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孩子平等對話的語境
在教育子女方面,父母們?nèi)菀紫萑胍恍┱`區(qū),不管孩子在想什么,不管孩子的意愿,而一味對孩子進行批評式或輸灌式教育。父母永遠站在權威、強勢的位置上,就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為了孩子好”,總是命令、強壓、威脅、以暴制暴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發(fā)激烈的反抗。
事實上,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要給孩子和父母平等對話的語境,做孩子的好朋友,好伙伴,才能使家中的溝通氛圍更和諧溫馨。
女兒總是抱怨:“從小到大,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就好像一句咒語,父母總是打著愛的旗號,限制著我的自由和獨立。”
只要女兒一不聽話,媽媽就開始訓斥:“我辛辛苦苦賺錢,做那么多辛苦的事情,還不都是為了你好?你怎么就這么不聽話?媽媽一心為你好,可你呢?還反過來讓媽媽生氣,真是太讓我傷心了。”當女兒做錯事情,媽媽又開始訓斥:“你以為我愿意罵你、懲罰你嗎?還不都是為了你好。罵你、懲罰你是為了讓你知道你做的事情都是錯的,讓你知道悔改,讓你知道以后該怎么做。”
女兒被逼急了,就會大叫:“我不要你為了我好,我最討厭這句話!”
父母總是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實際上是沉重的,它帶給孩子的,更多的是壓力和負擔。這句話如此斬釘截鐵,不容辯駁,孩子一點小小的反抗都被視為大逆不道,讓孩子只能因為內(nèi)疚感去順從。父母對孩子的任何批評的話語再加上這一句“都是為了你好之后”就變得理所當然。許多孩子的天性就會因此被扼殺,最終按照父母被認為該有的路線去規(guī)劃、去發(fā)展,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
小貼士
1.征詢孩子的意見
當父母制訂關于孩子的某項計劃或規(guī)則的時候,最好聽聽他的意見。無論是“每天晚上只許玩半個小時的游戲,九點以前睡覺”還是“暑假去參加某某興趣班或夏令營”事先都最好征求孩子的意見,對于參與制訂的計劃,孩子更有執(zhí)行的興趣、信心和耐心。父母不要擅自安排孩子的一切,要問他“這周末想要怎樣安排?”如果孩子太小,不妨給出選擇,如“是去游樂園還是去爺爺奶奶家?”
2.傾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與孩子所處的地位不同,與孩子所關心的內(nèi)容不同,想法往往也不一樣,父母認為好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父母認為正確的,不一定是孩子認可的,聽聽孩子的想法與觀點,對于孩子合理的想法和意愿,應放手讓孩子去獨立完成,或者設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對于孩子不合理的想法,要先用心聆聽,然后給出合理的建議,再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哪怕他在嘗試中會摔跤。多問問孩子“你是怎樣想的?”“說說你的主意?”“你覺得這樣解決怎么樣?”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開放性思維,提高孩子分析問題、開創(chuàng)性想法的能力。
3.與孩子多互動
在大多數(sh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永遠處于主導地位,孩子永遠處于被動地位,只能被迫接受父母的命令和斥責,不管這些多么沒有道理。事實上,父母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應該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人的思想和意志,讓家庭溝通變成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父母可以影響孩子,孩子也可以影響父母。父母應多做出自我批評和自省,用語言和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少說些“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按照我說的去做”這樣的話,多告訴孩子“媽媽也有錯”“我們也有責任,忽視了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想法,說出來看看”。這樣會讓孩子更重視、更尊重你。
4.允許孩子申辯
無論孩子做錯了什么,請允許他進行申辯,并不要把這些申辯看成是狡辯,強詞奪理,當然如果孩子任性,不講道理,應必須堅持讓孩子道歉。申辯也是一種權利,不能要求孩子俯首帖耳,這樣的孩子沒有前途。發(fā)現(xiàn)孩子不合你意,或者做錯了事,應該首先思考到底誰出了問題,聽聽孩子的理由,而不能只是簡單地訓斥和責罵。不允許孩子申辯,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還會使他滋長一種抵觸情緒,為說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孩子申辯本身是一次有條理地使用語言的過程,也是交流的過程,聽聽他的理由,也許你會覺得孩子這樣做并沒有什么錯。當然申辯不等于強辯,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推脫責任、強辯的傾向,應該堅持讓他認識自己到的錯誤。
總之,父母只有學會平等地和孩子交流,不權威俯視,也不強勢壓迫和命令,傾聽,然后尊重,進而實現(xiàn)平等,才能讓孩子更服氣,家庭氛圍也能更融洽。
上一篇:站姿暗含的內(nèi)在情緒
下一篇:自信是一種動力,催促你跨越人生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