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1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2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完全讀懂名句
1﹒瑞腦:即龍瑞腦,香料。2﹒東籬:泛稱種菊花的地方。
薄霧濃云遮蔽了漫長的白晝,憂愁壓抑著我心頭,龍瑞腦在獸形銅爐里燃燒消耗。又是重陽佳節來到,半夜的涼氣將玉枕紗帳浸透。
黃昏時獨自到院子里賞菊喝酒,帶著盈滿袖子的菊花幽香歸去。可別說這樣就不讓人黯然銷魂,當西風卷起簾子時,你可瞧見那屋里的人兒比菊花還要瘦啊!
詞人背景小常識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號易安居士,濟南人。李清照出身于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母親王氏也出身名門,匯集父母雙方的家學淵源,為李清照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李清照一生曾有兩次婚配,初次是18歲時下嫁當朝宰相之子趙明誠,夫妻伉儷情深、相知相惜,共同攜手走過近30年。李清照守寡后,又面臨政治動蕩變局,隨著流亡政府南奔西躲,心境上也低落甚多,直至三年后南宋偏安之局已定,她才再度安穩下來。她晚年歷經戰亂兵火四處流竄,且丈夫先逝后獨自一人凄涼度日,聰慧的才女在此孤苦無依的情形下結束一生。
李清照個性剛強堅毅,主張行事甚有個人風格,在詩歌或生活哲學中表露無遺。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過去,李清照算是一枝獨秀的奇葩,擁有不下于男子的才氣,且更能以女性溫婉細膩的眼光看待世界。此外李清照也有豪爽、不拘小節之處,展現婉約詞之外的瀟灑、倜儻,不讓須眉。
名句的故事
李清照《醉花陰》描述與丈夫分別之后的相思,詞人以“人比黃花瘦”來形容妻子思念夫婿而致倩影消瘦。元朝伊世珍《瑯嬛記》中曾流傳著一個故事,提到李清照曾于重陽節時作《醉花陰》詞函贈夫婿趙明誠,趙明誠看了之后,自嘆莫及,吟詠再三。之后趙明誠混雜自己所寫的詞與《醉花陰》,拿給友人陸德夫評鑒。陸德夫玩賞之后說道:“這些之中只有三句絕佳好詞。”趙明誠接著問道:“是哪三句?”陸德夫回說:“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雖然今考證《瑯嬛記》所記非真,但趙明誠本善金石刻詞,于文學造詣確實比不上李清照,也難怪元人會因此衍生出這項軼事。
李清照于本篇名句中沿用幾個典故,“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與“莫道不銷魂”。東籬之典故來自于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時此刻李清照的心情當然迥異于陶淵明當時之雅興,故以之相對照,用以襯托心中莫大之傷愁。至于“暗香盈袖”之典故則取自于《古詩十九首》的“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暗寫李清照無法排遣對丈夫的思念。“莫道不銷魂”則是脫胎于南朝江淹《別賦》所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清照以其絕妙高超的藝術技巧,將古人所用之詞句加以改造,镕鑄出新詞,煥發出新的光彩,成為千古絕唱。
清代文學家譚瑩曾評李清照詞云:“綠肥紅瘦語嫣然,人比黃花更可憐。若并詩中論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蓮。”譚瑩從清照詞中擷取兩個經典之作,分別取自《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及本篇名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有趣的是,譚瑩欲以詩中地位來比擬李清照,評其詞宛若唐詩大家李白,這是至高無上的評語,也點出李清照在詞史上的地位?????????????????????????????。
歷久彌新說名句
李清照言“人比黃花瘦”,之所以用黃花來比擬,主要是搭配著當時的節氣,《醉花陰》前頭即道“佳節又重陽”,點出本闋詞寫于九九重陽節,從中帶出整篇詞章的文氣。古人相當重視農歷九月九號的重陽節,習俗上當天親友們團聚思先祖、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因此李清照于后頭也沿用“把酒”、“黃花”等詞來象征重陽節日。
歷來中國詩詞傳統即有以花草植物比擬,吐訴內心深處的心聲與難言之隱,“人比黃花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詞句。曹雪芹《紅樓夢》二十七回中黛玉葬花,即是以花草比擬自身的成功范例之一,其言:“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后世紅學研究者認為,早在此處曹雪芹已以花暗喻,林黛玉將如春殘花落般紅顏早逝。
席慕蓉于新詩《一棵開花的樹》也吟詠道:“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你終于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這首新詩也是以花木來自擬,訴說著真情不渝與失落悵然的傷痕,隨著風吹飄零的花瓣其實是詩人滴滴血淚的心碎。
上一篇:《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宋詞名句解讀鑒賞
下一篇:《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宋詞名句解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