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丘禮贊萬古情——讀元好問詞
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梅花三弄》中有兩段歌詞很動人,引得眾口傳唱,唱遍全國:
紅塵自有癡情者,莫笑癡情太癡狂,若非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這兩段歌詞的靈感可能來源于南宋末年大詩人元好問的詞作《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詞人元好問有一段序文說明該詞是怎么產生的,這完全是一個近乎神話的故事:某年某月某日,詞人在父親的陪同下去并州參加科考。路上聽一位捕雁的獵人說,今早用網捕得一只大雁,弄死了,另一只掙脫網逃生的大雁卻沒有飛遠,只在近處悲鳴,叫聲很凄慘,突然間只見這只大雁箭一般沖射下來,竟是撞地而死。同行的幾人聽后都欷歔不已,以此賦詩詠嘆。元好問向獵人買得這兩只大雁的尸體,把它們安葬在汾水之濱,還特意在墳頭上壘了幾個石頭作為今后識別的記號,起名為雁丘,并填了這闋《雁丘詞》表達悲傷、哀悼之情。
如上所述,是大雁為伴侶殉情陪葬的行為深深震撼了詞人,所以詞人在開篇一韻陡然發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一問,問得很急、很大、很深,問得居高臨下,讓人覺得詞人已化入大雁的情感世界,又從大雁的情感世界升華到萬物共生共存的大千世界。這一問,仿佛是問世間萬物,又像是問造物主,情到底是什么東西,它使用什么魔法,怎么會有那么大的力量主導生與死。一對在天南地北雙伴雙飛的大雁,它們躍升到數千米高空的層云之上,飛越千里雪山,萬里平原,風風雨雨,寒來暑往大半生,經歷了多少艱辛,也共享了多少歡樂幸福。可如今,禍從天降,一片無情的罪惡的絲網,套住了雙飛客的一半,殘忍地奪走了它的生命,這另一半形單影只,孤苦伶仃,今后與誰和鳴共舞,與誰穿云破霧展翅飛翔,與誰相依取暖,與誰覓食相讓?
在下片,詞人的眼光思緒轉到了殉情大雁長眠的地方,在這里,漢武帝當年舉行過隆重的慶功祭祀,儀仗恢弘壯觀,簫鼓喧天,棹歌四起,氣氛何等熱烈,而如今這里狐蹤兔影,荒原冷落,就像是《楚辭》中悲吟《招魂》、《山鬼》的地方,使人哀傷凄涼。大雁的壯舉感天動地,不是尋常被人們關注的鶯兒燕兒們可比的,相信千秋萬代之后,知道這件事的,或到此拜訪雁丘的文人騷客,都會被感動被震撼,會為它們堅貞不二、以死相守的愛情狂歌痛飲。
看來,在兩性的情感世界中,世間萬物是相通的。雁的行為會感動人,人的愛情也會感動天,所以讓梁山伯與祝英臺死后化蝶,從此自由自在地雙雙共舞于花草叢中,不像蜜蜂還有勞作之苦;讓牛郎織女升天為仙,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直至永遠,使人羨慕不已,才把這一天定為中國情人節,讓人間天上共享情愛。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他到鄉間別墅去編《文選》,文筆勞累之后喜歡到路邊一間茶棚喝茶,時間一長,和賣茶的姑娘混熟了,兩人互相愛慕,相約成婚。蕭統回宮前許諾百日之內來迎娶姑娘,姑娘送紅豆兩粒表達愛情。可是蕭統回宮后身不由己,要娶賣茶姑娘為妻的要求因門第懸殊,被父母阻攔。半年多后,蕭統借故出宮去找賣茶姑娘,才知道姑娘相思成疾,幾天前離開了人世,死前口中呼喚蕭郎連綿數日,直至咽氣。蕭統聽后如雷擊頂,跌跌撞撞到姑娘的新墳上哭祭一番,回去后一病不起,不吃不喝,只一個多月便閉了眼,死前反復囑咐家人,一定要葬在賣茶姑娘墳旁,生不得娶,死后為伴。又把姑娘送他的兩粒紅豆交給家人,要家人在兩座墓前各種一粒,切勿有失,否則做鬼也不得安寧。話既然說到這份上,家人擔心不測,當然不敢有誤,完全照辦了。誰都想不到,紅豆落土三天后,長出了小樹,又三天長成了大樹,又三天兩棵大樹枝干相交,連作了一體,開花結籽,粒粒飽滿紅潤。人們眾口相傳,轟動一時。少男少女們把兩棵大樹當做神的化身,頂禮膜拜,從地上撿幾粒紅豆,作定情信物互相交換。此風俗延續一千多年,傳到今天。
在元好問的詞作中,還記錄著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詞牌也是《摸魚兒》: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交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這闋《摸魚兒》又稱《雙蕖詞》,和篇首引的《雁丘詞》并稱姊妹篇。前者寫雁,這篇卻是寫人,前者以雁通人,這篇是以人通物。元好問在詞作前有一段序文交代這個事件,說的是某時某地,有一對民間兒女,兩情相悅但被橫加阻攔,無奈之下雙雙赴水自盡。家人以失蹤報官,官家盡力搜求不得蹤跡。幾個月后,踏藕者在水中碰到兩具尸體,樣子已經模糊,但從衣著仍可辨別是失蹤者無疑,事情才真相大白。第二年,這一片荷塘長得特別好,荷花爭相開放而且都是兩朵并蒂,讓人驚嘆不已,觀者無不以為是這對殉情男女之化身。于是爭相傳誦,以為通神。元好問這闋《雙蕖詞》就是詠嘆這件事。
詞的大概意思是:敢問蓮藕,你到底有多少絲絲相連,你蓮子中的蓮心為什么那么苦?你開出的千萬朵并蒂雙蓮脈脈含情,嬌羞相向,是那對殉情兒女的化身嗎?老天爺都已經被感動了,讓他們的在天之靈魂附粉荷,可是狠心的人間俗世為什么容不下他們,不能讓他們鴛鴦相配,白頭偕老?這一問,問得白云搖頭,夕陽無語。這對愛侶的情思和凄苦可以和古時候著名的湘妃投水相提并論,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是令人斷腸的地方。這對戀人的愛情,像唐代文人韓偓《香奩集》中描寫的有神靈附著的靈芝、瑞露一般圣潔。其實人間也沒有多少稀罕可留戀的,眼見的一切俯仰之間就化為烏有,即便變成兩棵相思樹,根部相連,主干相擁,枝葉相交,那又怎樣,寒風照樣使它凋零,歲月照樣使它蒼老枯萎,倒是留下一段情緣黃土不埋,海枯石爛不化,可以流傳下去。唉!賞花的蘭舟不必匆匆離去,讓詩人多看幾眼,多陪伴它們一會兒,我擔心過了今天,即便載酒重來,這凄美嬌弱的荷花就已被風雨摧殘,只能見到紅衣半落、狼藉橫臥的慘狀。人真是不幸,活著被人欺負,死后上蒼照顧變成花,也難逃風雨噩運。
元好問是浪漫詩人,是大師級的文人,為殉情的大雁,為不幸的癡男怨女,為風雨凋零的荷花悲傷落淚,情之所至,成千古絕唱!
人們常說,古詩詞中往往采用托物詠志、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這一點不假,因此在元好問這兩闋姊妹篇中,除了贊嘆、感傷所詠之物,贊美至真至純的愛情之外,按他所處的金元、宋元朝代更迭過渡時期的特點,是否暗寓著對仁人志士殉國壯舉的謳歌,因為這一內容在國家政治前景還不明朗時,一些人是不便明說的。
不過更應該看到,人和世間萬物同處一個生態體系,換言之,人和世間萬物都是這套生態體系的產物,因此人和世間萬物就有許多共性。在這些共性上,人和萬物相通,只是物種相隔,難以彼此溝通,只有產生特殊現象時,才會引起人的特別關注。因此,我們更愿意把這類作品理解為人在生理上、情理上與自然萬物相通的一些嘗試,理解為人對自身之外生命的關注和體驗。在博愛之光的指引下,讓更多的人知道物存我存、物亡我亡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去泛愛萬物。
上一篇:難得一讀黃山詞——讀汪莘詞
下一篇:風骨獨立徐青藤——讀徐渭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