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青樓春晚,晝寂寂、梳勻又懶。乍聽得、鴉啼鶯咔,惹起新愁無限。記年時,偷擲春心,花間隔霧遙相見。便角枕1題詩,寶釵貰2酒,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3下,攜手處、花明月滿。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閑對芭蕉展。卻誰拘管?盡無言、閑品秦箏,淚滿參差雁。腰肢漸小,心與楊花共遠。
——呂濱老·薄幸
完全讀懂名句
1﹒角枕:用獸角裝飾的枕頭。2﹒貰:賒。3﹒回廊:曲折的走廊。
暮春翠樓上,白晝寂寞無聊,梳勻鬢發卻懶得裝飾紅妝。突然聽到烏鴉噪啼、黃鶯低唱,引起無限新愁在胸中蕩漾。記得當年,偷偷拋送一片春心,在花叢間,隔著薄霧與他遙遙相望。相愛日深,便取了角枕題寫詩篇,摘下金釵賒酒酣飲,在青苔遍長的深院里共醉夢鄉。
怎忘得了當初并肩攜手漫步在曲折的回廊下,那圓滿的夜月與花兒的芳香???????????????????????????????扇缃裢悦傻哪河?,似乎連蜜蜂跟蝴蝶都充滿了愁緒,只剩舒展的芭蕉葉寂寞地對著小窗。卻是誰將我拘管關懷?近日無言惆悵,閑來品味古箏的怨傷,淚水沾濕參差的弦柱雁行。相思煎熬得我腰肢漸漸瘦小,心兒跟著楊花柳絮飛向遠方。
詞人背景小常識
呂濱老(生卒年不詳),一作渭老。字圣求,嘉興(今屬浙江)人。以詩聞名,而詞風則婉媚深窈,著有《圣求詞》。
名句的故事
《薄幸》一詞歷來被歸于“閨怨”類,因為其內容寫的是一位少女對遠方戀人的懷念。在中國古代詩文中,經常以“芭蕉”、“丁香結”來比喻相思情愁,呂濱老在此也不例外,只是,由“小窗閑對芭蕉展”中的“芭蕉展”三個字看來,似乎少女心中的郎君并不如少女般戀戀情深、愁腸滿緒,恰與《薄幸》這個詞牌名相吻合。
中國文人似乎也特別偏愛芭蕉,尤其是落在芭蕉葉上的雨滴聲,總是能引起一些淡淡愁緒,因此許多人總對“雨打芭蕉”別有一番情愫,就像李清照的一首《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便將“雨打芭蕉”的愁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但其實“芭蕉”所代表的也并不全是凄苦的情感,其中也曾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那便是清人蔣坦與其才女妻秋芙之間所發生的趣事。秋芙曾親手在自己園內種了不少芭蕉,但某個風雨蕭瑟的秋夜里,她聽著雨打芭蕉的聲音,心中不禁升起萬般愁緒。見著妻子竟因此而悶悶不樂,蔣坦便在蕉葉上悄悄地戲題了一首短詞:“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第二天,當雨停后,秋芙走至園中見了芭蕉葉上的字后,好氣又好笑之余,也在蕉葉上填了下半闋:“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歷久彌新說名句
在中國古代詩詞之中,將“蜂”與“蝶”二字疊用的句子可說是不勝枚舉,“蜂愁蝶恨”、“蜂媒蝶使”、“游蜂戲蝶”等,都是借由“蜂”、“蝶”的情感或行為來暗喻“人”的情感及行為。像李流謙的《如夢令》:“不飲,不飲,和取蜂愁蝶恨。”黃庭堅的《南鄉子》:“寂寞酒醒人散后,堪悲,節去蜂愁蝶不知。”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許多用法中,其實有不少都是以“蜂”來暗指“男性”,以“蝶”來暗指“女性”,就如同用“丁香與芭蕉”一般,既有詩樣的美感,又有特殊的寓意。無獨有偶,不只在中國有這樣的性別寓意,在西方也有類似的方式,例如“維納斯的鏡子”、“馬爾斯的箭”也是如此。
在今天,這類的象征用法無論是在詩歌、散文及小說都極為常見,例如著名小說家錢鐘書的《圍城》一書便具有濃郁的象征意味,他不僅在作品的標題上就借用了法國的一個諺語:“城堡中的人想出去,而城堡外的人想進入城堡。”并且在具體的內容細節和表現方式上也是很自覺地追求這種象征,因為他借書中主人翁們矛盾的人生關系,來象征人類的某種生存狀態。
然而,由于使用象征的寫作方式有時會讓作品流于晦澀與難解,因此若我們想學習這樣的寫作方式,一定得多看、多思考、多練習,以免造成“我懂你不懂”的窘境。
上一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名句鑒賞
下一篇:唐代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