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籬笆上懸掛著累累黑莓,使我記起老遠以前的事。那時我不知怎么躲到了鄉間,長途步行,中午感到有些餓。路旁的黑莓正在結果,我摘了一把吃了又吃,直到看見一間可以就餐的客店,但我卻已不餓了,我已不需要再吃什么東西。當我想到這點,一種奇特的驚駭之感,一種迷惑之感油然而生。怎么!我吃了東西,吃得飽飽的,而又沒有付錢,這可能嗎?這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我感到吃驚。在當時,我日夜全神貫注之事是如何賺錢謀生。有很多天,因為不敢花用袋內僅存的幾個銅幣,我挨著餓,我只能買廉價食品,而且就是那么幾個品種。但這里大自然給我設宴,吃起來味道鮮美,而且吃得盡興。驚異之感久留在我腦海之中,直到今天,還能記起它,并理解它。
要說明在大城市里非常貧窮意味著什么,我想沒有比這個例子更好了。我很高興自己居然活過來了。我今日能享受生活并感到滿足,應歸功于這段日子。這不僅由于對比的力量,也由于我比大多數的人更了解日食艱難的情況。對于普通有教養的人,不愁衣食是一件當然的事。如果問他,他也承認這種情況愜意。但豐衣足食對他不是一種了不起的歡樂之源,正如同完全強壯的人,認為身體健康算不了一回事一樣。而對于我,假如能再活50年,這種生活無虞之感每天仍會一再使我不勝驚喜。我知道,也只有具有我這樣經歷的人,才能知道擁有維生手段所包含的一切意義。一般受過教育的人從不會孤單,不會完全孤單,不會僅有蔽體之衣,別無長物,而擺在他面前的問題是: 如何從一個不關心他死活的世界,奪取下一餐飯。現在沒有這樣的政治經濟學學校。讀過這樣的課程對于這門可悲的科學(政治經濟學)中一些基本名詞的含義,你就不會再感到混淆不清了。
我比大多數人都更了解,我應如何感激別人的勞動。一年四季我從銀行支取的錢,在某種意義上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但我知道得很清楚: 每分每厘都帶有人們的血汗。但謝天謝地,此錢并非以卑鄙已極的資本主義霸道取得。我的意思只是說: 這些錢是人類勞動的成果,也許是合理的,但同樣也是強迫的。看得更遠些,它意味著體力苦活。粗人們的勞苦維持了我們生活的一切復雜結構。當我如此想時,我感謝人民。這是一種遙遠的感謝,我過去不會有,將來也不會抱有民主狂熱,這是我的思想特征,久已定性,不會變了。我憎惡富人特權(我難道不記得倫敦的那些地方嗎?我站在那里,窮愁潦倒,心急如焚,眼睜睜地望著那些有錢的人熙來攘往)。但是,對于同居的地道窮人,我并不感到他們與自己是一類人。理由極為簡單,我對他們知道得太清楚了。那些在優雅、舒適環境中培養自己熱情的人,可以對于下層世界,終生懷著幻想。我不否認,這樣對他更好。對于我,不可能有什么幻想。我了解窮人,我還知道他們的目標不是我的目標。我知道那種我幾乎可以認為理想的生活(這是一種多么樸素的生活啊),對于他們來說(如果能夠使之理解的話),只會感到厭倦與輕視。與他們聯合以反對“上層社會”只是不正直,只是絕望。他們內心所追求的,對我來說,是枯燥無味的;而我所渴求的,他們永遠不能理解。
我遠不認為: 我自己的目標顯示了一種可供所有的人追求的最佳理想。也許不是。我很早就知道: 基于個人的偏愛,鼓吹改革是無用的。只要理清自己的思想就夠了。不要追求規劃一個新的世界體系。但能以自己的觀點看清問題就很有意義了。我所珍視的艱苦日子,對我幫助不小。如果我的知識只是主觀的,那么,這只是關系到我自己,我決不向別人宣傳。換了另一個出身與教養像我一樣的人,同樣的艱苦經歷,在他身上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他也許會把自己與窮人混為一體,心中終生燃燒著最高尚的人道主義之火。我不擬多批評他。我只想說: 他用不同于我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事物,所見景象也許更寬廣、更公正。但在某一方面,他又像我。如果出現了這么一個人,讓我們問他一問,一定會發現他也曾經用黑莓當飯吃——并為此思考過一番。
二
夏夜降臨時,我從渥斯華脫湖旁經過,落日的余暉使天空猶有余溫,山脊的黑線上映射著暗紅色的陽光。我的下面,展現著長長的湖泊,在暗淡無光的湖岸間,呈現著鋼灰色。在深沉的寂靜中,對岸馬蹄奔馳聲似乎就在近邊,使我更加感覺到大自然正在她的圣殿里休息。我感到一陣說不出的孤寂,但又不似凄涼之感。我所熱愛的土地之心似乎在我周圍寂靜之夜中跳動著。我撫摸著永恒的事物中我所熟悉的、慈祥的大地。我輕輕地移動腳步,好像我的腳踏上去有些不敬。路轉了個彎,一陣輕微的芳香,朝我迎面吹來,是繡線菊屬植物的香味。接著,我看見農家窗戶里閃耀著燈光——在黑漆漆的大山邊閃現的一線光。在燈光下面,湖水在沉睡著……
一條小路引著我順著奧斯河蜿蜒而行。河西邊親切的風景向遠處延伸: 有耕地與牧場,籬笆與樹叢,一直伸展到天空與那文靜的山丘。相接之處,河水在生長著雛菊的兩岸之間,在灰藍色的柳林之間,緩慢地、靜靜地流過。前面是圣尼奧斯小市鎮。在全英國再沒有比這更單純的農村風景,在全世界也沒有比這更美的農村風光了。牛群在豐盛的草地上哞哞地叫著。這里,我可以在完全的寧靜中游蕩和夢想,而白云則在天空飄過,倒影映在水中……
我在南丘散步。山谷里,太陽分外炎熱,但有清風徐來,使人頭腦清醒,心情舒暢。腳踩在柔軟的小草上有一種不倦的輕快之感,我感到可以一直走下去,甚至走到那白云投下飛影的遼遠的地方。在我下面很遠的地方,是夏天的海: 平靜、沉默,它那老是變化的綠色、藍色,以遠處明亮的午潮輕霧為界變得模糊不清了。陸上伸展著廣闊和起伏不平的山丘,上有羊群點綴。前面有薩色克的森林和耕地,它的顏色,就像上面的青天,但色彩更深。前面不遠的可愛的洼地上,有一座幾乎隱沒在樹林之中的茅屋,棕色的屋頂上綴著金色的蘚苔。我看得到那低矮的教堂塔尖,與附近的小墓地;同時聽到,在高高的天空,有一只百靈鳥在歌唱。它飛回鳥巢中,它那欣喜的歌聲洋溢著幸福,我可以想象這歌聲有一半是對于英國的愛……
天幾乎黑了,我一定已經在火光映照的書桌上執筆寫作了一刻鐘之久。這種火光在我看來仿佛是夏日的陽光。白雪仍在下著。我看見白雪在逐漸模糊消失的天空閃著幽光。明天在我的花園中會有厚厚的積雪,也許會有好幾天,但當它融化時,它會留下雪滴蓮。在白雪覆蓋保暖的大地下,藏紅花也正在等待開放。
時間就是金錢——這種最庸俗的格言是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知道的,把它倒轉過來,你又可以得到一個寶貴的真理——金錢就是時間。在這個濃霧迷目的陰暗上午,當我來到書房看到燦爛的火光在剝剝地響與閃閃地跳,我想到了這個真理。如果我貧窮到不能發火取暖,享受這點令人快慰的火光,這一整天該會多么不同啊!由于缺乏能使我心境和諧的必要特質上的舒適條件,我這一生不是損失了很多天、很多天嗎?金錢就是時間。我用錢買得了許多時間,供我快樂地使用,否則,無論從哪一個意義上說,它們都不會是我的。不,那樣會使我成為它們的悲慘奴隸。金錢就是時間,感謝上帝,這種買賣需錢很少。而大有錢的人,與錢不夠用的人一樣糟糕,不能真正用金錢去買到它。我們整個一生除了購買時間,或企圖購買時間,還作了些什么事呢?不過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一手抓時間,而另一只手卻在浪費時間。
黑暗的日子快要結束,不久,春天就要來臨了。我將走到戶外的田野中,摔掉最近經常煩擾我爐邊生活的泄氣和恐懼的思想。對我來說,以自我為中心乃是一種美德。從各方面來看,我但求自我滿足,比為天下擔憂更有意義。世界使我懼怕,而受驚的人是不宜于干任何事的。我只知道一種方法,可以使我成為一個積極公民,來承擔一份有益于人民的工作——在一個小村鎮作一個教師,教育半打可愛的學童,使他們為喜愛學習而用功讀書。我敢說,這是我可以做得到的。然而,不行,因為我必須要在年輕時具有老年時期的思想,排除一切不切實際的野心,不受達不到的理想干擾。我現在這樣的生活,比我勞動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無愧于我的國家,比大多數被人稱譽為愛國主義而奔忙的人更為無愧。
我并不認為我的生活可作為任何人的楷模,我說的是,這種生活對我有好處,迄今為止,也有利于世界。在平靜滿足中生活肯定是個好公民。如果你能做更多的事,那就做吧,祝你成功!我知道我是一個例外,我發現醫治自己憂郁思想的良好解毒劑就是在自己想象中展現這些人: 他們的思想與環境都完全不同于我,他們帶著高興與希望,精力充沛,獻身于擺在他們面前的平凡工作。無論人們想起今日的世界人們干的大都是蠢事與卑鄙的事,內心如何憂傷失望,但要記住: 多少聰明的人,正在英勇地生活著,他們能看到任何地方的好事善舉,他們不為不祥預兆而悲觀沮喪,全力以赴做著他們應該做的工作。在每塊國土上,都有這樣一些為數不少的兄弟般的人們,不分種族與信仰,他們的確名符其實地構成了人類家族。他們的信仰只有一個: 崇拜理智與正義。究竟未來世界是屬于他們,或是屬于會說話的人猿,無人敢說。但他們生活著,勞動著,捍衛著那神圣希望的火光。
在我自己的國家,我膽敢設想這樣的人比以前少了嗎?有些人我是認識的,他們使我確信: 這樣的人遠近都有很多。他們心地高尚,堅韌不拔,仁慈慷慨,頭腦清醒,目光敏銳,對于順境與逆境,都能用同樣的精神加以對待。我看到英國真正的兒子,他們的精力與美德,尚未受到損害。在他的血液里流著高尚的本能,蔑視卑鄙。他不讓自己說話不算數,他寧愿放棄自己所有的一切,而不肯以卑鄙、吝嗇而獲利。他節約儉用的只是些不必要的言詞。他是一個忠誠至死的朋友,對于要求他的愛的人,他總是溫存對待,誠懇嚴肅,和藹可親;表面上似乎“不以苦樂為意”,內心對于他認為神圣的事業卻極為熱忱。他憎惡混亂與無聊的喧嘩,他不去那群眾擁擠的地方;他對于已經做過的事,絕不自夸,對他想做的事,從不輕諾;當愚鈍的喊聲很高,明智的意見受到壓制,他便遠離;當別人騷動破壞時,他滿足于手邊的平凡的工作,從事于建設和鞏固。他總是充滿著希望,認為對自己的國家絕望,是一種罪惡。“不,現在不好,將來不一定也不好。”無論遭到什么樣的厄運與讒言,他心中都記著古代英國人的榜樣,在任何威脅下,都勇往直前。而且像他們一樣,如果必要,他也能站著等待,認為這也是盡自己的職責。
我急不可耐地等待春光的來臨。最近晚上睡覺時把百葉窗簾也拉開來了,以便醒時能看到天空。今天早晨,旭日將升時我便醒來了。周圍空氣是寧靜的,西方天空顯現出微微的紅光,告訴我: 東方天空定會有美好的景色。看不見云塊,眼前是閃光的一彎半月向著地平線落去。
前景很好,早餐后,我不能再在爐邊坐著。的確,火并不是非有不可的了。太陽拉我外出,整個早晨,我都在那些潮濕的小道上下走著。大地的芳香,使我心情舒暢。
回家途中,我看到今年初生的白屈萊。
這樣,年歲又已周而復始了。多么快啊,唉,多么快啊!自從上個春天以來,難道又是整整12個月了嗎?因為我對于生活是那樣的感到滿足,生活便故意要從我身邊溜掉,好像吝于給我幸福嗎?過去,一年到頭勞苦與焦慮,所期待的事,總是不能如意。時間顯得漫長。更早一些的時候,那孩提時代的一年,似乎更是長得無休無止。熟悉了生活,時間便過得快些了,像在孩提時一樣,當每天都是朝著未知的世界前進,都在積累經驗,日子便顯得長了。當回顧一下學過的那些東西時,剛過去一周,就顯得已是遼遠的了。而未來的一周,特別是那預告會有一些歡樂事情的一周,更是總在遠遠的地方姍姍來遲。過了中年,人們學的就很少了,期望的也很少;今天和昨天相像,和要來的明天,也差不多。只有身心遭受折磨,才能覺察到那不易察覺的鐘點在無謂地拉長。這一天你盡情享受,看吧,它便縮成了片刻。
我可能有希望再活很多年月,不過即使我知道自己剩下的時間不到一年了,也不會有怨言。當我在這個世界上過得不自在時,死將是難受的,因為我虛度了年華,一無成就可言,這種結局似乎太突然了,太無意義了。現在,我的生命是圓滿的了。它以童年時代天生無所思慮的幸福開始,它將以成熟心靈的理性寧靜而告終。有多少次,當我經過長時間的勞動,將一篇文章寫完,擱筆時,我總是欣慰地嘆息一聲;這個作品雖然充滿著缺點,但是,我已認真地工作了,已盡我的時間、精力以及自己天賦之可能完成了它。但愿我生命的最后一點鐘也是這樣度過的。但愿回顧時,自己的一生就像一件已經恰當完成的長期工作——就像一篇自傳,雖然充滿著缺點,但這是盡我的能力好好寫出來的——但愿當我說出“完結了”這個字時,心中只有滿足,沒有別的想法,以這種心情歡迎那繼之而來的安息。
(鄭翼棠 譯)
注釋:
引自霍拉斯的詩。
“無論遭到什么樣的厄運與讒言”見彌爾頓《失樂園》。
【賞析】
提起喬治·吉辛的作品,評論家的評價是: 他的小說盡管好,但準不能使他進入第一流作家的行列,而《四季隨筆》卻可以使他躋身于最好作家之列。正如他自己所預料的那樣,“在我的其他無益作品隨著我的無益生命逝去時,這作品多半還會留存”。事實則證明,《四季隨筆》不僅在世界文學史上廣為流傳,至今仍為眾多愛書之人的枕邊書。
這本隨筆集英文名為《亨利·賴伊克羅夫特雜記》,依吉辛在序言中對本書基本結構所作的說明譯作“四季隨筆”。吉辛序言中稱,亨利·賴伊克羅夫特是他的好友,此人以賣文度日,生活極其窮困。50歲時得到一筆遺產,使他終于擺脫了勞累的生活,遷居于埃克塞特鄉下,從此遠離塵囂,鐘情文字,在寧靜詩意的生活中度過了晚年。他死后,由吉辛將他在埃克塞特生活時期寫下的雜記整理成為文集。其實,亨利·賴伊克羅夫特并無其人,作者對此人的描述皆為杜撰。《四季隨筆》是一本托名的自傳體日記,吉辛借這個虛擬人物來敘述自身的生活經驗,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與思考,對文學名著的愛好與追求,對大自然與恬靜生活的向往,在書中均有充分的反映。本書分為春、夏、秋、冬四個部分,文筆優美,行文流暢,是英國散文隨筆的精品。
本文是《四季隨筆》的節選,文中陶醉于湖光山色的田園歸隱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深深地震顫著每一位細心讀者的靈敏神經。作者將那種歸隱山林的愜意和神思感悟的哲理,自然地交融在四季的時空變化之中: 那籬笆上累累的黑莓是大自然的設宴,是冷漠的塵世社會難以想象的慷慨饋贈;那夏季傍晚落日余暉中的寂靜,是大自然創造的、撫慰人們心靈的圣殿;那清泉蜿蜒、鳥語花香的鄉村,是靈魂得以自由翱翔的夢境……四時變化,斗轉星移,面對萬物榮枯的偉大輪回,面對大自然的博大無私,渺小的人類得以拋下“生活的泄氣和恐懼的思想”,獲得前所未有的“自我滿足”。也許這種生活并非是適用于所有人的范本,但是,它給心靈帶來的無上寧靜又何嘗不令人羨慕、向往!作者坦言,這種“以自我為中心”、返璞歸真、超然物外的寧靜生活,“比我勞動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無愧于我的國家,比大多數被人稱譽為愛國主義而奔忙的人更為無愧”。“在平靜滿足中生活肯定是個好公民。”
然而,作者沉醉山水之時并沒有忘記對現實的反思。當西方社會在擺脫傳統、邁向現代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一方面現代文明使物質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另一方面,這種成就卻沒有帶給人們所預期的幸福生活,相反,伴隨而來的是個體的自由與行動意義的喪失。尤其是那些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為貧窮與生活壓力所迫,“全神貫注之事是如何賺錢謀生”,以至于終生勞累奔波,無法享受生活的樂趣。吉辛認為,“時間就是金錢——這種最庸俗的格言是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知道的,把它倒轉過來,你又可以得到一個寶貴的真理——金錢就是時間”。 正是因為忘記了金錢就是時間,忘記了用金錢購買時間供自己幸福舒適地生活,反而淪為金錢的奴隸。庸庸碌碌的人們感到時間黯淡乏味,漫長無聊,是因為一年到頭的勞苦與焦慮使身心疲憊;而如果真正放下心靈的包袱去感受生活,則又會感到童年時代天生無憂的幸福,時間便變得充實而短暫,“縮成了片刻” 。
怎樣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做出選擇,怎樣在人生重壓下保持個體的獨立自由,吉辛通過賴伊克羅夫特從喧嘩都市到歸隱山林、獨善其身的生活,給出了答案。也許這并不是每個人的理想歸宿,但在那娓娓道來、凝于山水的字里行間,這一理想生活卻被演繹得無比動人。那些對自由、獨立的渴望與追求,一直閃爍著純真和智慧的光芒,在現代紛亂的社會中顯得彌足珍貴。
《四季隨筆》是吉辛在他一生中最幸福也是最后的時光寫下的。他一生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曾為救助他人而偷竊獲罪入獄。他終生以賣文為生,長期生活在貧困與憂患之中。直到晚年,他和一位頗有文學修養的女子結合,才過了一段短暫的幸福生活,《四季隨筆》便是此時成就的精品之作。這本書出版不久,吉辛的身體便日漸衰弱,在46歲時黯然謝世。吉辛虛擬的自我是一個胸懷自然的人,相信他也愿意把這本書奉獻給那些接近自然的靈魂——那些不受人間喧囂、名利紛爭影響的靈魂。就像他曾經說過的:“人們的心靈,如果一勞永逸棄絕一種不現實的希望,心境便會越來越安寧,從而得到補償。”
(袁 薇)
上一篇:《四季的情趣·宮城道雄》
下一篇:《在耶穌身旁過圣誕節的小男孩·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