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謬誤
基督教將無私和愛的學說提升到首位,這就等于絲毫沒有將利益歸結到個體的利益上。相反,它原本的歷史性結果,即結果的災禍,始終是一種利己主義、個人利己主義的惡性膨脹?;浇贪褌€體看得特別重要而且絕對,以致人們無法再將人作為犧牲品。但是類的存在恰恰在于人的犧牲……上帝面前,任何“靈魂”都是平等的。但是,在一切可能的估價中,這種估價卻是最具危險性的!如果人們認為個體之間都是平等的,那么類就出現了問題,因為人們會優先選擇個體而最終導致類的滅亡,聽以基督教具有一種針對性的選擇原則。如果蛻化者,病夫(“基督徒”)能夠像健康人(“異教徒”)那樣寶貴,甚至比他們更寶貴——根據巴斯噶對疾病和健康的詮釋,自然發展的進程必將被否定,而非自然的倒成了一種法則……這種普遍、大眾化的人類的愛,事實上就是對所有受苦難的人、敗類、退化者的照顧。因為這種愛能夠降低和削弱人的力量、責任感、人祭的高尚義務。如果以基督教的價值為衡量標準的話,那么剩下的只有自我犧牲。但是基督教設想并竭力勸導的仍然是人祭的殘余,從馴育觀點來看,這是毫無意義的。對于類的繁衍,其形式不論是表現為僧侶的苦行,還是十字架、絞刑臺,抑或是荒謬的“殉道者”,個體的犧牲與否都是無所謂的。敗類、蛻化者和弱者的滅亡與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是,擁有保守力量的基督教卻是傾向于這些人的,這種力量能夠使弱者懂得如何愛惜、保留自身,知道彼此的支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沒有這種相互的支持性、團結性,沒有這種對選擇的阻礙,那么我們真的想不出基督教的“美德”以及“人類的愛”又會是什么?如果弱者的群眾利己主義不是基督教的利他主義,那么它又是什么呢?……假設人們不認為這種信念是極端的非道德性,并且不是一種對生命的犯罪,那么,人們則成了病態的幫派,甚至他們自身就具有那種本能……人類真正的愛會為了類而犧牲——這種愛擁有鋼鐵般的力量,并且具有自我克服的能力,因為它需要人祭。虛偽的人道說法成了基督教的標志以及主張不犧牲一切……
編年學的重大轉折就是“內在世界”的現象主義。由此使原因比結果略晚地進入了意識?!覀兇媪巳怏w,忍受了無數的反射痛感,而肉體那里卻沒有感受痛苦的位置。因為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感官感覺并非是受外部世界決定的,而是受內在世界決定,因為,外部世界的行動常常在一種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而我們所意識到的外部世界,哪怕一個小角落也都是在外部世界對我們產生影響后才令我們意識到的,因此,這種意識就在事后表現為結果的“原因”。
因為“內部世界”的現象主義,我們顛倒了原因和結果的編年學。內在經驗的事實就是,原因只會在結果發生以后才被虛構出來……思想序列的情形與之相同。當我們的思想還沒有真正進入意識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尋找它的原因了。所以,最先進入意識的就是原因,然后才是結果……我們的一切夢境仍然是對全部感覺的原因的解釋,甚至是達到這種程度,形成一種狀態。僅僅當它因此構想出的因果關系進入意識時,它才會被意識到。
整個“內在經驗”的基礎,就是為了對神經中樞形成一種刺激,從而尋找和設想出原因——被發現的原因就是最先進入意識的原因。因為,它不同于實際原因——這也是根據以前的“內在經驗”,即記憶作為研究的基礎試探的。但是,記憶并不會遺忘那些陳舊的解釋,也就是錯誤的原因性這種老習慣——從而,“內在經驗”自然要承擔前次犯下的所有錯誤的因果虛構的結果。我們時刻表現出的“外部世界”同老的原因錯誤之間是一種不可分割的,因為我們在分析外部世界時,用的是“物”這個模式主義。
當“內在經驗”發現了個體所通用的語言后,便進入了我們的意識,也就是將一種狀態轉變成個體所熟悉的狀態?!懊靼住贝碇煺鏌o邪,通過舊的、熟悉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某些新鮮的東西。例如,“我的處境很糟”——這種判斷則是以觀察者中立性的偉大和遲來為前提的。天真單純的人常常會說:“某人令我深陷糟糕的處境——只有他真正看到了自己不佳的處境后,他才明白自己的處境真的不太好……”對于這種情況,我將它定義為語言學缺乏癥;在沒有搜集與之相關的一些注釋的情況下就把一篇課文讀完了,這屬于“內在經驗”的最新形式——甚至應該說是一種根本行不通的形式……
人類的謬誤和無知就是一種不祥之兆。有人認為自己已經發現了真理,并且使謬錯和無知徹底消失了,其實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誘惑之一。假如某人將真理看做是一種信仰,那么他的考察、研究、謹慎、考驗等意志就會漸漸癱瘓。因為,意志本身就具有反叛意識,也就是對真理的懷疑……
事實上,與謬誤和無知相比,“真理”是最不幸的,因為它使推動、啟蒙和認識的力量沒有施展的空間。
此時,懶惰的激情已經和“真理”組成了幫派,換句話說“思維就是艱難困苦”;同樣,還包括秩序、規則、擁有的幸福感以及富于智慧的自豪感??傊障胫拔艺加辛苏胬怼币葐螁握f看到了漆黑的一團好聽得多……因為,這樣做首先安撫了生命,并且賦予生命以信任;這樣做還改善了性格,減少了懷疑情緒,甚至包括“靈魂的安寧”、“良心的平靜”。所有這些杜撰都是在這種前提下才有可能存在,即有真理的存在?!霸谧R別真理時,你們的依據就是結果?!薄胬砭褪钦胬?,它具有一定勸善的力量……只要過程沒有停止:一切善,所有成就便會統統存入“真理”的戶頭。
這充分證明了:現在,幸福、滿意、群居和個人福利已經被人認為是信仰道德的結果……相反:人們將失誤應該派生出的那種信仰看做是一種缺乏……
上一篇:尼采隨筆《人的蛻變》全文
下一篇:尼采隨筆《人,面向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