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杰式卡(Jan Zizka,約1376—1424),捷克的民族英雄,胡斯戰爭時期杰出的軍事統帥。
杰式卡約于1376年出生在捷克南部的托羅茨諾夫村一個破落騎士家庭。杰式卡一詞的捷文原意是一只眼睛。杰式卡之所以有此名稱,可能是小時候一目失明的緣故。杰式卡早年曾為一些封建領主服役,而后又隨波希米亞(即今捷克)國王溫西司拉司四世(1378—1419)的軍隊去波蘭和條頓騎士團作戰,并在1410年消滅騎士團的坦能堡戰役中立下功勞。
杰式卡生活的時代正是捷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移入捷克的德國教、俗封建主牢牢控制著捷克的經濟、政治。這些德國的封建主和捷克的貴族互相勾結。共同對捷克廣大中、下層人民群眾進行殘酷壓榨,引起了人民大眾的強烈不滿。捷克人民在偉大的宗教改革家胡斯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要求沒收教會財產,取消教會特權,驅逐德國教俗封建主。宗教改革運動使得封建統治者十分驚恐,他們于1415年7月6日將胡斯燒死,妄圖以此來平息改革運動,但事與愿違,胡斯的殉難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義憤,全捷克掀起了更高的反教會浪潮。最后導致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因戰爭是在維護胡斯的旗幟下進行的,所以叫做胡斯戰爭。
杰式卡從波蘭作戰回國后,正逢國內宗教改革方興未艾之時。杰式卡受胡斯影響,很快成為胡斯派信徒。他積極投入1419年爆發的胡斯戰爭。
胡斯戰爭是以農民起義為開端的。1419年7月22日,40,000多名農民攜帶家屬聚集在捷克南方的塔波爾城,他們宣誓要用手中的寶劍來捍衛“上帝的正義”。表現出誓與封建主血戰到底的決心。同年7月30日首都布拉格也爆發了人民起義。起義者搗毀了寺院、教堂,嚴懲了那些為人民所痛恨的天主教高級教士,奪取了城市政權。捷克全國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參加胡斯戰爭的人員比較復雜。他們大體上可以分成兩大派:一派稱塔波爾派,另一派稱“圣杯派”。塔波爾派是運動的左翼,因革命根據地在塔波爾山而得名。參加者主要包括農民、手工業者、礦工和城市平民。他們要求取消教會的種種特權,廢除農民的封建義務,沒收教會地產分給農民,建立由人民當家做主的共和國。從塔波爾派分化出來的畢卡特派更為激進,甚至要求完全廢除私有制,取消國家,主張建立沒有等級的自由的教會公社。
“圣杯派”是運動的右翼,因主張俗人也有和教士同等的用圣杯領取圣餐的權利而得名。參加者主要是城市的中等階層和中、小封建主。這一派的根據地在首都布拉格。他們主張沒收德國人教會的地產并轉歸己有,限制大封建主的專橫,擺脫德國對捷克的控制,使捷克獨立自主,建立捷克民族教會以取代原天主教正統教會,實行以捷克語作禮拜的規定。圣杯派這些主張在1420年擬訂的“布拉格四條款”中得到充分反映。
杰式卡積極參加了1419年7月的布拉格起義,并成為起義的領導人之一。由于封建勢力的反撲,起義軍不久就暫時放棄了布拉格。杰式卡率領的一支起義隊伍在撤出布拉格之后,先南下轉戰比爾森城一帶,而后于1420年3月在塔波爾山下一個城中與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會師,該城取名為塔波爾城。同年4月7日起義軍選出四名軍事指揮官,杰式卡是其中主要的負責人。起義的烈火燃遍整個捷克,這使封建統治者極為恐慌,以德皇西吉斯孟為首的反動勢力和捷克封建貴族勾結在一起妄圖撲滅起義的烈火。1420年4月德皇西吉斯孟發起第一次十字軍。十字軍向布拉格進軍,沿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布拉格處境岌岌可危。在千鈞一發之際,塔波爾軍于5月20日開進布拉格,支援布拉格的保衛戰。7月14日德皇西吉斯孟命令十字軍向布拉格發起總攻。十字軍在布拉格城郊的維特科夫山遭到了頑強抵抗。起義軍在杰式卡的指揮下英勇作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粉碎了第一次十字軍討伐。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人們以杰式卡的名字來命名維特科夫山,并沿用至今。
當外敵入侵被擊退之后,胡斯運動內部發生了分歧,塔波爾派要求圣杯派接受代表農民和平民利益的十二條款,遭到圣杯派的拒絕。于是布拉格的平民在塔波爾軍的默契下發動了政變,解散了原城市議會,由平民議員組成新議會。塔波爾軍認為布拉格的政權已落入可靠人手中,就撤出了首都,轉戰于捷克城鄉之間的遼闊戰場上,痛擊一切封建反動勢力。在塔波爾軍撤出布拉格之后,布拉格的“圣杯派”分子卷土重來,于1420年11月發動政變,奪回市政大權。同年12月杰式卡率軍再次進入布拉格城。12月10日塔波爾派和圣杯派舉行聯席會議討論雙方存在的分歧。布拉格大學教授在會上公開指責塔波爾派的一些宗教觀點,引起了塔波爾派的不滿。結果會議不但沒有消除雙方的分歧,反而使矛盾更加深化。最后雙方同意委托特選的全權代表對所有被指控的條款提出書面答復,會談便這樣不了了之。塔波爾軍在會談結束后,離開布拉格回到塔波爾城,這時杰式卡已成為塔波爾軍的首席指揮官和人們愛戴的軍事統帥。1421年春,塔波爾派內部發生了嚴重分歧。激進的畢卡特派反對一切剝削和暴力,他們堅持一千年太平學說。①他們認為自己和基督一樣也是永生的,基督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們的觀點嚇壞了很多被宗教偏見所束縛的農民,認為這是褻瀆上帝的行為。畢卡特派和杰式卡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結果杰式卡以武力鎮壓了畢卡特派的反抗。杰式卡這次鎮壓嚴重地削弱了塔波爾派的力量,縮小了整個農民起義軍的社會基礎。對畢卡特派的鎮壓導致了塔波爾派和圣杯派暫時的接近。1421年6月在恰斯拉夫召開了有各個階層代表參加的捷克國會。國會主要通過兩項重要決議:一是把“布拉格四條款”推向全國。布拉格四條款由圣杯派提出,其主要內容是:教會土地還俗;胡斯教義可以自由傳播;用兩種形式領圣餐以取消天主教教士的特殊地位;懲辦犯了“大罪”的人。二是廢黜西吉斯孟的捷克王位。在新王未選出來時,成立臨時政府,由20個地方官員組成,其中包括五名大貴族、五名小貴族、四名布拉格人、兩名塔波爾人、四名捷克其他城市的代表。杰式卡作為塔波爾代表之一被選為臨時政府的成員。1421年7月杰式卡在圍攻拉比城堡時負了重傷,他僅有的一只好眼被箭射中,雙目完全失明,但他仍然頑強指揮戰斗,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1421年8月敵人發動了第二次十字軍進攻。塔波爾軍在古登堡附近和十字軍展開激烈戰斗。在杰式卡的指揮下,農民軍運用迂回包抄的戰術,于1422年初擊敗了十字軍的進攻,繳獲了幾百輛大車和戰利品。1422年1月10日起義軍占領古登堡城。翌日,在慶功大會上,杰式卡被授予崇高的榮譽,代表全體人民佩帶上寶劍。幾天之后,塔波爾軍又勝利凱旋,回到布拉格城。至此,第二次十字軍被粉碎。
1422年夏天,敵人又發動第三次十字軍進攻。十字軍剛剛侵入捷克邊境就遭到捷克人民的迎頭痛擊。十字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當他們聽說杰式卡的隊伍在向他們挺進時,嚇得魂飛魄散,掉頭逃竄。第三次十字軍又告失敗。
杰式卡在長期的戰爭中創立了農民革命軍的軍事法規,革新了作戰方法。杰式卡創造了適合農民戰爭特點的大車戰。他把農民使用的木制大車稍加改造成為戰車,大車上裝有木板做的遮棚,用以保護戰士。每輛大車通常用兩對馬拖拉,每一對馬有一個馭手,騎在馬上,大車上有一至二名戰士,并載有輕便的野戰炮和一定數量的彈藥。另外,還有六至八名戰士徒步行進,以保護大車。作戰時車輛用鎖鏈聯接起來,空檔填塞木板,形成一個圓形堡壘。步兵和炮兵在大車圈內向敵人開火射擊。這種大車戰是對付敵人騎兵的有效戰術,敵人騎兵幾乎從未攻破大車陣。戰爭中杰式卡還編輯了軍事法規。規定永遠忠實于“布拉格四條款”;絕對服從命令;嚴格遵守紀律,不許任意焚毀財物,違者處死;一切繳獲必須歸公,統一平均分配;嚴懲一切搶劫、酗酒、賭博、奸淫等罪行。法規保證了塔波爾軍和人民的密切聯系,使塔波爾軍保持了旺盛的戰斗力,這是當時一切雇傭軍所不能比擬的。
1424年10月11日杰式卡在圍攻普爾里比斯拉夫時死于當時軍中流行的瘟疫。杰式卡死后,塔波爾軍繼續戰斗,直到1434年5月30日里旁戰役中才被背叛革命的圣杯派所鎮壓。農民起義雖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失敗了,但是起義軍杰出統帥杰式卡的英名卻永垂不朽。
上一篇:約翰·布朗
下一篇:約翰·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