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減字木蘭花
花叢冷眼,自惜尋春來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見卿。天然絕代,不信相思渾不解。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
詞譯
夜風(fēng)颯颯,落花如雨,燭影幢幢,灑落慘光如水。
此刻,你是不是又想起了那青梅竹馬卻成為妃子的表妹?此刻,你是不是想說,連理千花,相思一葉,畢竟隨風(fēng)何處?不然,為何青衫有淚痕?不然,你為何想起那么凄絕的韓憑故事?
明天,希冀許久的明天,便是相會的日子。可你,你卻不知,要說什么。
說幽意?說相思?訴衷情?夜深了,梧桐葉上,飄落春雨瀟瀟。想起古老的詩歌,你欲語淚先流。
一縷香魂未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評析
這首詞大概是容若為宮中的戀人而作。上闋言苦恨相逢太晚。首二句連連用典,“花叢冷眼”,化用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這句詩的意思是,自己不再尋花覓柳,經(jīng)過“花叢”且懶于回看,這半是緣于修道,半是緣于你。此處容若用“冷眼”代之“懶回顧”,其“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忠貞之情,較之元稹,更甚矣。次句“自惜尋春來較晚”,用的是杜牧與湖州女有約,因?qū)し紒磉t而未成的典故。據(jù)說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游湖州,認(rèn)識了一位姣美少女,只是尚未成年。杜牧和少女的母親約定,再過十年,待少女成人時來娶。十四年之后,杜牧出任湖州刺史,而長大成人的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生子。杜牧感嘆之余,做了一首《嘆花》:“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fēng)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容若用此典,也謂自己與所戀女子擦身而過,無緣結(jié)為夫妻。接下兩句是“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見卿”,今生難見,既說明對方未死,又表示容若欲見而不能,此之苦情凄然銷魂,令人悵惘彷徨于無地。
然而愛戀之心無可化解,總是深深思念她。“天然絕代,不信相思渾不解”,心中所念的絕代佳人一定會理解這樣相思的苦楚。“不信”二字,語出決絕,擲地有聲。末句,“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再用韓憑故事,以第二人稱“卿”寄希望于對方,口氣絕似以詞代柬。韓憑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代,韓憑為宋大夫,娶妻何氏,是一絕色美女,康王下韓憑于獄,奪其妻,其妻密傳書韓憑,表明以死明志的決心,于是韓憑自殺。何氏設(shè)法使身上衣服腐化,與康王登高臺,趁康王不備,縱身跳下,康王連忙拉住她的衣服,因衣服早經(jīng)腐化,衣裂人墜而死。她留遺書于衣帶上,求與韓憑合葬,康王又恨又惱,故意把他們分葬兩處,遙遙相望。不料,一夜之間,兩座墳上各長出一棵梓木,根連于下,枝連于上,有二鳥如鴛鴦,棲于枝上,旦暮悲鳴。容若和韓憑悵恨無奈相當(dāng),韓憑妻被宋康王所奪,身為下僚無能為力,唯有悲泣而已,與妻子也只有死后魂魄化鳥相守。這種遭遇和眼睜睜看著戀人被送入宮的容若何其相似?而只有人入深宮,而非其他去處,才使執(zhí)著王孫如納蘭者,也感嘆絕無再見的希望。此闋最是凄厲,鋒芒直指帝王。
上一篇:納蘭《減字木蘭花·從教鐵石》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南鄉(xiāng)子·飛絮晚悠》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