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在法國西部索漠城的一所幽暗凄涼的宅子里住著當(dāng)?shù)厥赘桓鹄逝_。慳吝精明的富翁生財有道,但守財如命,平生唯一嗜好便是摩挲把玩囤積的金銀。葛朗臺的獨生女兒歐也妮天真善良,不諳世事。與葛朗臺家有交往的公證人克羅旭和銀行家臺·格拉桑兩家,為能娶得葛朗臺唯一的繼承人歐也妮明爭暗斗。不料歐也妮卻對來自巴黎的不速之客,破產(chǎn)落魄的堂弟查理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從此葛朗臺府上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泛起了波瀾。
為了資助查理開創(chuàng)事業(yè),歐也妮不惜傾囊,將全部私蓄金幣相贈。此舉的敗露引發(fā)了父女間激烈的沖突,怒火中燒的葛朗臺狠心地對自己唯一的骨肉實施禁閉。慈祥賢淑的妻子為此受到驚嚇一病不起,但葛朗臺卻無動于衷,只是擔(dān)心浪費醫(yī)藥費。直至妻子逝世,葛朗臺為了誘導(dǎo)女兒放棄繼承母親的遺產(chǎn),才與女兒言歸于好。吝嗇成性的葛朗臺在彌留之際給歐也妮的遺言是:“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失去了相依為命的慈母,耗盡青春癡心等待愛人歸來的歐也妮最終發(fā)現(xiàn)查理不過是負心貪財之人。可憐的歐也妮守著吝嗇父親的巨額財產(chǎn),卻無緣幸運的光臨,只能淪為索漠城中利欲熏心之徒追捕的獵物。
【作品選錄】
這個地方像都蘭區(qū)域一樣,市面是由天氣作主的。種葡萄的,有田產(chǎn)的,木材商,箍桶匠,旅店主人,船夫,都眼巴巴的盼望太陽: 晚上睡覺,就怕明朝起來聽說隔夜結(jié)了冰;他們怕風(fēng),怕雨,怕旱,一忽兒要下雨水,一忽兒要天時轉(zhuǎn)暖,一忽兒又要滿天上云。在天公與塵世的利益之間,爭執(zhí)是沒得完的。晴雨表能夠輪流的教人愁,教人笑,教人高興。
這條街從前是索漠城的大街,從這一頭到那一頭,“黃金一般的好天氣”這句話,對每份人家都代表一個收入的數(shù)目。而且個個人會對鄰居說:“是啊,天上落金子下來了。”因為他們知道一道陽光和一場時雨帶來多少利益。在天氣美好的節(jié)季,到了星期六中午,就沒法買到一個銅子的東西。做生意的人也有一個葡萄園,一方小園地,全要下鄉(xiāng)去忙他兩天。買進,賣出,賺頭一切都是預(yù)先計算好的,生意人盡可以花大半日的工夫打哈哈,說長道短,刺探旁人的私事。某家的主婦買了一只竹雞,鄰居就要問她的丈夫是否煮得恰到好處。一個年輕的姑娘從窗口探出頭來,決沒有辦法不讓所有的閑人瞧見。因此大家的良心是露天的,那些無從窺測的,又暗又靜的屋子,并藏不了什么秘密。
一般人差不多老在露天過活: 每對夫婦坐在大門口,在那里吃中飯,吃晚飯,吵架拌嘴。街上的行人,沒有一個不經(jīng)過他們的研究。所以從前一個外鄉(xiāng)人到內(nèi)地,免不了到處給人家取笑。許多有趣的故事便是這樣來的,安越人的愛尋開心也是這樣出名的,因為編這一類的市井笑料是他們的拿手。
早先本地的鄉(xiāng)紳全住在這條街上,街的高頭都是古城里的老宅子,世道人心都還樸實的時代——這種古風(fēng)現(xiàn)在是一天天的消滅了——的遺物。我們這個故事中的那所凄涼的屋子,就是其中之一。
古色古香的街上,連偶然遇到的小事都足以喚起你的回憶,全部的氣息使你不由自主的沉入遐想。拐彎抹角的走過去。你可以看到一處黑魆魆的凹進去的地方,葛朗臺府上的大門便藏在這凹坑中間。
在內(nèi)地把一個人的家稱做府上是有分量的;不知道葛朗臺先生的身世,就沒法掂出這稱呼的分量。
葛朗臺先生在索漠城的名望,自有它的前因后果,那是從沒在內(nèi)地耽留過的人不能完全了解的。葛朗臺先生,有些人還稱他做葛朗臺老頭,可是這樣稱呼他的老人越來越少了,他在一七八九年上是一個很富裕的箍桶匠,識得字,能寫能算。共和政府在索漠地區(qū)標賣教會產(chǎn)業(yè)的時候,他正好四十歲,才娶了一個有錢的木板商的女兒。他拿自己的現(xiàn)款和女人的陪嫁,湊成兩千金路易,跑到區(qū)公所。標賣監(jiān)督官是一個強兇霸道的共和黨人,葛朗臺把夫人給的四百路易往他那里一送,就三錢不值兩錢的,即使不能算正當(dāng),至少是合法地買到了區(qū)里最好的葡萄園,一座老修道院,和幾塊分種田。
索漠的市民很少革命氣息,在他們眼里,葛朗臺老頭是一個激烈的家伙,前進分子,共和黨人,關(guān)切新潮流的人物;其實箍桶匠只關(guān)切葡萄園。上面派他當(dāng)索漠區(qū)的行政委員,于是地方上的政治與商業(yè)都受到他溫和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他包庇從前的貴族,想盡方法使流亡鄉(xiāng)紳的產(chǎn)業(yè)不致被公家標賣;商業(yè)方面,他向革命軍隊承包了一二千桶白酒,代價是把某個女修道院上好的草原,本來留作最后一批標賣的產(chǎn)業(yè),弄到了手。
拿破侖當(dāng)執(zhí)政的時代,好家伙葛朗臺做了區(qū)長,把地方上的公事應(yīng)付得很好,可是他葡萄的收獲更好;拿破侖稱帝的時候,他變了光桿兒的葛朗臺先生。拿破侖不喜歡共和黨人,另外派了一個鄉(xiāng)紳兼大地主,一個后來晉封為男爵的人來代替葛朗臺,因為他有紅帽子嫌疑。葛朗臺丟掉區(qū)長的榮銜,毫不惋惜。在他任內(nèi),為了本城的利益,已經(jīng)造好幾條出色的公路直達他的產(chǎn)業(yè)。他的房產(chǎn)與地產(chǎn)登記的時候,占了不少便宜,只完很輕的稅。自從他各處的莊園登記之后,靠他不斷的經(jīng)營,他的葡萄園變成地方上的頂兒尖兒,這個專門的形容詞是說這種園里的葡萄能夠釀成極品的好酒。總而言之,他簡直有資格得榮譽團的勛章。
免職的事發(fā)生在一八○六年。那時葛朗臺五十七歲,他的女人三十六,他們的獨養(yǎng)女兒才十歲。
大概是老天看見他丟了官,想安慰安慰他吧,這一年上葛朗臺接連得了三筆遺產(chǎn),先是他丈母特·拉·古地尼埃太太的,接著是太太的外公特·拉·裴德里埃先生的,最后是葛朗臺自己的外婆,香蒂埃太太的: 這些遺產(chǎn)數(shù)目之大,沒有一個人知道。三個老人愛錢如命,一生一世都在積聚金錢,以便私下里摩挲把玩。特·拉·裴德里埃老先生把放債叫做揮霍,覺得對黃金看上幾眼比放高利貸還實惠。所以他們積蓄的多少,索漠人只能以看得見的收入估計。
于是葛朗臺先生得了新的貴族頭銜,那是盡管我們愛講平等也消滅不了的,他成為一州里“納稅最多”的人物。他的葡萄園有一百阿爾邦,收成好的年份可以出產(chǎn)七八百桶酒,他還有十三處分種田,一座老修道院,修道院的窗子,門洞,彩色玻璃,一齊給他從外面堵死了,既可不付捐稅,又可保存那些東西。此外還有一百二十七阿爾邦的草原,上面的三千株白楊是一七九三年種下的。他住的屋子也是自己的產(chǎn)業(yè)。
這是他看得見的家私。至于他現(xiàn)金的數(shù)目,只有兩個人知道一個大概。一個是公證人克羅旭,替葛朗臺放債的,另外一個是臺·格拉桑,索漠城中最有錢的銀行家,葛朗臺認為合適的時候跟他暗中合作一下,分些好處。在內(nèi)地要得人信任,要掙家業(yè),行事非機密不可;老克羅旭與臺·格拉桑雖然機密透頂,仍免不了當(dāng)眾對葛朗臺畢恭畢敬,使旁觀的人看出前任區(qū)長的資力何等雄厚。
索漠城里個個人相信葛朗臺家里有一個私庫,一個堆滿金路易的密窟,說他半夜里瞧著累累的黃金,快樂得無可形容。一般吝嗇鬼認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因為看見那好家伙連眼睛都是黃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光彩。一個靠資金賺慣大利錢的人,像色鬼,賭徒,或幫閑的清客一樣,眼風(fēng)自有那種說不出的神氣,一派躲躲閃閃的,饞癆的,神秘模樣,決計瞞不過他的同道。凡是對什么東西著了迷的人,這些暗號無異幫口里的切口。
葛朗臺先生從來不欠人家什么;又是老箍桶匠,又是種葡萄的老手,什么時候需要為自己的收成準備一千只桶,什么時候只要五百只桶,他預(yù)算得像天文學(xué)家一樣準確;投機事業(yè)從沒失敗過一次,酒桶的市價比酒還貴的時候,他老是有酒桶出賣,他能夠把酒藏起來,等每桶漲到兩百法郎才拋出去,一般小地主卻早已在一百法郎的時候脫手了。這樣一個人物當(dāng)然博得大家的敬重。那有名的一八一一年的收成,他乖乖的囤在家里,一點一滴的慢慢賣出去,掙了二十四萬多法郎。講起理財?shù)谋绢I(lǐng),葛朗臺先生是只老虎,是條巨蟒: 他會躺在那里,蹲在那里,把俘虜打量個半天再撲上去,張開血盆大口的錢袋,倒進大堆的金銀,然后安安寧寧地去睡覺,好像一條蛇吃飽了東西,不動聲色,冷靜非凡,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的。
他走過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看見了不覺得又欽佩,又敬重,又害怕。索漠城中,不是個個人都給他鋼鐵般的利爪干凈利落的抓過一下的嗎?某人為了買田,從克羅旭那里弄到一筆借款,利率要一分一,某人拿期票向臺·格拉桑貼現(xiàn),給先扣了一大筆利息。市場上,或是夜晚的閑談中間,不提到葛朗臺先生大名的日子很少。有些人認為,這個種葡萄老頭的財富簡直是地方上的一寶,值得夸耀。不少做買賣的,開旅店的,得意洋洋的對外客說:
“嘿,先生,上百萬的咱們有兩三家;可是葛朗臺先生哪,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家私!”
一八一六年的時候,索漠城里頂會計算的人,估計那好家伙的地產(chǎn)大概值到四百萬;但在一七九三到一八一七中間,平均每年的收入該有十萬法郎,由此推算,他所有的現(xiàn)金大約和不動產(chǎn)的價值差不多。因此,打完了一場牌,或是談了一個葡萄的情形,提到葛朗臺的時候,一般自作聰明的人就說:“葛朗臺老頭嗎?……總該有五六百萬吧。”要是克羅旭或臺·格拉桑聽到了,就會說:
“你好厲害,我倒從來不知道他的總數(shù)呢!”
遇到什么巴黎客人提到洛豈爾特或拉斐德那般大銀行家,索漠人就要問,他們是不是跟葛朗臺先生一樣有錢。如果巴黎人付之一笑,回答說是的,他們便把腦袋一側(cè),互相瞪著眼,滿臉不相信的神氣。
偌大一筆財產(chǎn)把這個富翁的行為都鍍了金。假使他的生活起居本來有什么可笑,給人家當(dāng)話柄的地方,那些話柄也早已消滅得無形無蹤了。葛朗臺的一舉一動都像是欽定的,到處行得通;他的說話,衣著,姿勢,瞪眼睛,都是地方上的金科玉律;大家把他仔細研究,像自然科學(xué)家要把動物的本能研究出它的作用似的,終于發(fā)見他最瑣屑的動作,也有深邃而不可言傳的智慧。譬如,人家說:
“今年冬天一定很冷,葛朗臺老頭已經(jīng)戴起皮手套了: 咱們該收割葡萄了吧。”
或者說:
“葛朗臺老頭買了許多桶板,今年的酒一定不少的。”
葛朗臺先生從來不買肉,不買面包。每個星期,那些佃戶給他送來一份足夠的食物: 閹雞,母雞,雞子,牛油,麥子,都是抵租的。他有一所磨坊租給人家,磨坊司務(wù)除了繳付租金以外,還得親自來拿麥子去磨,再把面粉跟麩皮送回來。他的獨一無二的老媽子,叫做長腳拿儂的,雖然上了年紀,還是每星期六替他做面包。房客之中有種菜的,葛朗臺便派他們供應(yīng)菜蔬。至于水果,收獲之多,可以大部分出售。燒火爐用的木材,是把田地四周的籬垣,或爛了一半的老樹砍下來,由佃戶鋸成一段一段的,用小車裝進城,他們還有心巴結(jié),替他送進柴房,討得幾聲謝。他的開支,據(jù)人家知道的,只有教堂里坐椅的租費,圣餐費,太太和女兒的衣著,家里的燈燭,拿儂的工錢,鍋子的鍍錫,國家的賦稅,莊園的修理,和種植的費用。他新近買了六百阿爾邦的一座樹林,托一個近鄰照顧,答應(yīng)給一些津貼。自從他置了這個產(chǎn)業(yè)之后,他才吃野味。
這家伙動作非常簡單,說話不多,發(fā)表意見總是用柔和的聲音,簡短的句子,搬弄一些老生常談。從他出頭露面的大革命時代起,逢到要長篇大論說一番,或者跟人家討論什么,他便馬上結(jié)結(jié)巴巴的,弄得對方頭昏腦漲。這種口齒不清,理路不明,前言不對后語,以及廢話連篇把他的思想弄糊涂了的情形,人家當(dāng)做是他缺少教育,其實完全是假裝的;等會故事中有些情節(jié),就足以解釋明白。而且逢到要應(yīng)付,要解決什么生活上或買賣上的難題,他就搬出四句口訣,像代數(shù)公式一樣準確,叫做:“我不知道,我不能夠,我不愿意,慢慢瞧吧。”
他從來不說一聲是或不是,也從來不把黑筆落在白紙上。人家跟他說話,他冷冷的聽著,右手托著下巴頦兒,肘子靠在左手背上;無論什么事,他一朝拿定了主意,就永遠不變。一點點兒小生意,他也得盤算半天。經(jīng)過一番鉤心斗角的談話之后,對方自以為心中的秘密保守得密不透風(fēng),其實早已吐出了真話。他卻回答道:
“我沒有跟太太商量過,什么都不能決定。”
給他壓得像奴隸般的太太,卻是他生意上最方便的遮身牌。他從來不到別人家里去,不吃人家,也不請人家;他沒有一點兒聲響,似乎什么都要節(jié)省,連動作在內(nèi)。因為沒有一刻不尊重旁人的主權(quán),他絕對不動人家的東西。
可是,盡管他聲音柔和,態(tài)度持重,仍不免露出箍桶匠的談吐與習(xí)慣,尤其在家里,不像在旁的地方那么顧忌。
至于體格,他身高五尺,臃腫,橫闊,腿肚子的圓周有一尺,多節(jié)的膝蓋骨,寬大的肩膀;臉是圓的,烏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筆直,嘴唇?jīng)]有一點兒曲線,牙齒雪白;冷靜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謂的蛇眼;腦門上布滿皺裥,一塊塊隆起的肉頗有些奧妙;青年人不知輕重,背后開葛朗臺先生玩笑,把他黃黃而灰白的頭發(fā)叫做金子里摻白銀。鼻尖肥大,頂著一顆滿著血筋的肉瘤,一般人不無理由的說,這顆瘤里全是刁鉆促狹的玩藝兒。這副臉相顯出他那種陰險的狡猾,顯出他有計劃的誠實,顯出他的自私自利,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吝嗇的樂趣,和他唯一真正關(guān)切的獨生女兒歐也妮身上。而且姿勢,舉動,走路的功架,他身上的一切都表示他只相信自己,這是生意上左右逢源養(yǎng)成的習(xí)慣。所以表面上雖然性情和易,很好對付,骨子里他卻硬似鐵石。
他老是同樣的裝束,從一七九一年以來始終是那身打扮。笨重的鞋子,鞋帶也是皮做的;四季都穿一雙呢襪,一條栗色的粗呢短褲,用銀箍在膝蓋下面扣緊,上身穿一件方襟的閃光絲絨背心,顏色一忽兒黃一忽兒古銅色,外面罩一件衣裾寬大的栗色外套,戴一條黑領(lǐng)帶,一頂闊邊帽子。他的手套跟警察的一樣結(jié)實,要用到一年零八個月,為保持清潔起見,他有一個一定的手勢,把手套放在帽子邊緣上一定的地位。
關(guān)于這個人物,索漠人所知道的不過這一些。
城里的居民有資格在他家出入的只有六個。前三個中頂重要的是克羅旭先生的侄子。這個年輕人,自從當(dāng)了索漠初級裁判所所長之后,在本姓克羅旭之上又加了一個篷風(fēng)的姓氏,并且極力想叫篷風(fēng)出名。他的簽名已經(jīng)變做克·特·篷風(fēng)了。倘使有什么冒失的律師仍舊稱他“克羅旭先生”,包管在出庭的時候要后悔他的糊涂。凡是稱 “所長先生”的,就可博得法官的庇護。對于稱他“特·篷風(fēng)先生”的馬屁鬼,他更不惜滿面春風(fēng)的報以微笑。所長先生三十三歲,有一處名叫篷風(fēng)的田莊,每年有七千法郎進款;他還在那里等兩個叔父的遺產(chǎn),一個是克羅旭公證人,一個是克羅旭神甫,屬于都爾城圣·馬丁大寺的教士會的;據(jù)說這兩人都相當(dāng)有錢。三位克羅旭,房族既多,城里的親戚也有一二十家,儼然結(jié)成一個黨,好像從前佛羅棱斯的那些梅迭西斯一樣;而且正如梅迭西斯有巴齊一族跟他們對壘似的,克羅旭也有他們的敵黨。
臺·格拉桑太太有一個二十三歲的兒子,她很熱心的來陪葛朗臺太太打牌,希望她親愛的阿道夫能夠和歐也妮小姐結(jié)婚。銀行家臺·格拉桑先生,拿出全副精神從旁協(xié)助,對吝嗇的老頭兒不斷的暗中幫忙,逢到攸關(guān)大局的緊要關(guān)頭,從來不落人后。這三位臺·格拉桑也有他們的幫手,房族,和忠實的盟友。
在克羅旭方面,神甫是智囊,加上那個當(dāng)公證人的兄弟做后援,他竭力跟銀行家太太競爭,想把葛朗臺的大筆遺產(chǎn)留給自己的侄兒。克羅旭和臺·格拉桑兩家暗中為爭奪歐也妮的斗法,成為索漠城中大家小戶熱心關(guān)切的題目。葛朗臺小姐將來嫁給誰呢?所長先生呢,還是阿道夫·臺·格拉桑?
對于這個問題,有的人的答案是兩個都不會到手。據(jù)他們說,老箍桶匠野心勃勃,想找一個貴族院議員做女婿,憑他歲收三十萬法郎的陪嫁,誰還計較葛朗臺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那些酒桶?另外一批人卻回答說,臺·格拉桑是世家,極有錢,阿道夫又是一個俊俏后生,這樣一門親事,一定能教出身低微,索漠城里都眼見拿過斧頭鑿子,而且還當(dāng)過革命黨的人心滿意足,除非他夾袋里有什么教皇的侄子之流。可是老于世故的人提醒你說,克羅旭·特·篷風(fēng)先生隨時可以在葛朗臺家進出,而他的敵手只能在星期日受招待。有的認為,臺·格拉桑太太跟葛朗臺家的女太太們,比克羅旭一家接近得多,久而久之,一定能說動她們,達到她的目的。有的卻認為克羅旭神甫的花言巧語是天下第一,拿女人跟出家人對抗,正好勢均力敵。所以索漠城中有一個才子說:
“他們正是旗鼓相當(dāng),各有一手。”
據(jù)地方上熟知內(nèi)幕的老輩看法,像葛朗臺那樣精明的人家,決不肯把家私落在外人手里。索漠的葛朗臺還有一個兄弟在巴黎,非常有錢的酒商;歐也妮小姐將來是嫁給巴黎葛朗臺的兒子的。對這種意見,克羅旭和臺·格拉桑兩家的黨羽都表示異議,說:
“一則兩兄弟三十年來沒有見過兩次面;二則巴黎的葛朗臺先生對兒子的期望大得很。他自己是巴黎某區(qū)的區(qū)長,兼國會議員,禁衛(wèi)軍旅長,商事裁判所推事,自稱為跟拿破侖提拔的某公爵有姻親,早已不承認索漠的葛朗臺是本家。”
周圍七八十里,甚至在安越到勃洛阿的驛車里,都在談到這個有錢的獨養(yǎng)女兒,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當(dāng)然是應(yīng)有之事。
(傅雷譯)
【賞析】
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歐也妮·葛朗臺》是其文學(xué)巨著《人間喜劇》“風(fēng)俗篇”中的一部杰作。
選文出自小說的第一章“中產(chǎn)階級的面目”。索漠城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法國內(nèi)地社會的縮影,小說一開始就對這個城市的街市、建筑、天氣、人情進行了長幅精準的描寫,生動逼真地再現(xiàn)了時代風(fēng)貌。繼而是對葛朗臺的出身、家庭、社會關(guān)系與地位,作了翔實真切、細致入微的描述。巴爾扎克強調(diào)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與人物所處環(huán)境的關(guān)聯(lián),通過環(huán)境的描寫來強化對人物性格形成的影響。他對索漠城的描寫為人物的登臺和情節(jié)的演化發(fā)展構(gòu)建了可信的社會背景,為塑造葛朗臺這個人物做了厚實的鋪墊。本段逐漸塑造起葛朗臺的慳吝性格,并繪聲繪色地描摹了葛朗臺早期財富積累的過程,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他畢生都在追求財富,并且為之孜孜不倦,不擇手段。首先,“共和政府在索漠地區(qū)標賣教會產(chǎn)業(yè)的時候,他娶了一個有錢的木板商的女兒”。他的婚姻就是一筆投資,而且是一筆穩(wěn)賺的好生意,妻子的陪嫁他用作本錢,賄賂了標賣監(jiān)督官,“就三錢不值兩錢的,即使不能算正當(dāng),至少合法地買到了區(qū)里最好的葡萄園,一座老修道院,和幾塊分種田”。歷史的變遷也絲毫沒能影響葛朗臺積累財富的步伐,相反,他能審時度勢,通過向革命軍承包一二千桶白酒,就將上好的草原弄到了手。擔(dān)任區(qū)長期間,他更是借職務(wù)之便,造了好幾條直達他自己產(chǎn)業(yè)的公路,并在房產(chǎn)與地產(chǎn)登記時占盡便宜,撈得許多好處。經(jīng)過作者一番交代,葛朗臺的斂財能力昭然若揭。
作為資產(chǎn)階級商人,葛朗臺無疑是精明能干的。他不擇手段,瘋狂斂財?shù)哪芰υ诋?dāng)?shù)厝吮M皆知。他投機倒把從不失手,并且勾結(jié)了公證人和銀行家榨取當(dāng)?shù)厝说腻X財。“索漠城中,不是個個都給他鋼鐵般的利爪干凈利落地抓過一下的嗎?”葛朗臺堅信手是天生用來撈錢的,所以他從不讓任何賺錢的機會從指縫中溜走,因為對他來說,有錢不賺就是犯罪。但是葛朗臺的吝嗇不但沒有遭到眾人的唾罵,反而受到他們的敬仰和欽佩。這無疑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fēng)尚和特色。在那個金錢至上的年代,人們把葛朗臺當(dāng)成財神般膜拜,對他的理財能力更是嘖嘖贊嘆。“講起理財?shù)谋绢I(lǐng),葛朗臺先生是只老虎,是條巨蟒: 他會躺在那里,蹲在那里,把俘虜打量個半天再撲上去,張開血盆大口的錢袋,倒進大堆的金銀,然后安安寧寧地去睡覺,好像一條蛇吃飽了東西,不動聲色,冷靜非凡,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 寥寥數(shù)句將葛朗臺對財富的如饑似渴和靜觀其變的生財之道刻畫得生動非凡;他貪婪的觸角已經(jīng)伸向了四面八方,并且擁有蛇一般冷靜的觀察能力,伺機而動。他的這種能力更是被底層大眾給神話了,“葛朗臺的一舉一動都像是欽定的,到處行得通;他的說話,衣著,姿勢,瞪眼睛,都是地方上的金科玉律”。
葛朗臺的婚姻是樁穩(wěn)賺的生意,而對于家中大小事務(wù),葛朗臺也秉承了經(jīng)商的原則,以欺詐佃戶的點點滴滴為樂。巴爾扎克對葛朗臺家中情形的描寫讓人深刻地感受到露骨的吝嗇已經(jīng)滲透到了葛朗臺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舉動中。葛朗臺腰纏萬貫,但家中的各種物資開銷都來源于他的佃戶。“葛朗臺先生從來不買肉,不買面包。每個星期,那些佃戶給他送來一份足夠的食物: 閹雞,母雞,雞子,牛油,麥子,都是抵租的。他有一所磨坊租給人家,磨坊司務(wù)除了繳付租金以外,還得親自來拿麥子去磨,再把面粉跟麩皮送回來。”他深諳如何在佃戶身上榨取油水并且還能將這些點滴油水計算得不差一分一毫,連麩皮也得捎回來,絕不能讓別人占了絲毫便宜。葛朗臺的吝嗇已經(jīng)演變成一種習(xí)慣,一種癮,一種枷鎖,但他自己看不到,反而樂此不疲地接受它的奴役。
即便是對待自己的至親,葛朗臺也專制無情,并且一如既往地刻薄吝嗇。他只給妻子微薄的家用,而且還想方設(shè)法讓這些錢回流到自己兜里。盡管經(jīng)常把金幣作為禮物贈予女兒歐也妮,其實無非是把錢轉(zhuǎn)移到自己的另一個口袋中。在處理生意時,葛朗臺成了深謀遠慮的外交家,只要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惜利用家人作為擋箭牌。與外面人打交道時他言簡意賅,似乎浪費一個字就會浪費他一個子兒一般。當(dāng)他帶著某種目的去與別人商談時,會擺出一副昏庸糊涂、口吃耳聾的樣子,迷惑對手。他解決買賣難題的四句口訣是“我不知道,我不能夠,我不愿意,慢慢瞧吧”。這可謂是精辟的四字金言,他老奸巨猾,不露聲色,也很謹小慎微。“他從來不說一聲是或不是,也從來不把黑筆落在白紙上。”沒人可以在跟葛朗臺的較量中占得上風(fēng),因為葛朗臺是密不透風(fēng)的,他的盤算永遠沒人知道。最后,當(dāng)他不得不作答時,便會搬出受盡他奴役的太太做“遮身牌”,并說“我沒跟太太商量過,什么都不能決定”。
巴爾扎克十分擅長運用外形描寫來體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本質(zhì),他的描摹細致入微,還帶著幾分調(diào)侃的意味,讓人忍俊不禁。選文中對葛朗臺體格與臉部的特寫就是最佳的例子,它讓人聯(lián)想起葛朗臺慳吝的本性。“下巴筆直,嘴唇?jīng)]有一點兒曲線,牙齒雪白;冷靜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謂的蛇眼;腦門上布滿皺裥,一塊快隆起的肉頗有些奧妙;青年人不知輕重,背后開葛朗臺先生玩笑,把他黃黃而灰白的頭發(fā)叫做金子里摻白銀。鼻尖肥大,頂著一顆滿著血筋的肉瘤,一般人無理由的說,這顆瘤里全是刁鉆促狹的玩意兒。這副臉顯出他那種陰險的狡猾,顯出他有計劃的誠實,顯出他的自私自利,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吝嗇的樂趣,和他唯一真正關(guān)切的獨生女兒歐也妮身上。”這樣的描寫與其說來源于外表,不如說是葛朗臺精髓的體現(xiàn)。沒有一絲曲線的嘴唇預(yù)示著驚人的忍耐力和堅韌的執(zhí)著,一雙蛇眼中透露著謹慎與冷血,而血筋滿布的肉瘤更是點睛傳神之筆,它就是葛朗臺狡詐和貪婪本性的聚集之地。出類拔萃的外觀描寫與言語、行動描述互相呼應(yīng),葛朗臺的本性躍然紙上。
作者似乎對面部的特寫還意猶未盡,便接著刻畫他的衣著。“他老是同樣的裝束,從一七九一年以來始終是那身打扮。笨重的鞋子,鞋帶也是皮做的;四季都穿一雙呢襪,一條栗色的粗呢短褲,用銀箍在膝蓋下面扣緊,上身穿一件方襟的閃光絲絨背心,顏色一忽兒黃一忽兒古銅色,外面罩一件衣裾寬大的栗色外套,戴一條黑領(lǐng)帶,一頂闊邊帽子。他的手套跟警察的一樣結(jié)實,要用到一年零八個月,為保持清潔起見,他有一個一定的手勢,把手套放在帽子邊緣上一定的地位。”一個當(dāng)?shù)氐娘@赫首富一年四季都穿著一成不變的衣服堪稱駭人聽聞,尤其是當(dāng)這個首富年復(fù)一年地穿著這套衣服時,他的吝嗇無疑已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此處對葛朗臺使用手套的習(xí)慣雖只提及短短一句,卻無比深刻地體現(xiàn)出葛朗臺一切為吝嗇服務(wù)的至上準則。他的吝嗇侵入了每個生活的細節(jié),繼而被這些細節(jié)展露出來,點點滴滴,匯聚成河,讓人不得不感嘆他的吝嗇本性,同時也贊嘆巴爾扎克細節(jié)描寫的卓越才華。
在選文的最后一部分,巴爾扎克對有資格出入葛朗臺家的人物做了點評,主要的筆墨落到了有資格追求葛朗臺獨生女歐也妮的兩位年輕候選人身上。“在克羅旭方面,神甫是智囊,加上公證人的兄弟做后援,他竭力跟銀行家太太競爭,想把葛朗臺的大筆遺產(chǎn)留給自己的侄兒。克羅旭和臺·格拉桑兩家暗中為爭奪歐也妮的斗法,成為索漠城中大家小戶熱心關(guān)切的題目。葛朗臺的小姐將來嫁給誰呢?所長先生呢還是阿道夫·臺·格拉桑?”這無疑為歐也妮今后的悲慘命運作了預(yù)言,她最終將淪為索漠城中利欲熏心之徒追捕的獵物。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葛朗臺對金錢的執(zhí)著的追求和堅定的意念。他親手摧毀了家庭,打碎了獨生女的幸福,使家人淪為他追求財富的犧牲品。他終生積累了萬貫財富,卻一文也帶不進墳?zāi)梗梢哉f一無所獲。
(樊 琳)
上一篇:《橡皮·羅伯-格里耶》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死于威尼斯·托馬斯·曼》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