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魯·格羅查(Petru Groza,1884—1958),羅馬尼亞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羅馬尼亞農民陣線創始人,曾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和大國民議會主席團主席。
1884年12月7日,格羅查誕生在特蘭西瓦尼亞的洪尼多阿拉縣伯奇亞鄉一個沒落的牧師世家。格羅查的一個伯父是當地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后因參加1848年羅馬尼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被反動政府殺害。格羅查的父親阿丹姆·格羅查,參加過特蘭西瓦尼亞巴納特地區羅馬尼亞人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被推選為東正教教務會議議員、紅衣主教會議陪審官和羅馬尼亞參議員。長輩的信仰和從事的進步活動在格羅查幼小的心靈里播下愛國的火種。
格羅查11歲時以優異的成績在故鄉的小學畢業,到奧勒什蒂中學求學。
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格羅查的故鄉特蘭西瓦尼亞被強行并入,傳統的自治被取消。1881年,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成立了羅馬尼亞民族黨。成立大會決定起草致維也納宮廷的“備忘錄”,陳述這個地區羅馬尼亞民族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要求恢復自治。這個“備忘錄”因地主和資產階級的阻撓一直不能定稿。1892—1894年,羅馬尼亞人再次掀起的“備忘錄”運動,大大激發了格羅查的愛國熱忱。
1903年,格羅查考入布達佩斯大學,學習法律和經濟學。布達佩斯大學校長、著名作家亨利希·古斯塔夫對格羅查的勤奮學習十分贊嘗。學校給他頒發了郭日杜獎學金①。1905年布達佩斯一家雜志公布優秀大學生剪影,格羅查名列第二。
格羅查的興趣十分廣泛,不僅研究歷史、文學、地理,而且熱衷于鉆研政治學、法學和經濟學。1905年10月,他負籍德國到柏林大學深造,學習法學和政治經濟學,并選修博物館學和圖書館學課程。他各科成績優異,德語的水平很高。格羅查閱讀了托爾斯泰、馬克·吐溫和高爾基等文學泰斗的大量名著,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為活躍。1906年春天,他利用寒假到巴黎、倫敦和布魯塞爾旅行。在巴黎,他會見了老朋友特拉揚·沃伊亞(1903年在法國首次發明飛機的羅馬尼亞科學家)。沃伊亞為科學事業頑強不息、勇于獻身的精神,鼓舞格羅查更加努力學習。
不久,格羅查到萊比錫大學進修, 研究商法和政治經濟學。1906年夏,他學成回國,秋天參加了布達佩斯大學法律系的畢業考試。1907年,格羅查被授予經濟學和法學博士學位。
1908年,格羅查在盧戈日當見習律師,他積極協助父親籌備在卡蘭塞貝什舉行羅馬尼亞人大會,支持格里戈里·波波維奇作為巴納特地區的候選人。同年,格羅查加入羅馬尼亞民族黨,成為它的領導成員。羅馬尼亞民族黨是領導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進行民族解放斗爭的政治組織。黨的機關刊物是《羅馬尼亞人報》。格羅查利用這個園地作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
1910年秋,格羅查參加取得律師職稱的考試。然而,布達佩斯法院院長歧視羅馬尼亞人,對他故意刁難。一直拖了半年,他才獲得正式律師證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格羅查被征入伍,在匈牙利軍隊第八旅服役。他不愿接受預備役軍官的訓練,為戰爭賣命;更不忍用奧匈帝國的屠刀去殺害自己的同胞。他和一些羅馬尼亞族士兵一起拒不服從命令,遭到禁閉處分。
1916年,格羅查同洪尼多阿拉縣波伊察區醫生科爾勒爾·莫爾多萬的大女兒安娜·莫爾多萬結婚。他們養育了五個子女。
1918年10月18日,以羅馬尼亞民族黨為主體成立的民族委員會,將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民族實行自決的決議提交布達佩斯議會。12月1日,在阿爾巴—尤利亞召開了羅馬尼亞人大國民議會。格羅查作為德瓦地區的青年知識分子代表參加大會。他在會上發言,積極主張特蘭西瓦尼亞和羅馬尼亞統一。大會通過決議,宣告特蘭西瓦尼亞同羅馬尼亞正式聯合,實行土地改革,恢復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權利,保障勞動權等等。格羅查為民族統一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1920—1927年,格羅查五次被選為羅馬尼亞國會議員,兩次出任部長,擔任過羅馬尼亞大工業家聯盟主席、森林聯盟主席和農業最高委員會顧問等要職。
1927—1933年,羅馬尼亞籠罩著深刻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全國基督教保衛同盟”、“鐵衛團”等法西斯組織紛紛出籠。格羅查毅然宣布退出政界。他說:“我現在暫時退出政治舞臺,因為我不能坐視悲劇的結局。我決定回到老家特蘭西瓦尼亞,我將冷靜地細心地觀察一年、兩年,甚至七年、八年,直至我找到自己應走的道路,真正需要我出山時,我將重返舞臺。”在這幾年里,格羅查密切注視國內和國際風云的變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既讀了希特勒的《我的奮斗》和墨索里尼的作品,也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著作。通過分析對比,格羅查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找到了馬列主義真理。為了獲得更多的進步書刊,格羅查同羅馬尼亞共產黨地下組織取得聯系。不少羅共黨員曾冒著生命危險,給他捎去革命書刊。格羅查說:“我等于又上了七年新的大學課程。”
格羅查為了把羅馬尼亞自發的農民運動組織起來,于1933年1月8日在德瓦創建了農民陣線,當選主席,直到1953年該陣線自動解散。農民陣線是勞動農民的愛國民主組織,在它的17條綱領中,主張平分土地,反對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實行工農聯盟,改善農民生活。
1935年9月24日,在格羅查的領導下,農民陣線和匈牙利族勞動人民民主聯盟①的代表在伯奇亞簽訂了一項反法西斯主義的合作協定。格羅查還主張同羅馬尼亞共產黨合作,聯合各民主黨派,建立羅馬尼亞反法西斯人民陣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1940年8月30日,德、意法西斯在維也納會議上,要求羅馬尼亞將特蘭西瓦尼亞北部面積為4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匈牙利的霍爾蒂政府,強迫羅馬尼亞政府接受他們的“仲裁”。9月,在德國法西斯扶植下,安東尼斯庫在羅馬尼亞建立了法西斯軍事獨裁統治。10月,德國軍隊進入羅馬尼亞;11月23日,安東尼斯庫政府加入德、意、日“三國協約”。
這一切激起了羅馬尼亞人民的憤慨。格羅查撰寫了《維也納裁決》,抨擊德、意法西斯肢解羅馬尼亞領土的罪惡行徑。他和共產黨以及其它民主黨派領導人一道,組織了數十萬人參加的示威游行,堅決要求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反抗安東尼斯庫軍事法西斯的獨裁統治。格羅查衷心擁護共產黨提出的行動綱領——“羅馬尼亞人民爭取自由和民族獨立的斗爭”,決心推翻軍事法西斯獨裁統治,要求停止反蘇戰爭,并積極參加反對希特勒德國的斗爭,主張組織一個由各愛國力量組成的民族獨立政府,解放特蘭西瓦尼亞北部領土,實行民主改革。
1943年,羅馬尼亞共產黨倡議建立統一陣線,以格羅查為首的農民陣線積極響應這一號召。當年夏天組成了由共產黨、農民陣線、愛國者聯盟、匈牙利族勞動人民民主聯盟、農民社會黨以及社會民主黨部分地方組織參加的廣泛的反法西斯愛國陣線。愛國陣線的行動綱領是:推翻法西斯政權,成立由各愛國黨派和人士組成的民族政府,退出協約國集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釋放一切法西斯恐怖的受害者,解散國內的法西斯組織,懲辦以安東尼斯庫為首的民族叛徒,保障各族人民的平等權利。
格羅查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反動政府的注意,1943年11月2日和9日,警察當局兩次警告格羅查,要他中止同共產黨和工人運動的聯系。格羅查繼續加強與共產黨人的聯系,不久被捕。他身陷囹圄,意志堅定,痛斥安東尼斯庫和法西斯組織“鐵衛團”的滔天罪行。格羅查出獄后寫了《在黑牢里》①一書, 生動地記述了他在獄中的斗爭。
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發動反法西斯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尼斯庫法西斯軍事獨裁政權。格羅查領導的農民陣線密切配合這次全國性起義。
全國解放后,格羅查領導的農民陣線發展到100多萬人。1944年10月22日,農民陣線同共產黨、社會民主黨組成民族民主陣線。解放初期,政權掌握在原國王領導下的主要以資產階級、地主的代表占優勢的政府手中。格羅查一度任政府副首相。1945年3月6日,羅馬尼亞民族民主陣線政府宣告成立,這是羅馬尼亞歷史上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格羅查任部長會議主席。政府中有四位部長由共產黨的代表擔任。
格羅查政府的第一個重要措施是實行土地改革,并在1945年3月23日頒布了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凡地產面積超過50公頃的多余土地,與希特勒分子相勾結的反動分子的土地,都予以沒收。土地改革的實行,共把146.8萬公頃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消滅了地主階級,鞏固了工農聯盟。格羅查政府還采取了使羅馬尼亞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措施,如消滅國內的法西斯組織和根除法西斯主義;審判安東尼斯庫及其他主要戰犯,并判處他們死刑;清除政府機構中的法西斯分子。格羅查政府給予勞動人民以廣泛的民主權利,實行普選權;宣布一切民族完全平等,用民主的辦法解決國內民族問題。
格羅查政府實行的土地改革和國家民主化的改革措施,引起了國內外敵人的反對。1945年8月,國王米哈伊斷絕了同格羅查政府的一切聯系,拒絕在民主政府所通過的法令上簽字,國王還在英、美兩國政府的唆使下,宣稱格羅查政府“沒有代表性”,要求它解散。代表地主和富農利益的國家農民黨也力圖動搖民主政府的地位,蓄意制造政治騷亂。它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秘密軍事組織,襲擊民主團體和幾個部的辦公大樓。
面對敵人的挑釁,格羅查依靠羅共和人民的支持,領導民主政府采取堅決的鎮壓措施,挫敗了反動派顛覆政府的圖謀。1946年民主議會進行普選,改組政府,確立了共產黨在國家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在格羅查的主持下,羅馬尼亞政府實行了新的財政和稅收政策,以限制城鄉資產階級分子的經濟活動。1947年2月,政府將掌握在大資本家手中的羅馬尼亞銀行收歸國有。6月,成立國家工業局,規定該局有權調整各企業的生產,保證供應各企業以原料、燃料和裝備,對他們的生產實行監督,從而打擊了資產階級的怠工行為,恢復了工業生產。8月,實行有利于勞動人民的幣制改革,對工業品和食品規定了固定價格,政府責成各企業主清點財產,遵守國家規定的商品價格。凡違反上述規定的企業,一概收歸國有。實行上述措施的結果,羅馬尼亞1947年工業品的產量基本上達到戰前1937年的水平。隨著經濟的恢復,羅馬尼亞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1947年2月10日,由意、匈、保、羅和芬蘭參加的巴黎和會上,決定把特蘭西瓦尼亞北部領土歸還羅馬尼亞。
1947年12月30日,國王米哈伊宣布退位,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格羅查繼續留任部長會議主席直至1952年。
格羅查按照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全會1948年6月10日—11日的決議,把屬于資產階級的工業、運輸業、銀行、保險公司全部收歸國有;規劃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實行計劃經濟。為了借鑒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格羅查不僅研究了蘇聯執行五年計劃的情況,而且兩次(1945和1951年)訪問了蘇聯。
從1952年6月2日起,格羅查擔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團主席。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領導者,他倡導大力加強法制建設,于1952年9月24日制定新憲法,修改行政法,建立最高檢察院,頒布勞動保護法令,設置法學研究所。
格羅查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畢生致力于加強工農聯盟,十分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他說:“只有工人階級同勞動農民和知識分子結成鞏固的聯盟才是最強大的力量”。格羅查和許多教授、學者交了朋友,虛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著名音樂家喬治·埃內斯庫長期居住國外,解放后埃內斯庫要求回國,格羅查立即復電歡迎他歸國。
格羅查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友情。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三天,以格羅查為首的羅馬尼亞政府發表聲明,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1954年9月—10月,格羅查對我國進行了友好訪問,并寫了《在六億人民的國度里》一書。他在書末寫道:“每一支動聽的歌兒都有他的結尾。我們在中國的訪問過程就是一部真正的史詩,是我們生活史中的重要篇章,一想起它,你會感到激動和滿足……在中國古老而遼闊的大地上,新生活的旭日正在冉冉升起,讓我們在建設新生活的道路上共同前進!”
1958年1月7日,格羅查因病逝世,享年73歲。
上一篇:格瓦拉
下一篇:格萊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