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氏隱居①
【題解】
此題其實是兩種體裁的組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當時杜甫游歷于齊趙之地。第一首七律約作于初識張氏時,第二首五律約作于與張氏熟識后。
此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寫出青山綠水的優美靜謐,不愧為隱居的絕佳境地;三、四句切言隱居之處,道出路之僻遠;五六句贊美張氏之廉靜,不染俗氣;末二句說得賓主兩忘,情與境俱化。詩人在詩中用了反襯手法表現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靜,從而達到妙不可言的藝術境界,令人贊嘆不已。
【原文】
春山②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③山更幽。
澗道馀寒歷冰雪④,石門斜日到林丘⑤。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⑥。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注釋】
①張氏隱居:指張氏隱居之處。張氏:可能指張玠,張玠是兗州(今屬山東)人。
②春山:指春日山中。
③伐木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發出的聲音。
④澗道:山澗通道。余寒:殘余的寒氣。
⑤林丘:指隱居的地方。
⑥遠害:遠避禍害。麋(mí)鹿游:比喻繁華之地變為荒涼之所。
【譯文】
春日的山中獨處無伴,于是我決定去您隱居的地方拜訪您,山谷中不時傳來“丁丁”的伐木聲,仿佛樂聲悠揚,使這里顯的更加清幽。
山澗通道中冰雪還未消融,殘余的凌厲寒氣也未消散,歷經曲折盤旋的石門古道,到達您住處時已是傍晚。
您一生從不貪戀錢財,夜間也不去觀看天山上的金銀之氣以求財神護佑,只愿遠避災禍以求安康,每天迎著朝陽欣賞曠野之中的麋鹿閑游。
這里美景就像桃花源一樣迷人,也被您的處世情懷所感染,我乘興而來,回去時竟然差點迷路,面對您的飄逸與達觀,仿佛是在仙境瀚海上輕泛小舟,閑逸漂游。
上一篇:杜甫《題張氏隱居》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十六夜玩月》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