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我很小時父母就離異了,我時而由母親撫養(yǎng),時而跟隨父親。六歲時我隨母親遷居圣彼得堡,生活了兩年半,在那時我就對文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讀了很多圖書。母親不愿為了我影響和繼父柯利亞的感情,我又被送到在巴黎的生父處,此后母親再也沒有接我回去。我和父親及繼母薇拉一起生活。不久薇拉有了自己的女兒,待我更加冷漠了。我在哪里都沒有家的感覺。上學后我終于有了一種歸屬,學校里的嶄新生活和孩子們的笑鬧聲吸引著我,我每天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在學校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母親來巴黎看我,但我們之間已經(jīng)沒有什么感情,我寧愿和繼母薇拉在一起。14歲時我進入中學開始新的生活,童年的回憶結束了。
【作品選錄】
我和父親一起散步……或者說他領我散步,他來巴黎每天都這樣做。我記不清是怎樣和他見面的……大概有什么人把我領到他的旅館或者什么約定地點……他當然不能來弗拉特街找我……我從來沒有看見他和母親在一起,我不能想象他們在一起……
我們從參議院對面的門走進大盧森堡公園,進門后向左,那里有木偶戲、秋千、木馬……
一切都是灰色的: 天空、小徑、大片的禿地、光禿的樹枝。我們多半沒有說話,也可能說過話,但我記得清楚的只是這句話:“你愛我嗎,爸爸?……”口氣毫不焦慮,而多多少少有點調(diào)皮……我不可能一本正經(jīng)地提出這個問題,我只能逗趣般地問“你愛我嗎”……他最討厭這種話,特別是從小孩嘴里說出來……
“你那么小小的年紀就感覺到愛?”
“當然,絲毫不亞于今天的感覺,也許還更強烈……對于這,孩子的感覺比大人更敏銳。
“我知道‘你愛我’‘我愛你’之類的話會使他縮回去,會使他藏在心底的感情更遠遠地后退,更遠遠地龜縮起來……果然如此,他撇撇嘴,不以為然地說:‘你問這個干嗎?’我仍然用調(diào)皮的語氣……因為我覺得有趣,也防止他不高興地拒絕我,‘別說傻話’……我堅持:‘你愛我嗎,告訴我。’‘可你是知道的……’‘我要你說。說吧,爸爸,你愛不愛我?’……這次,我的聲調(diào)認真而富有威脅性,讓他預感到會發(fā)生什么事,讓他說出——只是說著玩玩,逗逗樂——這幾個可笑的、不倫不類的字:‘當然愛,小傻瓜,我愛你。’
“既然他接受了我的游戲,就該得到報償……‘那好,既然你愛我,你給我一個……’你瞧,我根本不想勉強你敞開心懷,讓你袒露深藏在心頭的、只是斷斷續(xù)續(xù)有所流露的感情,你可以讓它稍稍露出一點……‘你給我一個氣球……’‘哪里有氣球?’‘那邊……售貨亭里有……’
“我感到滿足,我逗了他又使他放心……還得到這個信物,這個漂亮的戰(zhàn)利品;我用一根長線將它系在手腕上,它在我頭上飄動,澄藍而明亮。”
我背朝著窗子坐在床沿上,膝上抱著我的同伴和密友,那只金色皮毛的、軟軟的、柔和的小熊,我對它講媽媽剛才說的話:“你知道,我們馬上就要回巴黎了,去爸爸那里……提前回去……那里還有另一個媽媽……”
媽媽在旁邊聽見了,生氣地說:“你胡說些什么?什么另一個媽媽?誰也沒有另一個媽媽。你在世界上只有一個媽媽。”我不記得她是否說了這么多話,或者僅僅是最后一句話,但是我記得她那不尋常的夸張,它使我啞口無言,仿佛愣住了。
行前的準備,我可忘得一干二凈……我知道媽媽一回來就要和柯利亞去別處。柯利亞寫了厚厚一本關于奧地利—匈牙利的歷史書,他被邀請去布達佩斯工作幾個月……布達佩斯這個名字我當時常常聽人提起。
離開的消息并不使我憂愁。我習慣于來來往往,而且我很愿意再見到爸爸、盧森堡公園……還有那位帶我跳舞的、和氣的太太……當那種感覺產(chǎn)生時……她正和我一起坐在長椅上……那種感覺充滿我全身,它從四面八方輻射出來,陽光、矮磚墻、花架、開花的栗子樹……它有時還重現(xiàn)。
我忘了怎樣和加莎告別,多半是令人心碎的……奇怪的是,留在我記憶里的卻是我去吻抱柯利亞的那最后一剎那……他正忙著寫東西,四周都是紙……我像小狗一樣聞他,好記住他的氣味……煙草和花露水的氣味,我再一次看看他的指頭和指甲……仿佛從那里發(fā)出的東西充滿了他,甚至使他稍稍膨脹——他的和藹與善良。
可以想象我們穿過的那片白雪茫茫的原野——那是在二月份——那些小木屋、白色的樺樹、被雪覆蓋的冷杉……我當然記得它們……但它們和許多類似的形象混淆在一起了。沒有被混淆的只是媽媽的形象,她坐在我對面,靠著窗,她伸過手來用已經(jīng)濕透的手絹替我擦去臉上的淚水,一面不停地說:“別這樣,親愛的,別這樣,小寶貝,小心肝……別這樣……”
有時我的憂愁得到緩和,我睡著了。有時我合著車輪的聲音像玩似的重復念著兩個字……大概由于我看見了窗外陽光燦爛的原野……我念著法語和俄語的“陽光”,在俄語里,幾乎不讀出來;我念俄語時將嘴唇向前撅起,彎曲的舌尖頂著前齒,我念法語時將嘴唇放平,舌頭幾乎不碰上齒。接著又是俄語、又是法語。這個游戲叫人昏頭昏腦、無法打住。最后它自動停下,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真奇怪,你這是頭一次感到離愁……莫非有預感……”
“也許是媽媽……”
“是的,她身上有點什么東西讓你感到這次離別不同往常……”
“當時她莫非想到……不,難以叫人相信,確實難以叫人相信……不會的,她不可能有意將我留給父親。”
“別想入非非了。那是在二月份,你知道這次離別比往常更長,因為這次要在父親身邊待兩個月以上……一直到過完夏天。”
我清楚地記得皚皚白雪中的一個小火車站,我們在一間窗子很大的候車室里坐著。鐵路人員穿著另一種制服,我明白這是邊境。
接著便是柏林。一間相當陰暗的大房間,一面是兩張床,床上鋪著很大的紅色壓腳被,另一面是安樂椅和圓桌……媽媽和我不認識的“叔叔”坐在桌旁……媽媽告訴我這是她在日內(nèi)瓦學習時的老友,也是父親的好友。現(xiàn)在由他照料我,帶我去巴黎。他的面孔清秀而溫和,臉色發(fā)灰,臉上有許多小孔,和生過天花的人一樣……鼻頭很尖,仿佛給老鼠啃過……
媽媽低聲和他說話,而我,我在玩一個有趣的游戲,我穿著長長的睡衣,并著雙腳從一張床跳到另一張床上。兩床之間有相當一段距離,必須看準了,然后撲通一下跌在對面的床上,陷進龐大的壓腳被中,打著滾,笑鬧著……
媽媽對我說:“別鬧了,你妨礙我們……明天我們就分別,有什么好鬧的呢。”我立刻安靜下來,直直地躺在床上。我聽見媽媽十分驚奇地說:“真的?她……”我聽不見后面的話……
等到只剩下媽媽和我兩人時,我問她:“叔叔跟你說什么了,你那么驚奇?”“呵,記不得了。”“你記得的,告訴我吧。你說: 她……她是誰?”媽媽猶豫一下,說:“她是薇拉,你父親的妻子。”“她怎么了?”“沒什么……”“不,你得告訴我,她怎么了?”媽媽仿佛在想什么有趣的事……“好吧,既然你一定要知道,他告訴我薇拉很蠢。”
關于第二天的事,我只記得那深灰色的月臺和凄厲的鳴笛聲。媽媽在一節(jié)車廂的窗口向外俯身,車緩緩離去,而我哭喊著在月臺上跑,叔叔追著我,抓著我的手,把我領到大概是朝相反方向開動的火車上,這我已記不清了。我好像一路哭著,直到抵達巴黎的北方車站,車站上那發(fā)黃的、陰沉的、巨大的玻璃圓穹頭一次顯得陰森。
我不記得有沒有人來接我們,只記得父親在馬爾格蘭街那一個仿佛沒有全部住人的、陰暗的小套間里……我記得他的態(tài)度古怪,和往常不一樣……有點冷淡、拘謹……還有那個年輕女人……“你認識薇拉嗎?還記得嗎?”我說記得,但我認不出來了……那個臉頰又紅又圓的年輕女人,穿著男裝多么苗條靈活,圓頂禮帽下露出一綹頭發(fā),她帶我旋轉,抬起我,和我一起跌倒,氣喘吁吁,用手絹扇著風,開懷大笑……她可不像我面前的這位夫人,她的頭發(fā)梳成卷,光滑而規(guī)矩地垂在頭部兩側,沒有一根散發(fā);她的臉變長了,十分蒼白,嘴唇薄而直,下齒向前,蓋住了上齒,仿佛要扮出一個笑容,在她那十分明亮、晶瑩透明的眼睛中,有點什么東西……加莎的眼睛更為明亮清澈,但沒有這個東西……是的,這東西我從未在任何人身上見過……它仿佛是個令人不安的小火花……
和彼得堡一樣,我在這里住的是一個臨街的房間。窗外再沒有銀色的光,再沒有遠處那遼闊的、白皚皚的冰雪世界……有的只是夾在一排排小房子中間的骯臟的光線,那些房子陰沉沉的……
“我看還不如說死氣沉沉。”
“是的,毫無生氣。奇怪的是,當我住在弗拉特街時,卻覺得那些房子生氣勃勃,它們那暗黃的灰色溫柔地保護我,包著我,將我引向盧森堡公園的樂趣和安謐,那里的空氣明亮而顫抖。
“在這里,幾條平行的小街通向蒙蘇里公園。我覺得這名字難聽。寬大的草坪被小圓拱圍著,顯得很惆悵,草坪擺在那里仿佛只是讓你思念真正的草原,讓你有時感到一種令人心碎的懷念……你也不會認為這樣說過分吧。
“我和薇拉去那里,我假裝玩沙堆,滾鐵環(huán),或者在兩邊有拱圈的沙路上跑著,就連這里的木馬也不吸引我。”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媽媽,我一面哭一面從枕頭下拿出她的照片,照片上她坐在柯利亞旁邊。我親吻她,對她說我不能忍受和她分離,叫她快快來接我……
媽媽原先和我約定,如果我快活,我就給她寫:“我在這里很快活”,在“很”字下面劃一道。如果不快活,就只寫:“我快活。”有一天我決定在信尾寫上這句話……我沒有勇氣再等幾個月,一直等到九月份她來接我,所以我寫上:“我在這里快活。”
不久,父親叫我去。平時我很少見到他。清早七點鐘他就走了,我還沒醒。晚上他回家時總是十分疲倦,心事重重。飯桌上往往是一片寂靜。薇拉很少說話,她用的詞都很短,元音被輔音吃掉了,好像是為了節(jié)省地盤。就連我的名字,她念起來也幾乎把a都取消了,于是成了一個古怪的發(fā)音,或者說一種奇怪的聲音: 恩特什……
晚飯以后,我感到父親希望我上床睡覺……而我也愿意回到房間里。
“你在房間里不僅僅是哭泣吧。”
“對,我還看看書,像往常一樣……我還記得父親給我的一本梅恩·雷德的書。他小時愛看的書……可我,我并不覺得有意思……也許我太小……八歲半……我從對草原的長篇描寫中逃出來,奔向使我得到解脫的對話前的破折號。
“在我給媽媽發(fā)出那封信以后的一天,吃過晚飯,父親叫我留下,將我?guī)У胶惋垙d只隔著一道玻璃門的書房里……對我說:‘你給母親寫信說你在這里不快活。’我大吃一驚:‘你怎么知道的?’‘我收到她的信。她責備我,說我沒有好好照顧你,說你訴苦……’
“這種背叛對我是當頭一棒。這么說,在世上我再沒有任何人可以訴苦了。媽媽根本不想來搭救我,她愿意我留在這里,只是稍稍快活一些。我再也不能對她講心里話了。再也不能對任何人講心里話了。我大概流露出一種深沉的、徹底的絕望,以至父親突然改變了保留而冷漠的態(tài)度,一把將我抱住,抱得很緊,很緊……他掏出手絹,溫柔地但笨拙地給我擦眼淚,仿佛有點顫抖,他眼中似乎也含著淚。他只是說:‘去睡吧,別傷心……’這是他常常對我用的短語……‘生活里沒有什么值得你傷心……你將來會明白,在生活里,一切都會解決,只是遲早……’
“從那一刻起,一根無形的紐帶將我們兩人連起來,直到永遠。不論表面現(xiàn)象如何,這條紐帶一直未被摧毀……我不知道父親當時有什么感想,而我,當時還不到九歲,但那些在后來的歲月中逐漸顯示出來的東西,我在那一剎那間模糊地感覺到了……我和父親、母親以及薇拉的關系,還有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這一切只不過是埋下的種子所結的果罷了。”
媽媽寄給我的信和明信片到底是給誰看的呢?她好像在給幼兒講故事,她說她和柯利亞在那里度了一個月的假,那里的小姑娘都系著紅絲帶,穿著漂亮的木屐,那里的海水澄藍澄藍,海面上還有帆船,就像盧森堡公園水池里的帆船一樣,不過那是真正的船,大船……
她不知道我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甚至也忘記我以前是什么樣子。
有時,這些幼稚的敘述流露出歡樂和滿足。
我不愿意再收到任何信,我想永遠割斷這些聯(lián)系,然而,信尾的那些溫柔愛撫的話每回都挽留我,包圍我……我心軟了,我沒有勇氣將寫著這些話的信紙撕掉,我虔誠地將它放進木盒里。
我盡量少提媽媽……只要提起她,爸爸心中就會升起某種我不愿意看見的東西,并且流露出來……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緊皺的眉頭、向前伸出的抿緊的嘴唇、瞇成一條窄縫的眼皮……
“這是怨恨,不滿……直說了吧,是輕蔑。”
“我可不這樣稱呼它。我不給它取任何名字,我只是隱隱感到它在他身上,隱藏著,抑制著……我決不愿意它活動起來,決不愿意它露頭……
“萬不得已的時候,父親用母親居住的地方來代替她的名字:‘你給彼得堡寫信了嗎?’‘你這兒有一封彼得堡的來信。’他從前說‘你母親’,而現(xiàn)在,不知為什么,他再也不這樣說了。”
有一天,我感到父親的目光落在我臉上,在那里滯留徘徊,不肯離去,于是我像媽媽那樣揚起一道眉毛,睜大眼睛盯著前面的遠方。我的眼睛像媽媽的眼睛一樣充滿了驚奇、慌亂、坦率、天真……
父親一直瞧著我向他攤開的、一動不動的表情……
然而這不是我,而是他,是他的目光賦予我這種表情,是他在維持這種表情……
“他的目光所看到的,大概是你母親的那種冷漠嚴厲的神氣吧,這是她在他面前最常有的神氣,也是他最熟悉的神氣。”
“要是我早知道,我也會擺出這種神氣,而且更加嚴厲……出于對抗心理……好像人們在類似情況下所做的那樣……”
“是的,也許也是出于絕望吧……”
“不過,父親在我臉上尋找的并不是這種神氣,這不是他所尋找的,而后來發(fā)生的事證明我的感覺正確。他朝著那位朋友,就是把我從柏林帶來的、他們共同的朋友……當時只有我們?nèi)齻€人……他終于將眼光從我臉上挪開,朝那位朋友說:‘真奇怪,娜塔莎有時多像她母親……’在這句話里有點什么東西,它十分脆弱,我不敢察看,唯恐使它消失……有點什么東西滑過去,輕輕擦著我,撫摸我,消失了。”
“這不是你的家”……很難相信這是薇拉說的話,但這畢竟是有一天她說出來的。我問她我們是不是就回家,她回答說:“這不是你的家。”
“真像是刁惡的后娘對可憐的灰姑娘說的話。所以你才猶豫……”
“我確實擔心,我怕會不自覺地使薇拉和我成為神話里的人物……”
“說到薇拉,她有時給人的感覺是脫離現(xiàn)實,想入非非……”
“這一次我們可別脫離現(xiàn)實,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她的話: 她認為既然母親說好了要來接我,我不久就會離開這個家,所以我最好不要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免得再一次傷心……”
“就算是這樣吧……還有,她也許開始害怕你待在這里不走……對這個年輕婦女來說,你是一副重擔……完全在意料之外……在這以前她根本沒想到要一直挑這副重擔……所以,你說要回這個家時,她情不自禁地沖動起來,她要將你從這個家里拉開,不讓你以它為家……呵不,不是……‘這不是你的家’。”
“要弄清她為什么這樣說,至少得重新聽聽她當時的語氣……體會這句話如何像急流沖擊我……然而這一切都消失了。也許是這句話的威力將一切都壓倒了……即便在當時,這句話的本身和它四周都一目了然,沒有什么需要發(fā)現(xiàn)、需要審查的東西……它落在我身上時,毫不含糊、清清楚楚、赤裸裸的。
“它沉甸甸地壓著我,自此以后,‘家’這個字就再也無權在我身上形成……我生活在那里的期間,就再也不說‘家’,雖然除了那個家以外,我不可能有任何別的家。”
媽媽到了,她來了,打算和我一起度過八月份……她在等我,我這就去看她……有那么久沒有見到她,那時我才八歲……
“準確地說是八歲半,那是在一九○九年二月。”
“我在七月十八日已經(jīng)滿了十一歲……我離開馬爾格蘭街的家時,儼然是個大人了,我獨自到遙遠的地方去,沒有任何支持,和我一起生活的人們不能隨我去……即使能去,他們也不愿意,這事與他們不相干,只與我一人有關……而我不太清楚我去找什么,它那么模糊而遙遠,幾乎是陌生的……然而同時我又知道我將找到的是世上最親近的人,是我的母親。一個人只有一個母親,誰不愛母親勝過任何人呢,我要去見的是母親……”
“我出門以前,他們給我解釋了一番……”
“現(xiàn)在想起來,你真像個被人從空中拋下的傘兵,他們最后一次跟你說:‘你記清楚了,不會弄錯吧?你知道怎么走吧?’你說:‘是的,我知道……’門在你身后關上了。”
“我小心翼翼地按照指示去做……向左轉走上阿萊齊亞街,一直走到蒙魯日廣場,然后再向左,走上奧爾良大街,到了奧爾良門再向左轉,在同一側的人行道上,走過兩三座房子,就看見一個小旅館……就是它,我看見了,‘理想旅社’。
“我走進玻璃門,門廳右手的柜臺后面坐著一位胖女人,我說:‘我要見鮑列茲基太太……’這個名字聽起來多么古怪,我仿佛是平生第一次聽見它……”
“可以前在弗拉特街,這個名字也是這樣念的,法國念法……”
“那是老早的事了,從六歲到十一歲,這中間多么漫長……我說的‘鮑列茲基太太’,我說的每一個字,現(xiàn)在都顯得那么虛幻,那么古怪……這和胖女人的回答截然不同,她說的完全是正常而平庸的話,而她的聲調(diào)又是漠然和漫不經(jīng)心:‘鮑列茲基太太在家’,并且告訴我她的房間號碼……
“我敲門,聽見一聲‘進來!’突然之間,這聲音我太熟悉了: 它低沉……稍稍沙啞……還有俄文中的舌尖顫音r以及某種俄語的音調(diào)。”
要是在街上相遇,我是認不出她來的……她稍稍發(fā)胖,但主要是發(fā)型的變化,兩個光滑的深色發(fā)卷垂在頭部兩側,使她那張獨特的面孔顯得平庸而嚴肅……我用嘴唇碰碰她的皮膚……我沒見過這樣的皮膚,它比世界上最光滑最柔軟的東西還勝一籌,它發(fā)出微微的芳香……我想伸手摸摸她的頭發(fā),但我不敢,怕弄壞了她的發(fā)型……她那雙漂亮的金褐色眼睛不太規(guī)則,一道眉毛高,一道眉毛低,她瞧著我,仿佛有點失望,我不是“大美人”……以前人們常常這樣說,她也這樣說,但現(xiàn)在再沒人這樣說了……她不滿意地搖搖頭……“你臉色不好,多么蒼白……都怪這個不人道的學制……上課一直上到七月底……盡往孩子們的腦瓜里灌,培養(yǎng)成小老頭……”我記得媽媽不重視學校的功課……甚至有點瞧不起……
“她常常說她曾經(jīng)是個壞學生,總愛胡思亂想……她似乎引以為榮……她講自己是怎樣被中學開除的……因為她收藏傳單……不是由于革命信念,而是因為一位女同學求她幫忙,而她沒有意識到危險……她大概認為自己可以干些更有意義的事……被開除以后,她自己看書,才學到些東西……”
“她瞧著我,說這里的學制不合理。當時,即使我沒有回想起前面這些細節(jié),我也不會和她談我的學校,談我如何用功,功課如何好……”
她半躺在床上,我坐在她面前一張椅子上;天氣很熱,她把睡袍往下拉拉,露出了雙肩,睡袍拉得太低,袒露的部分太多,我感到很別扭,后來想起來,這種事在俄國習以為常,不像在這里大驚小怪。以前我們兩人在彼得堡上澡堂時,也都光著身子,和其他赤身露體的婦女兒童一起泡在濃濃的熱蒸氣里。
我們面對面地待在那里,相對無言,我不知說什么好,媽媽顯然也不知說什么好……
(桂裕芳譯)
【賞析】
也許因為早年遭遇坎坷,薩羅特對談論自身的經(jīng)歷一直非常謹慎,甚至持拒斥的態(tài)度。直到20世紀80年代,新小說派作家包括旗手羅伯-格里耶紛紛開始寫作自傳,薩羅特才終于愿意談談她自己,于是我們擁有了這部自傳《童年》(1983)。
作家的童年是不幸的,2歲時父母離異,后各自再婚。娜塔莉分別跟隨母親和父親在日內(nèi)瓦、巴黎、圣彼得堡等地漂泊,直到母親把她送到巴黎父親處,不再領回她,以后她便一直生活在巴黎。辛酸坎坷的童年經(jīng)歷造就了娜塔莉孤僻敏感的性格,同時培養(yǎng)了她強烈的自尊心和獨立性,使她成為一個與眾不同、有著異樣氣質(zhì)的兒童。
小娜塔莉追問父親愛不愛她這一幕,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了她的異樣性格。受到寵愛的孩子是不會問父母這樣的問題的,因為他們享有父母的愛是當然的事實。娜塔莉從來沒有從家庭中感受到確實的愛,她想從父親口中得到愛的確證。在苦苦追問之后,她還不滿意父親的敷衍之辭,要求爸爸給她買一個氣球作為證明。抓住氣球這個愛的信物,她感到勝利般的滿足。可是從她的滿足中,我們讀到的卻是敏感脆弱的心靈和異樣的辛酸。
在圣彼得堡過了兩年多后,母親把小娜塔莉送到在巴黎的父親。但父親和繼母并不熱心接受娜塔莉,她每晚都在想念母親,于是寫信向她訴說不快和思念之情,可母親寫信把情況都透露給父親并責備他,背叛了小娜塔莉對母親的信任,并且根本沒有接回她的意思。而繼母薇拉公然對娜塔莉說“這不是你的家”。小小的孩子在哪里都找不到她的家,在哪里都不受歡迎,像一件物品一樣被推來推去。她生活的地方不是她的家,而除了那個家以外,她不再有任何別的家。對一個孩子來說,連家都沒有,還能有什么童年的幸福和快樂呢?
幾年后,母親來巴黎看望娜塔莉。但母女重逢沒有絲毫感人之處。雖然母親應該是她世上最親近的人,而她們卻已是那樣陌生,甚至沒有多少話可說。她感到母親的冷漠無情,更愿意回到薇拉身邊。雖然薇拉也沒有給她多少母愛,但她們已經(jīng)共同生活在一起。在這本自傳的結尾,正是薇拉送娜塔莉到火車站并把她拜托給了售票員,從此她開始了中學生活。
《童年》記敘的事件極為細瑣,開篇只是絮絮叨叨地講一些諸如用剪刀扎椅套、咀嚼食物、觸碰電線桿等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對父母離異又各自再婚等對作者幼小心靈產(chǎn)生重大心理影響的大事卻不作明確交代。讀完《童年》,我們對作者的童年仍然沒有形成清晰的了解,主人公娜塔莉也始終是一個飄忽不定的影子。
《童年》原書除了書名沒有提供任何相關信息,沒有副標題,沒有獻詞,沒有前言后記,也沒有目錄。全書由70個長短不一的片斷組成。這些片斷除了按敘述的時間順序排列而外,在情節(jié)上幾乎沒有邏輯聯(lián)系,更不足以構成主人公的自我成長歷史,因而全書很難被看作是一個有確定主題的連貫整體。現(xiàn)代自傳作家認為,真實的生活是紛繁雜亂的,沒有連續(xù)性,沒有因果關系,只是一系列相互矛盾的碎片的瞬間。這與薩羅特倡導的新小說理念是一致的,新小說正是著力于淡化情節(jié),模糊人物形象,突出心理意識深層的研究和精辟分析。與寫小說一樣,薩羅特以其對童年往事的雜亂、不成系統(tǒng)的敘述表現(xiàn)了她對自傳指涉現(xiàn)實人生、承載意義的懷疑,她既不想通過自傳表達對人生和現(xiàn)實的理解,也不想在自傳中留下一個真實客觀的自我畫像。讀完整部自傳,我們對作者童年的思想和行為仍然說不出所以然,給我們留下印象的是小娜塔莉一大堆稀奇古怪而又細膩入微的感覺。這甚至不是形而上意義的感情或感受,而只是在外界刺激下的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專注于形而下的感覺。
《童年》在形式上另一個鮮明的特點是,作者童年的經(jīng)歷不是以傳統(tǒng)線性的敘事形式講述的,而是大多采用對話形式,或者說寓敘事于對話,因此敘述層次上出現(xiàn)了兩種敘述聲音,構成一種復調(diào)式。作者采用兒童的口氣和老人的口氣,一個主要承擔回憶和敘述功能,另一個不斷對敘述者的話語提出異議、修正或附和,彼此相互提醒、相互補充、相互糾正,使童年往事的回憶更加清晰,內(nèi)容和性格特征也更突出。例如文中講到繼母薇拉對小娜塔莉說“這不是你的家”,對這句話的感受和反應是通過對話交代的,作者先以老人的口吻譴責后娘的兇惡,孩子卻盡量為這句話作解釋,老人再深入揭示話語的真相,孩子終于被老年的經(jīng)驗說服。這種逐層深入討論的形式顯然比作者直接發(fā)表感想更具有表現(xiàn)力。
在語言上,作者大量運用短句、斷句及省略號,以此賦予人們一雙孩童的眼睛,讓他們用這雙眼睛和她一起來觀看新鮮有趣的世界,而不是被動地去聽她講述,這樣她就把傳統(tǒng)敘事和新小說心理描寫及自己的語言特點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薩羅特是文學傳統(tǒng)和成規(guī)的大膽反叛者,即使在寫作自傳時,她也避免使用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盡管由于自傳體裁的限制,《童年》是她所有作品中最接近傳統(tǒng)的一部,薩羅特還是對自傳的理念和形式作了大膽的解構和創(chuàng)新。對重大事件的舍棄,對瑣碎小事的專注和對轉瞬即逝的心理感覺的探幽入微,使這部自傳與傳統(tǒng)自傳形成很大的區(qū)別。正如薩羅特創(chuàng)作的小說是對傳統(tǒng)小說的背離和反叛,因而被稱為“新小說”或“反小說”一樣,她的《童年》具有與傳統(tǒng)自傳判然有別的全新面貌,也許可以被稱為“新自傳”或“反自傳”。
(周凌楓)
上一篇:《童年 [俄羅斯]高爾基》讀后感
下一篇:《竹取物語 [日本]佚名》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