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乞乞科夫發(fā)現(xiàn),按照政策可以用農(nóng)奴作抵押向賑濟局申請貸款,騙取押金,逃往國外過安樂公的日子。因為俄國每十年才調(diào)查一次人口,政府按登記的人口征收人頭稅。人口調(diào)查過后,若農(nóng)奴死了,地主仍要為其納稅。只有到下次人口調(diào)查時,才把死農(nóng)奴的名字勾銷。因此,在兩次調(diào)查之間死掉的農(nóng)奴在法律上仍被看作活人。乞乞科夫要購買的便是這種名存實亡的農(nóng)奴——死魂靈。乞乞科夫先后拜訪了瑪尼洛夫、柯羅博奇卡、諾茲德廖夫、索巴凱維奇和普柳什金,并從他們的手中弄到了死農(nóng)奴的名單。乞乞科夫回到省城旅館后,憑借油滑和賄賂,神速辦理了死農(nóng)奴過戶手續(xù)。不想事情敗露,官員們各懷鬼胎,乞乞科夫本人倉皇出逃。逃跑途中,乞乞科夫回想起自己的經(jīng)歷。他一生苦心鉆營,三起三落,每每成為貴人,但又被更大的貪官沒收家當(dāng)。乞乞科夫的馬車在道路上飛跑,道路隆隆響動,路人嚇得叫喊。車子飛過去了,只看見在遠處好像一陣濃密的煙云,后面旋轉(zhuǎn)著空氣: “俄國啊,你不也在飛跑嗎?你奔到哪里去?給我一個回答吧!”
【作品選錄】
只有老天爺才能夠說得出瑪尼洛夫是一種什么樣性格的人。有這么一種人,他們被說成是: 平平常常,不好也不壞,如俗話所說,既非城里的包格丹,又非鄉(xiāng)下的謝里方。瑪尼洛夫也許應(yīng)該歸在這一類里吧。外表上,他是一個很體面的人;他的相貌不乏親切可愛之處,可是,在這親切可愛里面,仿佛過多地摻雜進一些甜味兒;他的舉止和措辭帶著一股子要討人喜歡、攀個交情的阿諛諂媚勁兒。他動人地微笑著,長著一頭淡黃頭發(fā),一雙藍眼睛。在跟他談話的頭一分鐘里,你不禁要說: “一個多么令人愉快的善良的人啊!”在下一分鐘里,你就一句話都不想說了,再過一分鐘,你就要說: “鬼知道他是個什么玩意兒!”于是遠遠地走了開去;即使不走開,你也會感到忍無可忍的厭倦無聊。你不能期望從他的嘴里聽到任何一句生氣勃勃的,甚至哪怕是傲慢自大的話,這種話在觸及一個人的嗜愛之物時從每一張嘴里都會聽到的。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嗜愛之物: 一個人嗜愛獵犬;另外一個人認(rèn)為自己是音樂的狂熱愛好者,十分善于領(lǐng)會音樂中一切深刻精妙之處;第三個人是饕餮大家;第四個人喜歡扮演哪怕是比命中注定他扮演的角色略高一籌的那種角色;第五個人抱有更加褊狹的愿望,做夢也想到仿佛自己跟一位御前侍從武官一起散步蹓跶,以便向他的朋友、熟人,甚至不認(rèn)識的人炫耀一番;第六個人天生有這樣的一只手,會熬不住地想在一張紅方塊愛司或者小二子上面押上賭注;而第七個人的手,則不論到哪里,總一個勁兒地想整頓一下秩序,尤其愛找到驛站長或者馬車夫們的臉面上去,——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種特性,可是瑪尼洛夫卻什么都沒有。他在家里說話非常少,大部分時間都在沉思默想,可是他到底在思索些什么,卻又只有上帝才知道。不能夠說他是在經(jīng)營田產(chǎn),他甚至從來沒有乘車去察看察看他的田地,莊稼仿佛是自生自長的。當(dāng)總管對他說: “老爺,要是如此這般地去做就好了。”“是呀,這倒不壞,”他通常一邊抽著長煙桿一邊答道,抽長煙桿的習(xí)慣還是他在軍隊里服役的時候養(yǎng)成的,當(dāng)時他被認(rèn)為是一位最最謙虛謹(jǐn)慎、溫文爾雅、教養(yǎng)有素的軍官,“是呀,這真是不壞,”他還會重復(fù)說上一遍。如果一個莊稼漢跑來找他,搔搔后腦勺,說道: “老爺,讓我去干點私人的活兒,掙點錢好交人頭稅。”“去吧,”他一邊抽長煙桿一邊說,甚至壓根兒沒想到莊稼漢是偷空去喝個酩酊大醉。有時候從臺階上望望院子又望望池塘,他會嘟噥著說: 如果突然一下子從屋子門口起筑一條地下通道,或者在池塘上架一座石橋,橋上兩邊開設(shè)小店,讓商人坐在里面兜售農(nóng)民所需要的零星雜貨,那該有多么好啊。在這當(dāng)口,他的一雙眼睛就會變得異乎尋常地甜蜜起來,臉上露出一副心滿意足到了頂點的表情;可是,所有這些設(shè)想只不過是空話罷了。他的書房里總是放著一本書,書簽夾在第十四頁上,他把這一頁經(jīng)常翻讀已經(jīng)有兩年了。他的屋子里總是欠缺點什么東西: 客廳里安放著一套漂亮的家具,上面蒙著很講究的絲織料子,料子的價錢一定挺不便宜;可是短缺了兩把椅子的料子,于是這兩把椅子便一直罩著一層蒲席;不過,接連好幾年每回有客人來,主人總是用如下的幾句話警告他的客人: “別坐這兩把椅子,它們還不能用哩。”在另一間屋子里壓根兒沒有安放家具,雖然在結(jié)婚的頭幾天里曾經(jīng)說過: “寶貝,明天得去張羅一下,給這屋里擺上幾件家具,哪怕是暫時對付對付也好。”一到傍晚,桌上就擺出一只暗銅制的挺漂亮的燭臺,上面飾有古色古香的希臘三女神的雕像和漂亮的螺鈿托板,而旁邊放著的一只燭臺卻是瘸腿的,歪歪斜斜,積滿油垢,簡直像個銅制的殘廢人,雖然對這一點,不管是主人也好,主婦也好,仆人也好,大家都滿不在乎。他的妻子……不過,他們互相是十分滿意的。盡管他們結(jié)婚以來已經(jīng)過了八年多,可是,他們還時常要敬給對方吃一片蘋果,一顆糖,或者一顆胡桃,用一種表示十分恩愛的溫柔動人的聲音說道: “寶貝,張開你的小嘴,我要把這一小塊放進你的嘴里去。”不用說,這樣一來,小嘴自然就嫵媚地張開了。逢到生日,一件意想不到的禮物,如小玻璃珠子穿成的小牙簽套之類的東西,總準(zhǔn)備好了。常常會有這樣的事: 兩人原來好端端地坐在長沙發(fā)上,忽然完全不知道為了什么原因,一個放下了自己的長煙桿,而另外一個放下了手里的針線活兒,互相擁抱起來接了一個情意綿綿的長吻,長得足足有可以從從容容吸完一小支雪茄煙的工夫。總而言之,他們是所謂幸福的一對兒。當(dāng)然,在一個家庭里,除了長久的接吻和意外的禮物之外,不難發(fā)現(xiàn)還有許多別的事兒要做,也不難提出許多各種各樣的質(zhì)問。譬如說,為什么廚房里做起菜來總是亂七八糟,毫無盤算呢?為什么貯藏室里幾乎空無一物呢?為什么管家婆的手腳老是不干凈呢?為什么仆人們個個邋邋遢遢、嗜酒如命呢?為什么所有的下人都是貪睡得不成體統(tǒng),醒來之后又一味胡作非為呢?可是,所有這些事情都是低賤的,而瑪尼洛夫太太是教養(yǎng)優(yōu)良的。大家知道,優(yōu)良的教養(yǎng)只有在寄宿女塾里才能夠受到。大家又知道,在寄宿女塾里,三門主要的功課構(gòu)成著人類美德的基礎(chǔ): 一是為家庭生活的幸福所必需的法語;二是使丈夫娛樂閑暇之時的鋼琴彈奏;三是家政,也就是編結(jié)錢包和其他出人意料的禮物等。可是,在教學(xué)方法方面經(jīng)常有各種各樣的改進和變更,特別是在目前;這多半要看寄宿女塾校長的明智和才干如何而定了。在有一些寄宿女塾里,先后次序是這樣安排的: 首先是鋼琴彈奏,其次是法語,最后才是家政。可是,有時也往往安排成這樣: 首先是家政,就是說,編結(jié)各種出人意料的禮物,其次是法語,然后才是鋼琴彈奏。方法可謂多矣。可是,這并不妨礙我還要指出一下: 瑪尼洛夫太太……可是,我得承認(rèn),我很害怕談到女士們,何況現(xiàn)在是我應(yīng)該回過頭來寫我們的兩位主人公的時候了,他們已經(jīng)站在客廳門口有好幾分鐘,互相謙讓著請對方先走。
“賞個臉吧,別這樣費心和我謙讓,讓我在后頭走,”乞乞科夫說道。
“不行,巴維爾·伊凡諾維奇,不行,您是客人,” 瑪尼洛夫一邊用手向他指著門,一邊說。
“別客氣,請您別客氣啦。請吧,請您先走,”乞乞科夫說。
“那可不行,請原諒,我絕不能讓這么一位令人愉快的、教養(yǎng)有素的客人在后頭走。”
“哪里說得上教養(yǎng)有素?……請吧,您先請。”
“噯,還是您先請。”
“那怎么敢當(dāng)?”
“噯,這理所當(dāng)然嘛!” 瑪尼洛夫浮起令人愉快的微笑,說道。
最后,兩個朋友側(cè)著身子,相互稍微擠了一下,同時走進了門去。
××××××
轉(zhuǎn)過一個彎或者兩個彎之后,我們的主人公終于到了那幢邸宅的門前,此刻邸宅顯得更加凄涼了。青苔已經(jīng)蓋滿了圍墻和大門上腐朽的木料。一大簇顯然日見破敗的房屋: 下房、谷倉、地窨,擠滿了大院;這些房屋的左右兩邊都可以看見有門通向別的院子。一切都說明: 這兒有過一段時間家業(yè)經(jīng)營的規(guī)模是非常大的,可是,在今天,一切都顯得凄慘冷落了。看不到一點能使畫面蓬勃有生氣的景象,沒有不時打開的門,沒有川流不息出出進進的人,沒有任何熱熱鬧鬧的家務(wù)操勞和繁忙!只有一扇大門敞開著,那是因為一個莊稼漢趕著一輛滿載貨物、蓋著蒲席的大車駛了進去,他的出現(xiàn)仿佛是特地為了活躍一下這塊已經(jīng)死去的地方: 在別的時候,連這扇大門也是緊緊關(guān)閉著的,因為有一把巨大的鎖掛在鐵環(huán)里面。乞乞科夫很快就在一幢房子旁邊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人影,這人正在跟趕著大車來的那個莊稼漢吵起來。他很久識別不出這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女人。她身上的那件衣服實在不倫不類,很像是女人的睡袍,頭上戴著一頂鄉(xiāng)下女仆戴的小圓帽,只有那嗓子他覺得比起女人的來似乎嫌沙啞了一點。“噢,是個女的!”他自個兒尋思道,但轉(zhuǎn)念一想: “噢,不是的!”“當(dāng)然是個女的!”他再仔細打量了一下之后,終于這么說。對方也在盯著看他,來客在她的眼里仿佛是一件挺希罕的東西,因為她不僅打量了他,而且打量了謝里方,甚至把馬也從頭到尾都細細地看遍了。憑她腰里掛的那串鑰匙和她剛才罵莊稼漢時用的那番相當(dāng)粗野的話,乞乞科夫斷定,這準(zhǔn)是一個管家婆。
“我問你,大娘,”他跨下馬車,說,“老爺在家嗎?……”
“不在家,”管家婆沒有聽完他的問話,就打斷他說。可是后來,隔了一分鐘光景,又補了一句: “您來干嗎?”
“有事喲。”
“請里屋來吧!”管家婆說著轉(zhuǎn)過了身子,于是讓他看到,她的背脊沾滿了面粉,下面的衣服上有一個大窟窿。
他一跨進寬敞而昏暗的門廊,就仿佛進了地窖,有股子冷氣向他迎面吹來。過了門廊,他踏進一間也是昏暗的屋子,只因為門的下面有一條闊縫透進一道光線,屋內(nèi)方才略微有點亮光。他推開了這扇門,終于見著了陽光。可是,眼前的一片凌亂又叫他大吃一驚。仿佛這幢房子里正在洗刷地板,把全部家具暫時一股腦兒都堆到這兒來了。在一張桌子上甚至擱著一把斷了腿的椅子,旁邊是一座停擺的鐘,鐘擺上已經(jīng)結(jié)了蛛網(wǎng)。也就在那兒,靠墻放著一口櫥,里面有老式的銀器、長頸玻璃酒瓶和中國瓷器。寫字臺原是鑲嵌螺鈿的,現(xiàn)在好多處螺鈿已經(jīng)剝落,只剩下幾條填過膠的淡黃的槽痕,臺上放的東西五花八門: 一疊字跡密密的小紙片,上面壓著一塊有卵形把手的、顏色已經(jīng)發(fā)綠的大理石鎮(zhèn)紙,一本紅色書脊皮封面的古舊的書,一只整個兒干癟得不比榛果大的檸檬,一段圈手椅上的斷把手,一杯不知是什么名堂的飲料,里面浮著三只蒼蠅,上面蓋著一頁信紙,一小段火漆,還有一小片不知打哪兒揀來的破爛布頭,兩支蘸過墨水的、干得活像害癆病的鵝毛筆,一根完全發(fā)了黃的、可能還是法國人入侵莫斯科之前主人剔過牙齒的牙簽。
墻上胡亂地、挨得緊緊地掛著好幾幅畫: 一幅發(fā)了黃的長條版畫畫的不知是哪一場戰(zhàn)爭,上面有挺大的戰(zhàn)鼓,頭戴三角軍帽、張口吶喊的士兵和淹進水里的戰(zhàn)馬,畫沒有配上玻璃,裝在一個四角飾有纖巧的青銅嵌線和也是青銅的環(huán)形花紋的紅木畫框里。在這些畫的旁邊,一幅發(fā)了黑的巨幅油畫足足占了半堵墻,畫的是花卉、水果、一個剖開的西瓜、一個野豬頭和一只倒懸的野鴨。天花板正中掛著一盞套著麻布罩的枝形吊燈,灰塵滿布,挺像一只蠶繭,里面蜷伏著一條蠶。靠近墻犄角的地板上堆著許多更不雅觀的、根本不配放在桌上的破爛。至于那里堆的是些什么,可真難以判斷啦,因為塵垢積得這么厚,任何人用手去一碰,手就會變得像戴上了手套;只有一段斷掉的木鍬和一只舊的皮靴跟戳在外面讓人看得比較清楚。要不是放在桌上的那頂破舊睡帽作證,無論如何也說不上這屋子是有人住著的。正當(dāng)他在仔細端詳這全部古怪的陳設(shè)的時候,邊門打開了,他在院子里照過面的那個管家婆走了進來。可是這下子他看清了,這與其說是個女管家,還不如說是個男管家: 女管家至少不刮胡子的呀,而這一位,恰恰相反,是刮胡子的,不過看來是難得刮一次,因為他的整個下巴頦和下腮幫子活像馬廄里刷馬用的鐵絲篦。乞乞科夫擺出一副探詢的神情,焦灼地等著,看管家要對他說些什么話。那管家也在等著,看乞乞科夫要對他說些什么話。乞乞科夫不料會碰上這樣古怪的尷尬場面,終于熬不住決心發(fā)問了:
“老爺在家嗎?在自己房里,是不是?”
“主人就在這兒,”管家說。
“哪兒呀?”乞乞科夫又問了一遍。
“怎么啦,老爺子,您是瞎了眼,還是怎么的?”管家說,“哎呀呀!要知道,主人就是我呀!”
這時候,我們的主人公不由地往后退了一步,直瞪瞪地望著他。形形色色的人他見過不少,甚至連我和讀者也許一輩子也沒有機會見到的人物,他都見識過;可是,像這樣的一位,他還沒有看見過。這位先生的相貌倒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它和許多清癯的老年人的臉幾乎一樣,只是下巴頦朝前突出得挺厲害,因此,一開口他就得用手帕把它捂住,免得唾沫橫飛;一雙小眼睛還沒有失去光澤,在翹得高高的眉毛底下骨碌碌地轉(zhuǎn)動著,像是兩只小老鼠從暗洞里探出它們尖尖的嘴臉,豎起耳朵,掀動著胡髭,在察看有沒有貓兒或者淘氣的孩子守候在什么地方,并且疑慮重重地往空中嗅著鼻子。倒是他那身裝束要別致得多;隨便你用什么法子,花多大力氣,也研究不出來他的這件睡袍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 袖管和衣襟烏黑油亮,簡直像是做靴筒的上等鞣皮,背后原是兩片下擺的地方飄掛著四片下擺,棉絮成團地從那兒直往外鉆。系在他脖頸上的也是一件莫名其妙的玩意兒: 不知是襪子,還是吊襪帶,還是肚兜,反正說什么也不是領(lǐng)帶。總之一句話,要是乞乞科夫在隨便一個什么地方的教堂門口碰上了他,憑他這副打扮準(zhǔn)會布施給他一個銅板的。因為我們的主人公有一個值得稱道的長處,他的心腸挺軟,他總不忍心見到窮人而不給一個銅板的。可是現(xiàn)在,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一個窮要飯的,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地主呀。這位地主擁有一千多個農(nóng)奴,哪一家也找不出像他那樣多的麥谷、面粉和僅是成垛地堆在田里的糧食,哪一家的儲藏室、糧倉和棧房里也沒有堆積著那樣多的布匹、呢料、硝過的和沒有硝過的羊皮、曬干的魚、各種各樣的菜蔬或者瓜果菌蕈。如果有誰到他的作坊大院里去瞧一眼,看到堆放在那兒的各種木材和永遠不派用處的器皿,他準(zhǔn)懷疑自己別是闖進了莫斯科的木器市場,那是手疾眼快的姑姑奶奶們,身后帶著廚娘,為辦貨而每日必去之處,那兒各式各樣以樹木為材的器具白花花的堆積如山——榫合的,車光的,手雕的,編織的,真是應(yīng)有盡有: 木桶,木盆,雙耳木壇,有蓋的木甏,帶嘴的和不帶嘴的木壺,圓形的小口木罐,柳條筐,婦女放麻線和其他小零碎的籃筐,又細又彎的白楊木條編的籮筐,樺樹皮編的小圓盒,以及許許多多不論富的還是窮的俄羅斯人都要用的好東西。旁人看來,普柳什金要這些多得數(shù)不清的東西有什么用處呢?這些東西哪怕給兩處像他的村子那樣大小的田莊用,一輩子也用不完,——可是,他連這些還嫌少。既然不滿足于已經(jīng)有的,他就每天還在自己的村子里滿街地轉(zhuǎn),橋墩下張張,屋梁下望望,凡是落進他眼里的東西: 一只舊鞋跟,一片娘兒們用過的臟布,一枚鐵釘,一塊碎陶瓷片,他都撿回自己的家,放進乞乞科夫在墻犄角發(fā)現(xiàn)的那堆破爛里。“瞧,那打魚的又干他的營生去啦!”莊稼漢們見到他出門搜捕獵物,就這么說。的確,他走過之后街巷已經(jīng)不用再打掃了: 曾有一回,一位過路軍官失落了一根馬刺,一眨眼這馬刺就進入了那堆破爛里;如果哪個女人在井旁一不留神,丟下了一只水桶,他立刻把水桶也拎走了。不過,要是眼快的莊稼漢當(dāng)場逮住了他,那他倒也不爭辯,就交出那偷得的東西;可是,一旦東西進入了那堆破爛,那么,一切全完啦: 他會賭咒發(fā)誓,說東西是他的,是他從哪兒、向誰買來的,或者是祖老太爺手里傳下來的。即使在他自己的房間里,不論在地板上見到什么: 一小段火漆也好,一小角紙片也好,一小截鵝毛筆也好,他都要一一撿起來,擱到寫字臺或者窗臺上去。
可是,有過那么一段時光,他只是一個克勤克儉的當(dāng)家人!他有妻室兒女,左鄰右舍常常上他家去串門吃飯,聆聽和學(xué)習(xí)他的持家之道和精打細算的本領(lǐng)。一切都顯得生機勃勃,有條不紊: 水磨、制氈機在轆轆轉(zhuǎn)動,呢絨廠、木工車床、紡織工場都在不歇地工作;主人犀利的目光射進每一個角落、每一件事情,好比一只勤奮的蜘蛛在它那張苦心經(jīng)營的網(wǎng)上忙碌而又靈活地上下奔走。他的臉上雖然從來不曾反映出過分強烈的情感,但是眼睛里卻透露出智慧;他的談話充滿著經(jīng)驗和世故,因此客人都樂意聽他講話;殷勤、健談的女主人素有好客的美名;迎面走出來的是他的兩個可愛的女兒,兩人都長著淡黃的頭發(fā),都像薔薇花那樣嬌艷;跳跳蹦蹦出來的是他的兒子,一個活潑淘氣的小家伙,見人就擁抱接吻,而不大問這是不是叫客人高興。屋里的窗戶統(tǒng)統(tǒng)打開著,閣樓上住著一位法國教師,他胡子刮得精光,打槍是個能手: 每到午飯時刻總要帶回幾只鵪鶉和野鴨作為添菜,但有時也會只帶回幾個麻雀蛋,那時他就叫人煎了自己享用,因為全家上下再沒有人要吃煎蛋的。閣樓上還住著一位他的女同胞,兩位小姐的教師。主人總是穿著長禮服來到飯桌旁,衣服雖說穿得有點舊了,但是干干凈凈,肘彎處都還完整;哪兒也不見一個補丁。可是,善良賢惠的女主人去世了;一部分鑰匙,連同一部分瑣屑的操心事,從此落到了他的身上。普柳什金變得更加不知安寧,并且像所有的鰥夫一樣,變得更加多疑和吝嗇起來。對大女兒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他不能夠事事放心,并且他也的確沒錯,因為隔了不久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就和一個天曉得屬于哪個騎兵團的上尉私奔了,她知道父親出于一種古怪的成見不喜歡軍官,似乎軍官個個都是賭棍和敗家子,所以和上尉在某處一個鄉(xiāng)村教堂里匆匆舉行了婚禮。對她的出走父親只送去了詛咒,倒也不費神去把她追回。家里變得更加空蕩蕩的了。在主人的身上吝嗇開始暴露得更加明顯,他那粗硬頭發(fā)里冒出的星星白發(fā),吝嗇的忠實朋友,又進一步助長了這種惡習(xí)的發(fā)展;法國教師被辭退了,因為兒子已經(jīng)到了供職的年齡;法國太太給攆走了,因為在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被人誘拐的丑事里面她并不是清白無辜的;兒子一到了省城,原來應(yīng)該依照父親的意見在民政廳里謀一個實實在在的差事的,結(jié)果卻進了兵團,并且只是在進了軍界之后,為了要錢做制服,方才寫信稟告父親的。他得到的回復(fù),極其自然的是俗話所說的碰了一鼻子的灰。最后,連唯一留在家里陪伴在他身邊的女兒也死了,從此之后,老頭兒一個人成了他全部家產(chǎn)的看守、保管和主人。孤獨的生活給吝嗇這一惡習(xí)增添了豐富的養(yǎng)料。而吝嗇,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有狼一般的胃口,越吃越貪婪;在他的身上,人的感情本來就不深厚,現(xiàn)在一分鐘一分鐘地枯竭下去,于是,在這片廢墟里每天都要消失掉一點東西。正好在這當(dāng)口,仿佛有意證實他對軍人的看法似的,他的兒子打牌把錢輸?shù)镁猓凰鲎哉嫘牡亟o兒子寄去了為父親的詛咒,從此之后他再也不去過問,兒子是活在人間,還是已經(jīng)死了。他屋里的窗戶逐年一扇一扇地被關(guān)上,最后只剩下兩扇開著,而其中的一扇,如讀者已經(jīng)看到的,還給糊上了紙;主要的家計一年勝似一年地被荒廢了,他那狹隘的目光所關(guān)注的只是他收集在自己房間里的一些碎紙片和破鵝毛筆;對待上他家去收購農(nóng)產(chǎn)品的顧客,他越來越寸步不讓;顧客們講價錢講得唇焦舌敝,最后都不再上他的門了,他們說,這簡直是魔鬼,而不是人;干草和糧食在霉?fàn)€,禾垛變成真正的糞堆,只差在上面栽種白菜,地窖里面粉結(jié)成了石塊,非得劈碎了才能夠用,呢料、麻布和粗布簡直碰都碰不得: 一碰就會化成一團團的飛塵。他有些什么家私,一共有多少,連他自己都已經(jīng)記不清楚,他只記得,在他那口櫥里的哪一個地方擱著一只酒瓶,里面有點喝剩的陳酒,在瓶上他親手做過記號,以防有人把酒偷喝掉了,也還記得在哪兒有一截鵝毛筆或者一小段火漆。盡管如此,田莊里租稅收入照舊不變: 莊稼漢得照舊如數(shù)送來地租,每個農(nóng)婦得照舊繳上那么多的胡桃,織布女工得照舊織出那么多的麻布——然后,所有這些東西全被堆進儲藏室,漸漸爛掉,被蟲蛀空,連他本人最后也成了人類身上一個被蠹蝕的空洞。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曾經(jīng)帶著一個小男孩兒來過約摸兩回,想能不能好歹得到點東西;看來,和騎兵上尉一起東飄西蕩的軍伍生活并不像婚前想象得那樣美妙。普柳什金雖然寬恕了她,甚至把放在桌子上的一顆紐扣給外孫玩了一會兒,可是,一個錢也沒有給她。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第二次回來的時候帶了兩個小孩兒,還送給他一個當(dāng)茶點的甜圓面包和一件新睡袍,因為爸爸身上的那件不僅叫她看了心中有愧,而且也使她感到臉上無光。普柳什金和兩個外孫親熱了一番,把他們抱在膝蓋上,一個放在右腿上,一個放在左腿上,顛得他們完全像騎在馬上一樣,面包和睡袍都收下了,可是一絲一毫也沒有送給女兒;亞歷山德拉·斯捷潘諾夫娜就此兩手空空地走了。
(滿濤、許慶道譯)
【賞析】
果戈理的《死魂靈》一問世,立即引起激烈的爭論。赫爾岑認(rèn)為該書“震撼了整個俄羅斯”;別林斯基寫道: “《死魂靈》高于俄國文學(xué)中過去和現(xiàn)在所有的一切作品,因為在這部作品中生動的社會思想的深刻性同形象的無限藝術(shù)性密不可分地結(jié)合在一起;這部長篇小說是一部既有民族特點又有高度藝術(shù)性的作品。”
在俄國19世紀(jì)的一些訓(xùn)誡小說里,地主們顯得溫文爾雅,都是以正派人物的形象出現(xiàn)的。《死魂靈》(第一卷)與這類小說不同,它從經(jīng)濟關(guān)系和政治交易入手,將地主的真實面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用手中的一支筆現(xiàn)出了地主的“原形”,正如赫爾岑所說的: “果戈理終于迫使他們走出別墅,跑出地主的家院,于是他們就不帶假面具、毫無掩飾地在我們面前走過,他們是醉鬼和饕餮之徒,他們是權(quán)力的諂媚的奴隸,是毫無憐憫的虐待奴隸的暴君;他們吞食人民的生命和鮮血,竟是這樣自然、平靜,有如嬰兒吮吸母親的乳汁一般。” 因此,《死魂靈》(第一卷)實際上是一幅無情揭露俄國農(nóng)奴制社會的諷刺畫,深刻解剖地主世界的百丑圖。作者利用一個荒謬的故事將19世紀(jì)30—40年代俄國城鄉(xiāng)社會連接起來,把一個個地主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一幅具有時代特點的俄國上流社會的全景圖。
果戈理常常以講故事的人或第一人稱的說話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說出大段的抒情插話或哲理議論(偶爾有過于放縱或迷醉之虞),跟讀者進行面對面的心靈交流。他喜歡對人物的外表和姿勢作詳細的描寫,以刻畫性格,深化主題。節(jié)選部分出自小說的第二章和第六章(部分),較好地體現(xiàn)出果戈理人物描寫的特色。
小說在刻畫瑪尼洛夫的時候,采用肖像畫的手法,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人物的空想和慵懶直接浮上紙面。他是一位“非常和氣而又彬彬有禮的地主”,“是一個正值壯年的人,有一雙像糖一般甜蜜蜜的,笑起來總是瞇縫著的眼睛”。無論是誰在跟他談話的頭一分鐘里,都不禁要說: “一個多么令人愉快的善良的人啊!”而實際上,這是一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在裊裊煙霧中“消磨時光”的寄生蟲。瑪尼洛夫從不經(jīng)營田產(chǎn),他的“莊稼仿佛是自生自長的”;他對于自己的農(nóng)奴的死活也從不過問,一切聽?wèi){管家胡作非為。瑪尼洛夫習(xí)慣于沉溺在虛無縹緲的夢幻之中: “一會兒幻想從屋子門口起筑一條地下通道……一會兒幻想筑起一座塔樓,登上它可以一直望見莫斯科。”精神空虛的瑪尼洛夫,言談舉止卻總要故意流露出一種高雅的風(fēng)采。然而,他的懶散和不學(xué)無術(shù)是顯而易見的: 那講究的客廳里,多年來一直擺著兩把罩著一層蒲席的椅子;他修身養(yǎng)性的書房里總是放著一本書,書簽還是夾在兩年前所讀到的第十四頁上,后來再沒有翻過這一頁。瑪尼洛夫多情善感,乞乞科夫瞎編的所謂“為真理而抗?fàn)帯钡摹爸郧保瑒倓傉f幾句,他便激動得熱淚盈眶了。果戈理正是通過對瑪尼洛夫的真實細致的描寫,揭示了宗法制地主內(nèi)心世界的極端無聊、空虛、齷齪。在俄語中,“瑪尼洛夫氣質(zhì)”已經(jīng)成為一個固定單詞,用來特指那些頭腦空虛,碌碌無為,夸夸其談卻懶散成性的人。
在刻畫普柳什金時,果戈理采用了另一種手法: 將人物的過往歷史記錄了下來,動態(tài)地刻畫了普柳什金的性格,讓讀者抽絲剝繭地看到人物的精神實質(zhì),看著人類的本質(zhì)在他的身上慢慢枯萎、凋零,看著他漸漸地變成一個非人類的東西。
普柳什金擁有上千農(nóng)奴,卻嗜財如命。他“那身裝束要別致得多;隨便你用什么法子,花多大力氣,也研究不出來他的這件睡袍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系在他脖頸上的也是一件莫名其妙的玩意兒: 不知是襪子,還是吊襪帶,還是肚兜,反正說什么也不是領(lǐng)帶。”用索巴凱維奇的話說,“這樣的守財奴呀,真是很難想象得出的。監(jiān)牢里的囚犯也比他生活得好些”。
普柳什金對財富的追求已經(jīng)達到了病態(tài)的瘋狂,積累財富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既然不滿足于已經(jīng)有的,他就天天還在自己的村子里滿街地轉(zhuǎn),橋墩下張張,屋梁下望望,凡是落進他眼里的東西: 一只舊鞋跟,一片娘兒們用過的臟布,一枚鐵釘,一塊碎陶瓷片,他都撿回自己的家。”這樣,經(jīng)他走過的街巷就“已經(jīng)不用再打掃了”。作者寫道: “孤獨的生活給吝嗇這一惡習(xí)增添了豐富的養(yǎng)料。而吝嗇,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有狼一般的胃口,越吃越貪婪。”這個貪婪財富的奴隸,別人的東西一不留神便進入他的雜貨堆,除非當(dāng)場逮住他,否則他會以祖宗三代來證明財富是屬于他的。為了積累財富,他割斷了與周圍生活的一切聯(lián)系。親屬在他眼里成了財富的浪費者和攫取者。他對“人的感情”,“一分鐘一分鐘地枯竭下去”。女兒為了得到一點接濟,帶著外孫來探望他,他雖然表示寬恕了她,但也僅僅“把放在桌子上的一顆紐扣給外孫玩了一會兒;可是,一個錢也沒有給她”。兒子同樣在他身上得不到分文;仆人們進屋共用一雙靴子,平時只能光著腳板走路。普柳什金對自己的生活一樣采取了最大限度的自我克制,他吃半飽,穿爛衣,杜絕一切開支。他自己承認(rèn)“所有我的熟人不是死了,就是和我斷了來往”。因此,乞乞科夫“很久識別不出這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女人”。
金錢就是普柳什金的唯一生命源泉。當(dāng)交易談定,乞乞科夫付了錢給他,“普柳什金伸出雙手接過了錢,那么小心翼翼地往寫字臺跟前捧去,仿佛捧的是一種液體,每走一步都怕把它潑翻似的”。作者相信,普柳什金捧的是自己的“靈魂”而不僅是“金錢”。
普柳什金的精神是變態(tài)、畸形的。作者嘆道: “這簡直是魔鬼,而不是人。”他的“干草和糧食在霉?fàn)€,禾垛變成真正的糞堆,只差在上面栽種白菜,地窖里面粉結(jié)成了石塊,非得劈碎了才能夠用,呢料、麻布和粗布簡直碰都碰不得: 一碰就會化成一團團的飛塵”;“盡管如此,田莊里租稅收入照舊不變: 莊稼漢得照舊如數(shù)送來地租,每個農(nóng)婦得照舊繳上那么多的胡桃,織布女工得照舊織出那么多的麻布”。
小說中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不斷加強了讀者對普柳什金的吝嗇、虐待和幾乎沒有任何人類感情的印象。而這種印象又受到普柳什金家庭歷史描寫的沖擊,形成了很大的張力,讀者的思維回旋在這張力之間,如玻璃球般彈跳,時有憎惡人物卑劣人格之嘆,時有同情人物生活環(huán)境之慨。
普柳什金形象已經(jīng)成為世界文學(xué)長廊中吝嗇鬼的代名詞。與莫里哀的阿巴貢、巴爾扎克的老葛朗臺、莎士比亞的夏洛克,并稱“四大吝嗇鬼”。這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是一種多么高的榮譽呀!
(周 瓊)
上一篇:《死于威尼斯·托馬斯·曼》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母與子·羅曼·羅蘭》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