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人稱涑水先生。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舉進士,為武成軍簽判。神宗即位,熙寧初任翰林學士、御史中丞。熙寧四年(1071),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退居洛陽。哲宗元祐元年(1086),拜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立即廢除新法。數月后卒,謚文正。《四庫全書》收《傳家集》八十卷,《全宋詩》錄其詩十五卷又十七句。
《客中初夏》,據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后集卷十可知,題目原為《居洛初夏作》,可見此詩當于熙寧四年(1071)因反對變法退居洛陽后所作。
前兩句寫初夏氣候的變化。首句寫久雨初晴,天氣變得清朗而暖和。“乍晴”,初晴,可見雨已經下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次句寫對面的南山景色因此也變得清晰可見。“當戶”,正對著門戶。住房一般坐北朝南,既然稱“南山”,顯然在住房的南面,而且距離相當遠。“轉”字寫出了南山景色的變化,可見下雨天南山的景色是朦朦朧朧看不清楚的。
后兩句寫初夏景色的變化。三句寫漫天飄蕩的柳絮因為連續下了好幾天雨已經消失了。四句寫由于其他的花開完了,只剩葵花正朝著太陽張開笑臉。應當說這些景物描寫都與初夏雨后的實際情況很貼切。
這首詩就思想內容來說,還采取了比喻的手法,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引《東皋雜記》說:“溫公居洛陽作此詩,其愛君忠義之志,概見于此。”從第四句來看,這種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如果這種分析不錯的話,那么第三句顯然也是把那些贊成變法的人比喻成了因風而起的柳絮。“東皋”似為詩人戴復古的父親戴敏。戴敏,字敏才,號東皋子,不喜舉子業,以詩自適。
上一篇:朱淑真《即景》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李 白《客中行》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