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hui),帶月荷(hè)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1.晨興:早起。2.理:治理。3.荒穢:雜草叢生。4.帶月:頂著月亮。5.荷鋤:扛著鋤頭。6.道狹:道窄。7.沾:沾濕。8.但使:只要讓。9.愿無違:不違反自己的意愿。
【串譯】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上衣。衣服濕了沒有什么可惜的,只求這田園生活不違背自己的心愿。
【賞讀提示】此詩是描寫陶淵明勞動生活的代表作。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雖寫勞動,其主旨卻并非寫勞作之艱辛,而是表現一種審美情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作者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可以看做是全篇的眼線,是透露作者心緒之所在。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誦讀此詩要體會創造一種歸隱后心情放釋的愉悅及勞作的快樂。要扎扎實實地敘述,扎扎實實地描寫,無浪漫之語態,也無矯情之神韻,用聲質樸自然,用情深摯執著,無需炫飾即得狀態。
上一篇:《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飲酒》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