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海龍
海底下的太陽光象是神秘的朝暉,
把深水珊瑚之林照耀得光明燦爛,
林子的暖灘深處混同著生機一片,
既是開花的動物,又是生動的花枝。
長發垂垂的海藻,青苔,海膽,菟葵莃,
這一切都受到了碘或海鹽的泫染,
把那蒼白的海蠶剝蝕斑斕的表面,
涂下暗紅的紋彩,點綴得光怪陸離。
穿過茂密的枝條有一尾大魚航過,
它那輝煌的鱗甲,使琺瑯為之失色,
在透明的陰影里悠悠然往復傍徨;
突然間,它用那火赤的尾鰭一擊,
使那澄澈琉璃的一片沉沉的靜碧
閃一陣顫巍巍的鈿紋、翠彩和金光。
(范希衡譯)
(法國)厄萊迪亞
這是一首奇譎怪誕的詩,它的杰出之處在于它出色地描繪了色彩的美,寫了迷離變幻而朦朧的海底世界,正是基于此,我們把它作為一個獨特的品種引入本書。
這首詩沒有多少象征意義,而以寫實和描繪為主,它的可愛之處在于色彩的絢爛,對比色的強烈與美麗以及繚人眩目縹渺透明之境。它恰如一場海底世界的立體電影,把我們領入到了一個聞所未聞的世界,使我們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在詩人生活的時代,尚無海底攝象設備,詩人也不曾親去海下觀察,但他馳騁了無盡的想象力,把海底世界寫得那么美妙迷人,真不愧為是大手筆。第一個意群寫海底的陽光,透過海水折射,海底的陽光似有了神秘的魔力,如朝暉般瑰麗迷人,把深水中的珊瑚群映照得撲朔迷離,生機無限;珊瑚礁林立,珊瑚蟲蠕動,境奇,色奇,物奇,誘發人浮想聯翩。
繼而,詩人著力潑墨渲染色彩,寫各種色彩對比感強烈的海底植物,更兼碘和海鹽的浸染,其色愈奇麗。這短短四行詩,運用了大量色彩,如“海藻,青苔,海膽,菟葵莃”等植物;碘、海鹽等礦物;“蒼白的海蠶”“斑斕”的色彩,“暗紅色的紋彩”,“光怪陸離”的畫面,既寫出了一派生機,又推出了喧鬧眩目的神奇畫面。
忽而,又躍入一奇景,一尾大魚“航”過,輝煌鱗甲之美已無法細述,只用“使琺瑯為之失色”一筆帶過,極為經濟,又為讀者的想象留下廣大天地。為了不致過虛,作者捎帶一筆寫魚透明的陰影朦朧傍徨的狀況,使畫面有回旋的余地。
在最后一節,詩人由此收煞,寫動態之美,而重點仍在寫顏色。為全詩涂上最后濃濃的一筆。“火赤”“靜碧”、“翠彩”“金光”用在此節恰似畫龍點睛,既強調了效果,又不致過于直、露。把海水的美、珊瑚的美、色彩的美以及詩意的朦朧之美推向了極處。
綜觀全詩,猶如一幅絢麗迷人的油畫,所不同的是它還具有油畫沒有的動感,力感和神奇的魔力。全詩極寫色彩之美,短短十余行詩,直接寫顏色的詞就有“青”、“蒼白”、“暗紅”、“火赤”、“靜碧”、“翠彩”、“金光”等數語;間接寫顏色的更有陽光、各種植物、海水折射的分光效果、“輝煌”“琺瑯”、“透明的陰影”、“光怪陸離”……。最具匠心的是詩的首句寫陽光與朝暉,而詩的末尾也用“金光”來遙相呼應和映襯,可謂渾然天成,天衣無縫。
盡管這首詩的色彩較艷麗,但由于本身寫的是海底世界,給人的感覺仍然只是半透明的朦朧效果,這種明滅閃爍的境界也許恰是詩人追求的真義和藝術效果。
上一篇:吳奔星:爽約
下一篇:金克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