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伊凡·屠格涅夫的遺體自巴黎啟運歸國安葬之前,北站曾舉行過簡短追悼儀式。勒南、阿博等名流肅立于載運靈柩的列車之旁,曾以法國人民的名義,向這位多年深受人們尊重愛戴的外國貴賓沉痛告別。論到悼詞,勒南精彩,阿博警辟,然而他們都對這位最感人的作家,最可愛的人物作了精妙刻畫,指出其天才所在及其作品的道德意義。“屠格涅夫的身上,”勒南講道,“仿佛具有著上天所降予人類的那種任事異稟,而這點也確實尊貴之極,這即是他遇事大多不動個人感情?!边@話講得非常精彩,因而我不免要再多引幾句?!八囊活w心靈絕不單純屬于一個得天獨厚的具體個人: 這在某種程度上乃是一個民族的共同精魂。他在降世之前便已生存過千萬年代;無窮世紀(jì)的憧憬夢想曾經(jīng)聚集蘊藏在他的心靈深處。他比任何人都更稱得起他那民族的精神化身: 無數(shù)代的先人逝去了,消失在不知多少世紀(jì)的酣睡之中,一直闃無聲息,但在他的身上,他們再次獲得新生,獲得表現(xiàn)。”
我所以要征引這些話是因為我愛它們;不過我雖然對勒南先生的“不動個人感情”一詞的含意能夠理解,我卻想將我在與他生前會晤中所獲印象著一短文,以抒悼念。他在我們看來似乎不動個人感情,這是因為我們操持英法德語的人幾乎只是憑借他的作品去理解(即使這樣,我擔(dān)心也往往會過嫌不足和難免失誤)俄羅斯人。他的天才對我們乃是斯拉夫式的天才;他的聲音乃是我們不過模糊認識的蕓蕓眾生的聲音,這許多人在我們心目中正在那陰霾遼闊的北方,在人類文明的競技場上翹盼著自己佳運的到來。他的作品當(dāng)中確有不少地方容易使人形成這種看法,另外他也確曾以其驚人的筆墨對其同胞的性格作過生動闡釋。生活環(huán)境雖已使他習(xí)慣于超乎一己的國界,但那來源仍牢牢地植根于他的故土之中。對于俄羅斯與俄羅斯人的普遍缺乏了解一事——而這點不僅歐洲各地皆然,就是他逝世前十年旅居的這個國土也無不如此——一經(jīng)為他得知,確曾在他身上產(chǎn)生如下效果,即在相當(dāng)程度上使他回歸到他的深厚的故國感情;他的早年生涯,他的遼闊疆土,他對祖國語言的喜悅與自豪,等等,這些他的許多國人是不能與他同具的。在他故世前幾年所著成的那部異常精彩的短篇集中(按此書業(yè)已以《塞尼里亞》為名譯成德文出版),我曾在其最后一篇讀到如下一段——而這點最足以說明他的這種情緒:“在我對故國的命運充滿著困惑,充滿著苦思焦慮的日子里,唯有你才是我的依靠,我的支柱,偉大、強有力的俄羅斯語啊,那么真切,那么鮮活!如若不是有你,誰又能對故土所出現(xiàn)的不幸局面而不更加感到痛心疾首?不過一個偉大的民族而享有這樣的語言也自是情理中事?!边@種對于故國的眷眷情懷可說流溢在他作品的全部篇章之中,不過我們似乎只能于其字里行間隱約求之。然而這點絲毫也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是他仍不妨是一個較淳樸的腔調(diào)與獨立的喉舌;他的靈感,他的音籟全是他自己的。換句話說,毫無疑問他乃是一個具有著個性的人,而那些有幸能夠結(jié)識他的人們今天肯定已經(jīng)認識到這是一位顯赫的重要人物。對于此文的著者來說,這種獲交之樂實在也不亞于披讀那些他曾經(jīng)注入了如此豐富的生命與感情的絕妙故事: 其實那前一種樂趣說不定更加巨大,原因是,屠格涅夫不僅僅以上天授予了他的那支生花彩筆來進行自我抒發(fā)。他實在是最有味和最健談的。他的容貌、風(fēng)采、性情以及他那天賦的語言才能,在他友人心目中所造成的印象非但不會被其文名所掩蔽,反而會變得更加豐滿。整個印象沾有一種哀愁的色調(diào): 這多少因為他性情中的憂郁成分相當(dāng)深沉而且經(jīng)?!@點讀過他小說的人是不會沒有察覺的;另外也還因為他晚年的不幸特別酷烈。去世之前相當(dāng)一段期間,他一直疾病纏綿,疼痛難耐。他臨終時的痛苦也不是一個緩慢過程,而是非常劇烈。但是說到歡愉,說到對人生的享受能力方面,他也正像一些杰出的人們那樣稟賦豐厚,堪稱得起是一位罕見的世間完人。本文作者曾是首先深深仰慕其文,然后方才有幸結(jié)識其人,而一朝這個機遇到來,確曾使人獲益匪淺。自此時起,作者其人其文一并在筆者的心目之中占據(jù)了一個絕高位置。在我認識他前不久,我即曾將閱讀他小說后的一些雜感刊出問世,因而我認為此處再進行若干補充或者并無不妥之處,且可使這種回憶顯得更為生動。更何況,想從個人角度談?wù)勊臑槿耍谖乙殉蔀橐环N難以抑制的強烈渴求。
正是因了上文所提起的那篇文字,我遂找到理由前去見他,其時他正寓居巴黎,亦即1875年事。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初次會面他留給我的深刻印象。我覺得他著實迷人可愛;尤其令人難信的是他竟做到——而這事又有誰能做到!——交久之后而這種好感始終不衰。在我來說,是關(guān)系彌篤而這種信念彌堅;在他方面,則總是那么和藹可親,那么實實在在,絕無我印象中一般才士身上的那種不夠穩(wěn)重地方。他總是那么淳樸,那么自然,那么謙遜,既無半點矜持做作之處,也無絲毫人們所謂的那種優(yōu)越之感,因而使人不禁迷惘起來,眼前此人是否便是一位天才?一切美好圓熟的事物在他都近在身邊,俯仰可??;而他對萬事也都無所排斥,極感興趣,另外絕無那種事事喜歡提起自己的毛病,這點不少名氣較大甚至僅有微名的人都往往難免。他渾身上下見不到一絲虛榮;全然見不到那種仿佛重任在身須待執(zhí)行或者一世英名須待保全的驕矜之態(tài)。他的幽默來得極其順暢,不僅能夠?qū)θ?,抑且能夠?qū)?;甚至不惜以其自身作為揶揄對象,而語氣歡欣之中又是那般甘美,因而即使他身上的某些怪癖,在他友人的眼中也都樣樣顯得神圣。記得一次他曾將蓋斯塔夫·福樓拜(對于此人他雅有情愫)用在他頭上的一個形容性短語講給我聽——這個短語原意是要描寫那充溢于他整個性格,乃至他筆下不少人物性格的某種特質(zhì),即是一種溢乎其外的溫柔,一處隨處可見的猶豫。他講這話時的聲音笑貌至今依然歷歷在目。福樓拜的這個用語雖無惡意,也略含諷刺,但他卻能欣賞它,甚至不在福樓拜之下,而且痛快承認這話不無幾分道理。另一特點是,他的言行高度自然;在這方面據(jù)我看可說是罕有其匹,至少在具有著像他那樣博大精深文化的人們當(dāng)中確實很不經(jīng)見。正如一切堂廡特大的人物那樣,他當(dāng)然決非是憑借有限的材料所簡單構(gòu)成;然而他的特異之處卻在于,一副淳樸之極的性情與那洞燭一切的眼力竟在一個人的身上同時并在,融而為一。在我那篇意在抒發(fā)我對其著作的仰慕之忱的短論之中,我在某種影響下曾經(jīng)說過他的性格屬于貴族一類的話: 后來了解稍多,方才看出這話講得一無是處。這類定義是完全概括不了他的。但另一方面,說他是民主一派也同樣是皮相之見,盡管他在政治理想是民主主義。生活的各個對立方面在他都能感受理解;他是既富于想象,又長于思考,決非簡單平庸的頭腦可比。他的胸懷之中向來便很少摻雜成見,因而厭惡這點的人(看來這樣的人還為數(shù)不少)自然會對伊凡·謝爾蓋耶維奇的離去追懷不已。我們的種種倫理與傳統(tǒng)標(biāo)準(zhǔn),盎格魯—撒克遜的也好,新教徒的也好,都與他迂遠不甚相干,對人對事他自有其獨到看法,天真爛漫,無所拘牽,聞之每每令人為之神爽。美感與是非正義之感更是他天性賴以構(gòu)成的基石;另外與他交談所以感到非常迷人也主要因為他的一切總是那么清新,這時任何虛假武斷的話只會顯得異樣可笑。
(張心漪 譯)
注釋: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屠格涅夫逝世當(dāng)年,亦即1883年,其后收入作者《不完整的畫像》(1886)一書。
北站: 指巴黎北站。
勒南(1823—1892): 法國著名作家與歷史學(xué)家,以學(xué)識淵博與文筆優(yōu)美聞名,著有《基督教之起源》、《耶穌傳》、《圣保羅傳》等。
阿博(1828—1885): 法國古文物學(xué)者與小說家,法蘭西學(xué)院院士,著有《現(xiàn)代羅馬》、《巴黎之結(jié)婚》、《不名譽者》等。
這個國土: 指法國。
福樓拜(1821—1880): 法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 屠格涅夫之名。
【賞析】
這篇悼念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緊緊圍繞天才、謙遜這兩個方面展開,前半部分講述他的天才,后半部分回憶他的謙遜。全文文風(fēng)質(zhì)樸,感情充沛真摯、含蓄內(nèi)斂,飽含作家對屠格涅夫的崇敬之情。
屠格涅夫1818年10月28日生于俄國中部奧略爾省巴斯科耶—魯托文諾夫村的一個世襲貴族家庭。他一生漂泊,1883年8月22日,因患脊椎癌在巴黎近郊的布席瓦爾逝世。9月19日,他的遺體被運送至巴黎北火車站,遵遺囑運回彼得堡。9月27日,在彼得堡沃爾科夫公墓舉行安葬儀式,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屠格涅夫是一個天才,他一生著作等身,而研究他作品的文獻資料更是汗牛充棟。他的作品為人們從多角度了解俄國現(xiàn)實社會和人性自身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廣闊的空間。他在多種體裁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均有建樹,寫下了大量的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和散文詩。他的小說塑造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文學(xué)形象——“多余人”羅亭,“新人”英沙羅夫,“少女系列”中的阿霞、葉琳娜、納塔麗婭……令我們在他的作品中流連忘返。他還是一個“以前人從未有過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的人,卡里內(nèi)奇、霍爾、雅可夫……這些生動的人民群眾均出自他的筆下。他的文筆洗練,是“他的偉大的外在標(biāo)志”。而他對大自然景物的描寫筆法細膩,抒情氣息濃郁,堪稱一絕。大自然也常常在他的筆下顯得詩意盎然,帶有靈氣。
他還是俄國文學(xué)與西方文學(xué)交流的使者,他為促進俄國文學(xué)與西方文學(xué)的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親自翻譯自己和其他作家作品的同時,還不遺余力地幫助其他譯者進行翻譯工作。晚年的屠格涅夫在回顧自己一生的活動時曾說:“我認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為加速歐洲大眾對我的祖國的了解出了一點力。”
但是詹姆斯并沒有對屠格涅夫的這些偉大成就進行具體敘述,而是緊緊抓住屠格涅夫的愛國之情,使屠格涅夫在文學(xué)方面的天才因為這份對祖國深沉的愛而更加耀眼。如果屠格涅夫在文學(xué)方面的才華是一頂王冠,那么他對祖國的熱愛就是上面閃亮的珍珠,二者相得益彰,彼此映襯。而詹姆斯也在他對于屠格涅夫崇敬之情的激蕩下把這份愛國的感情寫得飽滿而感人。
屠格涅夫的一生漂泊不定,但是,他對祖國的愛并沒有隨著與祖國的遠離而淡漠,相反卻更加熾烈。“生活環(huán)境雖已使他習(xí)慣于超乎一己的國界,但那來源仍牢牢地植根于他的故土之中?!薄八脑缒晟?,他的遼闊疆土,他對祖國語言的喜悅與自豪,等等,這些他的許多國人是不能與他同具的。”并且這種愛是貫穿其創(chuàng)作始終的,盡管這種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我們似乎只能于其字里行間隱約求之”,但是“他那民族的精神化身”,“他的天才對我們乃是斯拉夫式的天才;他的聲音乃是我們不過模糊認識的蕓蕓眾生的聲音”。在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法國,他與許多名人都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福樓拜、喬治·桑、莫泊桑、左拉、都德等等都是他的朋友。而法國人民對他的感情也是深厚的,法國作家、時評家阿德蒙·阿布說:“如果您愿意的話,法國會自豪地收您為義子,但您永遠是俄國人民的忠誠的兒子……您首先并且主要是為俄國服務(wù)的……”
屠格涅夫的作品是偉大的,但天才的偉大不僅在于其作品,更在于其靈魂、其人格魅力。這種魅力通過他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也令作家念念不忘與他的相交之樂。如果欣賞天才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享受,那么與天才獲交則是生命歷程中極為珍貴的財富?!八难孕懈叨茸匀弧?,“對人對事他自有其獨到看法,天真爛漫,無所拘牽”,“他總是那么淳樸,那么自然,那么謙遜,既無半點矜持做作之處,也無絲毫人們所謂的那種優(yōu)越之感”……從這點點滴滴的記述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家對屠格涅夫的崇拜與尊敬之情。
或許,死亡僅僅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在那里,天才因其作品和人格的偉大而在人們的記憶中永存。
(汪 靜)
上一篇:《談高位·培根》
下一篇:《貝多芬百年祭·蕭伯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