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報紙報道說,1932年,我曾不揣冒昧,向當時統(tǒng)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邊境的吉羅將軍捐了一筆錢,既然這件小事今日已經(jīng)公開,我就想做些解釋了。
我在給吉羅將軍的信中寫道:“我希望它(這筆錢)一半用于法國士兵的娛樂,一半用于失敗的反叛分子的娛樂,既然說到底雙方都是盡責而已。不過我怕如此分派會給您帶來麻煩。您就酌情處理吧。”
吉羅將軍做是做了,但有些改動,他把這筆錢送給了布-德尼波的紅十字會。人們看得出,我的意思是讓我們侵占其領(lǐng)土的土著人也能享用這筆錢。(再說,如果我說“娛樂”,那是因為一萬法郎還能派些用場,分了就毫無用處了。)
出于同樣的考慮,今天,我不建議什么,我向法國公眾征求對一件事情的看法。
在市長布呂柰爾先生的大力推動下,阿爾及爾市變得一天比一天漂亮。長期以來,正對著布日歐元帥的雕像,城里最中心、最熱鬧的一塊空地上一直等著一座雕像。我想: 何不在那里為那些因保衛(wèi)家園抵抗我們而死去的北非土著立一座像呢?
荷馬之前的希臘人在其家園接待被俘的敵人。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詞來稱呼這些人,意思是: 用長矛結(jié)交的朋友。
我們也曾相當慷慨地邀請非洲的穆斯林到我們的家里來。
然而我自問: 為被它征服的人立像難道不是法蘭西的風(fēng)格嗎?在這場爭斗中,肯定不是他們來找我們,如果說他們給我們造成了一些損害,那也應(yīng)該說是光明正大地造成的。
有人會說:“沒有一個殖民的民族曾經(jīng)為被殖民的民族這樣做過。”
我的回答是:“我們有一回不模仿他人如何?”
有人會說:“他們抵抗過。這配立像嗎?而且還是由我們來立?這合乎邏輯嗎?再說,他們應(yīng)得的我們已經(jīng)給他們了。”
我的回答是:“我說的不是邏輯,我說的是大度。”
龐培死的時候,愷撒蓄須,以示哀悼。查理五世得知弗朗索瓦一世成了他的俘虜之后,下令禁止一切公共娛樂活動。這可以說是荒謬的。然而善良的靈魂都會肅然起敬。
我所夢想的并非得之于土著人;這要超出于他們之所應(yīng)得。大度乃是責任之火的外焰。
請聽明白。我認為對一個強于我們、充滿仇恨、散發(fā)著侵略精神的宿敵施以大度是罪惡的。然而我們的穆斯林土著,他們沒有武器,沒有輿論,既沒有國民的力量,也沒有政治的力量!
有人還會說:“用您立像的錢給他們建一座醫(yī)院吧。”這一次我的回答是:“這也行也不行。我永遠不會蔑視人世間的秩序。圣地啊!雕像是廁身于激情的峰巔之列的,理當如此。”
我可以提出和支持大量的其他理由。然而我希望在土著問題上打住。這個話題我太知道了,不談也罷。
這些事情本來是可以提高了聲音談?wù)劦摹;蛘吒哒勯熣摰摹N艺J為那樣談?wù)摏]有用。讓單純的意義的力量成為表達的全部力量吧。我不想嘩眾取寵,我只想把事情說清楚。
再說一遍,我不建議什么。我把一種想法公諸輿論。假使我賦予這種想法一種它本不具備的意義,假使這種想法空洞無物,或者不合時宜,或僅僅是胡說八道,那就告訴我吧。我懇求各種意見,誰肯不吝賜教,我將不勝感激。
附記:
1932年,我放棄了發(fā)表上面這篇文章的打算,因為我預(yù)感到公眾會有下列反應(yīng):
土著人的反應(yīng)。——普通人完全不理解。“文明人”的反應(yīng)是敵視:“我們要教育,正義,選舉票,他們以為一座雕像就兩清了。”
法國本土的法國人。——右翼:“他說我們打敗了阿拉伯人!我們沒有打敗他們,我們給他們帶去了法國的文明,法國的秩序,法國的理想主義,與我們并肩進行法國的戰(zhàn)爭的榮譽。是他們該給法國人立一座像。”左翼:“他說得對,不過他不是我們的人。別吭聲。”
北非的法國人。——狂怒。捶胸頓足,口沫四濺。
外國人。——“法國人的欺騙,無聊,嘩眾取寵。”“你們瞧我們的尾巴垂得多好看!”(吉卜林《邦爾達·羅格之歌》)
然而,我繼續(xù)認為我的想法有其可取之處。這就是為什么我決定發(fā)表這篇文章。
此外,當此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沖突之時,無論如何應(yīng)該表明——哪怕是間接地——和誰站在一起。
(郭宏安 譯)
【賞析】
《勝者為敗者立像?》體現(xiàn)了殖民時代宗主國內(nèi)難能可貴的民族寬容的心胸。我們不能要求蒙泰朗像今天的人們那樣,把民族平等看成自然而然的事情,那個時候,被殖民的民族是被想當然地視作野蠻民族的。那時,“殖民”并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在殖民者看來,殖民活動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是傳播上帝的光輝,拯救野蠻人于愚昧困苦之中,給他們帶去文明和光明的未來。所以,那時被殖民的民族如果有些正當?shù)暮葱l(wèi)行為,那簡直就是不知好歹了。在殖民戰(zhàn)爭里,為殖民事業(yè)獻身的人是以身犯險的勇士,榮耀歸于他們;而土著人都是些可憐人,他們的死亡是無知的咎由自取。因為他們本應(yīng)當舉手歡迎殖民而不是反抗。按照殖民者的想法,土著人是未開化的“孩子”,他們自己則像父母或者導(dǎo)師一樣對他們負有管教的責任。這些看法在當時簡直是真理。
在上述觀點占據(jù)法國輿論的時候,蒙泰朗發(fā)出“寬容”的議論,就帶有了強烈的反殖民色彩。這就是作者在附記里斷言這篇文章不會受歡迎的原因。在此,他認為,“大度乃是責任之火的外焰”,對實力懸殊的敗者,我們應(yīng)當給予道德上的慷慨。雖然蒙泰朗仍然肯定法國的殖民事業(yè),肯定殖民邏輯,但他出于文學(xué)家的寬懷,能把土著人看作是平等的對手,看作“用長矛結(jié)交的朋友”,認為他們的抵抗光明正大,這種想法在當時已屬不易。由此他提出要“為那些因保衛(wèi)家園抵抗我們而死去的北非土著立一座像”。一句話,要“勝者為敗者立像”,給倒在地上的英勇的土著烈士們獻同樣的花。
這種不合時宜的主張當然會遭到社會各界的抨擊,甚至被視為嘩眾取寵,但是作者的態(tài)度卻是諷刺的。讀到最后一段的時候,我們會想象到一張充滿嘲弄神色的臉,壓抑著自己的憤懣,嘴角露出一絲微笑。而附記里為社會各派作的素描圖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這篇文章在辯駁上是巧妙的,他避過了論理過程,直接用“高尚”這個無人敢質(zhì)疑的武器打擊靶子,讓反對者不能輕易反駁。整篇文章態(tài)度真誠懇切,語言干凈利落,而且作者也懂得明智地適時打住,意到為止,免得長篇大論,落個嘩眾取寵的罵名。
(李文瀟)
上一篇:肖邦 [蘇聯(lián)]帕斯捷爾納克
下一篇:自行車之城 [捷克斯洛伐克]恰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