明。于連的陳述并非小說原文,編導選擇了其中政治含義最濃的部分,讓錢拉·菲力浦用堅定的控訴語氣把主人公的自我辯護變成了一篇戰斗的檄文。這段獨白去掉了原文中一切婉轉修飾語,只剩下字字鏗鏘的有力控訴。其中于連對德·瑞娜夫人的歉悔與內疚被簡要地一筆帶過。原來半小時長的大段獨白被壓縮為三分鐘,這就突出了于連對社會不公正的抨擊與控訴。
編導在這部影片中,把一切與刻畫于連反抗社會的主題無關的人物和事件全部省略,例如貧民收容所所長哇列諾、代理主教福力列、于連的摯友福格都未在片中出現,這就使得情節發展的脈絡更加清晰,主人公的反抗性格更加突出。
《紅與黑》的中心人物是于連·索勒爾,小說原來的名字就叫做《于連》,斯丹達爾之所以改成現在的題名,并加上副標題“1830年紀事”,是為了突破個人遭遇的孤立范疇,擴展到對復辟王朝時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全景描繪。心有靈犀的編導在這一點上無疑比斯丹達爾走得更遠,他把受個人主義感情驅使的野心家于連的自我奮斗的一生,變成了一代青年的代表向社會不公正宣戰的歷史。于連代表了一個法國大革命后的小資產者的形象,他身上既有反抗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一面,也有崇拜權貴并向他們妥協的一面,而影片著力突出他的反抗性特征。
讓我們對比一下小說與電影在于連追求德·瑞娜夫人這場戲的異同。小說第9章中,德·瑞娜先生對于連整個上午不管孩子,不盡家庭教師的職責深為不滿,他用尖酸的刻薄話斥責于連。但是,于連始終沉醉在前夜花園中握住德·瑞娜夫人的手那一幸福時刻。書中說“他簡直無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降低到去聽德·瑞娜先生對他說的那些嚴厲話。他整個上午都把自己鎖在屋里,沒去管孩子是因為他心中太興奮。他認為前夜的舉動,盡到了他的職責,而且是個英勇的職責。直到最后于連才勉強找到一個托辭來應付德·瑞娜先生: ‘我病了。’”
影片把這場戲安排在花園納涼那一組鏡頭中: 德·瑞娜先生為顯示自己的主人地位,叫于連去把他的眼鏡和報紙拿來(原書沒有),然后開始指責他未盡職守。于連辯解道:“因為今天我病了。我可以生病嗎?”為了報復市長對他奴仆般的待遇,他乘機握住夫人的手,并深情地望著她。把于連勾引德·瑞娜夫人的行為,放在不受尊重備受責難之后,使觀眾的同情心轉向于連,這句“我可以生病嗎”則突出了于連敢于抗爭的心理。
小說中把于連夜闖閨房占有德·瑞娜夫人說是“他生活中還從來不曾有過情婦,這天他要決心扮演一個唐璜的角色,以滿足作為一個征服者的自尊心。”可以看出原作是用天性風流來解釋于連此舉動機的,而影片的剪輯巧妙地突出了青年人的報復心理,讓市長戴上綠帽子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影片縮短了故事的進程,把于連的猶疑徬徨過程刪去,讓他在花園納涼的當晚就占有了路易絲·德·瑞娜。這樣改編的結果,使人感到于連不是在對一個女人發動進攻,而是對社會的不正義起而反抗。他犯下的通奸罪不但不受觀眾指責,反而得到同情和令人欣慰。
斯丹達爾在《紅與黑》這部具有鮮明時代感的作品中,對封建專制制度和與之勾結的教會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從于連目睹的神學院中卑鄙的勾心斗角,特務活動的無孔不入,到最后懺悔神父脅迫路易絲·德·瑞娜夫人寫揭發告密信,作者都用翔實的筆觸,揭露了教會的偽善。烏當一拉哈的影片更加激進地表現了反教權思想。通過于連的切身經歷,對宗教作了先揚后抑的安排。在國王駕幸維立葉城那組鏡頭中,于連對年輕主教的不凡氣派羨慕不已。看著他在穿衣鏡前威嚴地演練著祝福的手勢,于連心里想:這么年輕就做了主教……他能賺很多錢吧?也許二三十萬法郎都不止。但導演對這個細節的描寫,卻暗示人們:莊嚴的宗教儀式只不過是一種裝腔作勢的表演。當國王在教堂中跪倒在地,一群美貌的女人匍伏在主教的腳下時,于連全然忘卻了想當拿破侖軍官的宿愿,頓生要在紅色軍服外套上黑色教袍的強烈愿望。在小說中,于連穿的是天藍色軍服,烏當一拉哈在影片中卻讓他穿上十分耀眼的紅色軍裝,這個細節的改動可謂獨具匠心,更好地展示了《紅與黑》的深刻內涵。更有意味的是,滿身戎裝的于連興高采烈地剛剛演完儀仗隊員的角色,就被西朗神父招來侍奉主教大人,因來不及換裝,連帶有馬刺的軍靴都沒脫,披上黑色教衣就匆匆來到主教身邊。對于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穿什么服裝,演什么角色都無關宏旨,重要的是找到進入上層社會的捷徑。紅也好,黑也好,哪條道路方便就走那條,信念是沒有的。
由于影片長度的限制,烏當一拉哈把原小說中對暗無天日的神學院描述大加刪減。只交代出正直的彼拉神父和天資過人的于連在這里備受排擠。導演用象征手法,在最后一次彌撒中增加了一個彼拉神父逐次吹熄蠟燭的特寫鏡頭。當彼拉神甫講到學生中許多人將在社會的潮水中被淹沒時,他吹熄了于連默默指定的那根蠟燭。這帶有神秘色彩的隱喻預示著不祥的來臨。
令人難忘的一組鏡頭,是懺悔神甫誘逼德·瑞娜夫人寫告密信那場戲。這是影片揭露教會的點睛之筆。在極度昏暗的懺悔室中,人們始終無法看清懺悔神甫的面孔。他總是用手掩住臉,鏡頭如何變化角度也照不到他的真面目。實際上,他是誰原本就不重要,任何教區的神甫都是一張見不得人的嘴臉,都在陰暗的角落里施展陰謀。懺悔完畢,他走到圣像前,低下頭,做出一副吾主慈悲的樣子,他那可怕的黑色背影,讓人不難看出他極度扭曲的心靈。這組幾近無聲的畫面令人窒息。
小說結尾時,于連雖愿選擇死刑,但未拒絕宗教挽救他的靈魂。影片讓他與宗教徹底決裂,他固執地回答了西朗神父指給他的最后一線生機,表示再不踏進那偽善的地方。更富反抗性的于連,因悲壯更顯完美和高大。
把文學名著改編成電影,利用畫外音表現人物內心獨白,不失為一種上乘的選擇。不久前推出的瑪格麗特·杜拉的《情人》也是一個成功的范例,讓娜·莫蘿的內心獨白深深地打動了法國影迷。斯丹達爾對人物心理有驚人的洞察力,在小說中多處出現大篇幅的自問自答的心理描寫,這種手法細膩而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烏當—拉哈沿襲了這一手法,既有表現內心矛盾鮮活的畫面,又聽到他內心的呼喚,讓人感到導演既忠實原著,又似乎超越了文字所能達到的效果。在于連夜闖德·瑞娜夫人閨房那場戲中,他的矛盾心態,通過演員自身的自問自答,把此刻于連的憤怒、沖動、猶豫又膽怯的心理完全展示在觀眾面前。與此相對應,德·瑞娜夫人第二天晚上在溜進于連臥室前,她的自責、怨艾、躁動和徬徨,也通過這種方式真切地展現出來。
總之,影片中塑造的于連這一人物形象,比小說因更具叛逆性格而顯得更加高大。錢拉·菲力浦在他藝術頂峰時創造的這個人物,使人難以忘懷。40多年后的今天,不少試圖再版《紅與黑》的制片人,因尋不到能超越錢拉·菲力浦的演員而計劃落空。他創造的于連,態度倨傲,動作優雅,仿佛于連與生俱來就是一個上等人,德·拉木爾小姐說他“有外省人的土氣”,只是由地位卑微而造成的膽怯心理的流露。導演安排于連走向斷頭臺那最后一組鏡頭,達到了頌揚這位青年叛逆的頂點。身著潔白衣衫的于連目光炯炯,義無反顧地向前方走去。他剛直的身影,堅定的步履像流星一般在夜空中滑過。這哪里是犯有謀殺未遂罪的死囚,分明是一位為正義事業以身殉道的勇士,他甚至還受到天使般歌聲的送別。
上一篇:《精神變態者》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純真年代》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