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新月娟娟1,夜寒江靜山銜斗2。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好個霜天,閑卻傳杯手3?????????????????????????????。君知否?亂鴉啼后,歸興4濃如酒。
——汪藻·點絳唇
完全讀懂名句
1、娟娟:明媚的樣子。2、斗:北斗星。3、閑卻傳杯手:無人相伴飲酒。傳杯:古人在宴席上互傳酒杯而飲,以助酒興叫“傳杯”。4、歸興:鄉情。
一輪圓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靜,遠山銜著北斗星。夜不成寐,起來徘徊搔首。窗間橫斜著梅花疏影,那么清瘦。
好一個秋涼的月夜,但我卻無心飲酒,只得閑置了傳杯把盞手。你可知道,當聽到歸巢的烏鴉紛亂的啼叫后,我歸家的意興早濃郁似酒。
詞人背景小常識
汪藻(公元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他的詩風初學江西詩派,后學蘇軾,是南宋江西詩派著名詩人,文章上無論記事、感時、揭露時弊、贊頌等都極為擅長,而他在“詞”的成就上猶為驚人,在當時還被稱為“南宋詞臣之冠”。
但由于汪藻是個典型的文人,而且還是個“御用文人”,再加上不太會做人,經常在不經意間得罪他人而不自知,因此一輩子宦海沉浮,頗為坎坷。相傳在永州的貶謫族中,有一位“累赦不宥”,也就是無論皇上如何大赦都赦不到他的人,這個人便是汪藻。自他紹興二年被貶謫至永州后,朝廷多次大赦都輪不著他,因此前后滯留在永州長達12年。
如此的遭遇,讓汪藻不得不用“湘水有飛梟之集合,衡陽無過雁之傳書”之語來自我消遣,然后在永州的愚溪畔建了一個“玩鷗亭”,日日以詩會友,用以排遣個人愁緒。
而他唯一被人津津樂道之事,則是宋王趙構有一回問他安徽有什么美味時,他引了梅堯臣的一句詩“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貍”而名留“美食譜”。但說起來也巧,汪藻一生最敬重的文人便是梅堯臣,而他最后一任職務,便恰是落腳在梅堯臣的老家宣州。
名句的故事
《點絳唇》這首詞表面上看來是尋常的寫景抒情之作,但其實卻寄托了作者厭倦仕宦生涯、渴望回歸田園生活的情懷,因為“歸興濃如酒”之句,可說是明確地表示了汪藻對于官場污濁及對政治的厭倦之情,因此才會以這樣強烈的句式來表達對故鄉及親人的思念。
而在這首詞之中,作者用的一句“君知否”,不僅語音鏗鏘,更令人有一種強烈的悲涼感。但其實這種用法在中國古代極其常見,最為人所知者自然是出自于李清照的千古絕唱《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但無論是汪藻的“君知否”,抑或是李清照的“知否知否”,雖然乍看之下似帶了點“詢問”的意味,但其實都只是一種加強語氣的用法,讓人看了之后對“知否”接下來的句子有更深的印象,并也產生一種音節的韻律與美感。不過必須了解的是,這里的“知否”與英語里“youknow”以及現代人愛用的口頭禪“你知道嗎”是不可等同視之的。
至于這首詞背后的故事,歷來有幾種說法。據張宗《詞林紀事》中記載,汪藻出守泉南時,因被人讒毀而貶至宣城,被貶后他的心中很是煩悶憤慨,因此便寫作此詞以為宣泄。但也有人考證這首詞是蘇東坡的兒子蘇過的作品,而事實究竟為何,至今未有分曉。
歷久彌新說名句
中國文人自古愛酒,無論是在高興、難過、悲傷抑或憤怒之時,都不能缺少酒的相伴。好友相聚,自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心中明明愁腸滿緒,雖然也許會“借酒消愁愁更愁”,但依然放不下手中的酒盞;空有滿腔相思卻無處訴說,最后卻也只能“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凡此總總,當真是“人生如酒”的最佳寫照。
愛酒、好酒的文人之中,當屬“斗酒詩百篇,天子喚來不上朝”的李白為翹楚,而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不遑多讓:“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菩薩蠻》)但無論是借酒“明志”抑或是托酒“寄情”,都恰恰說明了“酒”在文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君知否?亂鴉啼后,歸興濃如酒”可說是極好地融合了“明志”與“寄情”的雙重意涵。
到了今天,以酒寄情的功效大過以酒明志,像著名的歌曲《愛情釀的酒》中,便以一句“有人告訴我/愛情像杯酒”,讓天下多少癡情男女醉心不已,而“xx濃于酒”、“xx像杯酒”、“xx融于酒”的形容詞更是數不勝數,特別是許多酒類廣告,更是不厭其煩地告訴閱聽者“友情/愛情/親情融于酒”的真諦,然后在廣告的最后出現眾人共同對月飲酒的溫馨畫面。
“把酒言歡”雖是件好事,但中國自古也講究“中庸”之道,因此過與不及之間的分寸,終究還是得靠個人的把握了。
上一篇:《天涯夢短, 想忘了、綺疏雕檻》名句鑒賞
下一篇:《欲說又休,慮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觴》名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