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弗洛斯特·愛和問題》經典詩文賞析
傍晚,一個陌生人來到門前,
招呼這位俊俏的新郎。
勞頓不堪,憂心忡忡,握一桿
綠白兩色相間的手杖。
他用眼神而不是用口舌請求,
請求允許他借住一宿,
然后轉身,眺望著道路盡頭,
看不見有透亮的窗口。
那位新郎,邁步走到門廊里,
說: “讓我們看看天氣,
再來考慮,陌生人,我和你,
怎樣解決過夜的問題。”
忍冬的葉子撒滿前院的場地,
忍冬的漿果已經成熟了。
秋天,是啊,風里有冬的氣息,
“陌生人,但愿我能知道。”
屋里新娘在昏暗中默默無語,
探身,面向熊熊爐火,
由于炭火灼烤和內心的情欲,
臉上泛起玫瑰色紅暈,
新郎注視著令人厭倦的路徑,
看見的卻是屋里的新人。
他希望她有顆黃金包裹著的心,
別著一枚白銀的別針。
給人一點面包,施舍點錢財,
為窮苦人虔誠祈禱,
給富人以詛咒,在新郎看來,
都沒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該不該邀請個男人進宅,
讓新房里容納煩惱,
妨礙一對新婚夫婦間的歡愛,
他希望,他能知道。
(江楓 譯)
這首詩通過新婚之夜陌生人借宿這個簡單事件來展示陌生人和新婚夫婦的不同心理狀態, 借以表現美國新英格蘭人的人情世故和倫理道德觀念。
第一節描寫陌生人的困境。陌生人的手杖使人聯想到他爬山涉水長途旅行的情景和疲倦不堪的面容。窗戶燈光的意象使人聯想到房屋和人家。夜幕已經降臨,但道路盡頭卻沒有透亮的窗口,這表明周圍是一片荒野,沒有人家。在這種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而又勞頓不堪的情況下, 陌生人想向新郎借宿, 卻無法說出口。為什么說不出口呢?因為他內心十分矛盾:借宿會打擾一對新人的歡愛,影響他們的幸福,顯得太自私;不借宿吧, 自己又不能繼續往前走,無處過夜。
第二節描寫新郎的反應。他的回答是看看天氣再說。答應陌生人的請求與天氣有什么關系呢?從新郎本人來說,他不愿意新婚之夜受到打擾。如果天氣好,陌生人就不一定非得在屋里過夜,新郎就可以拒絕他的請求而不受良心的譴責。如果天氣不好,那倒需要認真考慮他的請求。滿院的落葉, 成熟的漿果,象征著晚秋季節。刺骨的寒風預示了冬天的來臨。在這種惡劣的天氣中,他的同情心、憐憫心和良心——社會倫理道德觀念——不允許他拒絕幫助陌生人。但是,如果不拒絕陌生人,新婚之夜夫妻間的歡愛就要受到阻礙。是犧牲愛情和歡樂去幫助陌生人,還是為了新婚夜的歡愛而拒絕陌生人?“陌生人,但愿我能知道。”這句內心獨白反映出新郎的矛盾心理狀態。
第三節描寫新娘的反應。新娘的沉默意味著同意,還是意味著反對?爐火的意象既使人聯想到夜間的寒冷,也使人聯想到新娘內心象爐火一樣熊熊燃燒的情欲。她探身向爐火,象征她需要熱情、溫暖和丈夫的狂熱擁抱。她滿臉紅暈, 懷有幾分顫栗地盼望著、等待著新婚之夜的狂歡,顯然不愿意放棄即將得到的歡樂。把厭倦的路徑與新娘聯系在一起暗示了新娘的反對態度。黃金和白銀的意象使人聯想到珍貴、純潔和高尚。這節最后兩行意味著新郎希望新娘有一顆美好高尚的心靈,能夠同情、憐憫陌生人,讓他借住一宿。到這里,新郎的態度已發生明顯變化:他已傾向同意借宿。這表明清教徒的禁欲主義傳統, 基督教的仁慈博愛精神和社會倫理道德觀念這些超自我意識開始在新郎身上起作用,開始戰勝人的本能要求和利己欲望。
但是,超自我意識并沒有強大得足以最后戰勝本能要求和利己欲望,新郎的矛盾心理并沒有得到最后解決。給人一點錢財,從口頭上給人一些安慰和祝愿,都很容易做到,因為那些都不是以犧牲施舍者的切身利益為前提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但是,同意陌生人借宿卻是以妨礙新婚之夜的歡愛為前提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因此,新郎內心仍然矛盾重重, 猶豫不決。這說明新郎雖然富有同情心,但卻缺乏自我犧牲精神。
象詩人的許多詩作一樣,這首詩的結尾沒有明確的答案。這不僅反映了新郎不可克服的矛盾心理,而且也是詩人本人矛盾心理的真實寫照。結尾沒有答案是弗洛斯特詩作的藝術特色之一。
(樊高月)
上一篇:〔日本〕金子光晴《燈臺》賞析
下一篇:〔蘇聯〕葉賽寧《狗之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