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論說文集》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英]培根
類型:隨筆
背景搜索
本書作品創作于1597年—1625年。初版于1597年,最初只收入了10篇文章,版后風靡一時。隨著人生經歷的變化,培根不斷修改他的文章,每次再版重印都有增修改,到1625年培根去世前一年印行第4版時,全書已擴充到58篇文章。這部劃時的名著歷時300多年而風行未衰,1985年還被美國公眾選為最喜愛的十本著作之一。
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的劃時代人物,為英國17世紀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出生于英貴族之家的培根,少年早慧,12歲就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他一生追求公職,仕途坎坷。1596年被聘為伊麗莎白女王的特別法律顧問;1613年被任命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擔任其父曾任過的掌璽大臣;1617年登上英國大法官的高位;1618年受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封為圣亞爾班子爵,可以說此時的他已經達到他事業上的高峰,然而厄運卻悄悄地降臨。就在這一年,培根被控貪污受賄罪,曾一度囚禁于倫敦塔內。經過審判罪名成立。他被剝奪一切公職,罰款4萬英鎊,并被排除在宮廷的范圍之外,從此不得擔任國會議員。命運捉弄人呀!雖然如此,培根卻評價自己是“五十年里英國最公正的法官之一”,同時又認為對他的審判是“兩百年來英國國會中一次最公正的裁判”。1626年,培根由于進行檢驗雪的防腐性能實驗而受寒,不治身亡,終年56歲。培根暮年的遭遇使他成為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蒲伯著名的雋語如此評價培根:“人類中最睿智、最機敏與最卑鄙者。”
英國倫敦白金漢宮的士兵
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水天同翻譯的《培根論說文集》,以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何新翻譯的《培根隨筆選》均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綜覽全集,在這些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中,培根討論了相當廣泛的人生問題,以一些精妙的格言警句提煉概括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該書內容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論題:(1)人與世界及社會的關系;(2)人與自身的關系;(3)人與上帝、宗教的關系。
第一類范圍最大,主要涉及人與他的物質環境的關系,人與人構成的社會關系等問題。如《論殖民地》中提倡以建設開拓為主的殖民,而不是以剝削、牟取暴利、毀滅為主的方式殖民;《論建筑》《論園庭》集中了培根有關庭園設計的構想,英國現存的庭園式建筑還能體現出他的精巧設計;此類文章還有《論辭類》《論司法》《論黨派》……體現了培根博大精深的學識和對社會的憂患意識。
第二類文章以人自身為主題,關注個人的智力與道德的培養,提高人的自身修養。《論學問》指出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增長才識、娛樂和裝飾,可以陶冶性情、鍛煉天性;讀書要以權衡輕重和審察事理為目的;應該怎樣讀書,如何以讀書來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培根面面俱到,談論得貼切而實際。在《論榮華與名譽》《論禮儀》中是他關于處高位時對上對下對平輩應持何種態度的議論。他認為尊敬在上的人并不是一種奴性,而是處世應盡的一種責任,如此樹立榜樣,居下屬地位的人才能對他表示尊敬。其他如《論困厄》《論偽智》《論殘疾》《論野心》……從現實生活中思考人自身的哲學,對人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無不裨益。
第三類的主題是關于人與上帝及非感官所及的彼岸世界的關系。培根崇尚道德,仰慕正義與公道。他堅持真理,追求神圣。《論善與性善》中他分析人有天然向善和天然向惡兩種傾向,在人的品格中惟有這種善的品格,永遠不會成為過分的東西。要仁愛有度,不能因濫施仁愛而被欺弄、利用。培根堅信對真理的探求,對真理的認識和對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優之點。如果一個人得到了真理,那么他就在精神上達到了彼岸世界(《論真理》)。當人真正站在天堂與地獄的分岔口時,人們十分畏懼,其實死與生都是自然的,只要堅定、一心向善就能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和痛苦,死亡是打開名譽之門的途徑,讓人熄滅妒忌之心(《論死亡》)。此類論題以《論迷信》《論無神論》《論宗教一統》等為代表。
知名篇章
以下是第38篇《論人的天性》。為了反省自身的品性,審視個人的優缺點,培根為我們設計了一套方案:如何克服不好的天性,如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猶如修剪樹木一樣,剪去旁枝,讓主干挺拔向上,最終成為一株高直俊秀的玉樹。此文篇幅雖小,卻頗引人回味。
論人的天性
天性常常是隱而不露的,有時可以壓伏,而很少能完全熄滅的。壓力之于天性,使它在壓力減退之時更烈于前;但是習慣卻真能變化氣質,約束天性。凡是想征服自己的天性的人,不要給自己設下過大或過小的工作;因為過大的工作將因為常常失敗的緣故而使他灰心;而過小的工作,雖然能使他常常成功,但是將使他成為一個進步甚小的人。還有,在起始的時候他應當用些幫忙的事務來練習,就好像學游泳的人用浮包和葦筏一樣;但是過了些時候以后,他應當與困難相搏以為練習,就好像舞蹈家之穿著厚鞋練習一樣。因為,假如練習比實用還難,那么其結果就更為完美了。凡是天性甚強,因之不容易克服的地方,其克服的功夫就必須如此方可:第一,在時間方面要阻止天性,不要放縱,就好像有的人在生氣的時候默誦24個字母的名字以抑怒氣的一樣;這段功夫做到了,然后在量底方面應該減少,就好像要戒酒的人,從引觴互祝減到每餐一飲一樣;最后,才可以完全戒絕,但是假如一個人有那種毅力和決心,能夠一舉而解放自己,那是最好的:
最能堅持靈魂底自由的人,就是那
掙斷磨胸的鎖鏈,一舉而永免受罪的人。
還有古人的遺訓說應當把天性屈到相反的另一極端去,好像一根桿杖似的,以便它再反過來的時候可以適中,這句話也是不錯的;不過我們必須要明白,此處所謂的另一極端當然要不是惡德才行。
(選自《培根論說文集》,水天同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妙語佳句
善擇時即省時。
順境易見劣性,逆境易見德性。
美德猶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
閱讀指導
培根的隨筆是他惟一用英文寫作的作品,他的文學聲譽就建立在這薄薄的小書上。從文學史來看,他是第一個把法國蒙田創立的隨筆這一文學形式移植到英國來的人。培根的隨筆篇幅短小,但篇篇精彩出色,論題廣泛,解剖人生和社會的各種問題:真理、死亡、宗教、愛情、逆遇、高位、友誼、父母與子女、讀書、旅行、娛樂、家庭……廣博而不膚淺,充滿深刻的見解,體現出培根“高度的閱歷,豐富的想像,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當培根娓娓地談論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問題時,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思想猶如醫生手里銳利的手術刀,層層剖析,憑借敏銳犀利的目光去穿透事物的表層,挖掘出事物的內核,直指人的靈魂深處,發人深省。
作品風格靈活多變,用詞準確而口語化。文章不受個人情感支配,格調公正超脫,篇篇言簡意賅而富于變化,文章緊湊,脈絡分明,邏輯清晰,用詞精當準確,比喻通俗易懂,如《論學問》中以修剪花草、飲食消化之類來比喻學問鍛煉天性,用蒸餾水來比擬經過別人提煉的書之索然寡味。早期的論說文,用詞對比強烈,擲地有聲,措詞警策,暗含機鋒,富有年輕人干脆精練的筆風;后期的文章則顯出成熟穩重的大家風范,辭藻典雅,議論從容。
培根的論說文中充滿靈感的至理名言,迄今仍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讀之能增長現代人的實用智慧,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性格上的熏陶和人生道路的指導。
閱讀建議
本書涉及人性與自身修養,人與神、宗教關系的篇章值得重點閱讀,可以從短小格言警句中發現適合自己的座右銘,有助于勵志煉心。閱讀本書要特別注意學習培根準確地用詞,體會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敘述復雜深邃的人生哲學,以及文章脈絡的緊湊明晰。
上一篇:《圣經·舊約》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基度山伯爵》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