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取無舍無憎愛
司空本凈[1]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
如鳥空中只么飛,無取無舍無憎愛。
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景德傳燈錄》卷五頁九十七
【白話新唱】
明心見性的人與佛性常相左右
在見聞覺知的過程中
仍然可以當下不離佛性
雖然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的刺激
也不妨礙他如如不動的心
好像鳥兒在天空飛翔
就這樣單純地飛過去
鳥兒不會對天空有喜歡或者討厭的情緒
如果你能領悟到
其實并沒有一個抓得住的心在幫我們處理
一切內心活動、外在反應
事情就是這樣自自然然地運作
那么,你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心得自在的人
【分析與鑒賞】
司空本凈主張:“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這個偈子就是在闡揚他的見地。
“即心是佛”與“無心是道”,乍看之下,似乎有些矛盾,其實講的是同一回事。前者以肯定的觀點來描述佛性,猶如對于半杯水,張三說:“杯子里有半杯水。”后者則以否定的觀點來描述佛性,猶如李四說:“杯子里少了一半的水!”
“即心是佛”換個角度來說,即是當下的一切,包括人的內外身心、大地萬物、宇宙星辰,全是佛性的全體展現。
而“無心是道”則可以說,心無執著就是道。
常有人依文解義,就“無心是道”發出疑問:“心無雜念,算不算開悟?”
心無雜念當然很好,屬于不錯的禪定狀態,有時會讓人錯以為自己證果了,從此無憂無慮。這種把禪定的境界誤以為是開悟證果的例子,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了。
不妨這么說,只要尚未見到佛性的真面目,智慧的力量還沒開發出來,都不能算是開悟。修定有成的人,不管他一入定可以持續多久,他的禪定力在出定之后多多少少都會下降,定中蟄伏的煩惱、雜念,逮到機會又會涌上來。而悟道者以智慧力觀照,沒有菩提與煩惱、正念與妄念的分別,在大一統的心境里怡然自得。所以,如果有人以為自己開悟了,不妨讓時間來扮演最佳裁判,看看一段時間之后,那種無憂無慮的心境是否繼續保持著。
不過,通常“以為自己開悟了”大概都是“我執”的另一種作怪形式,那種舒爽無比的心情只是一個美好的心理經驗,來了就來了,過去就過去了,也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如果太當真,大麻煩隨后就來了。
[1]司空本凈(667-671):師承六祖慧能,曾應詔赴宮內道場,與群僧問答佛理,超絕出群。
上一篇:大梅法常《摧殘枯木倚寒林》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云蓋智本《月明非為夜行人》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