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小星是一位電腦愛好者,平時一有時間,他就開始“鉆研”電腦,但他的父母則明文規定,不許玩電腦,放學后必須做作業和練習,這讓小星很不高興,于是,放學后,他就盡量不回家,或去同學家或去網吧。不過說也奇怪,小星在這方面確實很有天賦,在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小星居然獲獎了,這讓他的父母吃了一驚,并重新認識了孩子“玩電腦”這一情況。但小星卻不領情了,他用自己的獎金買了電腦,從此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有時候,父親為了“討好”他,主動向他請教電腦方面的知識,他也不理睬。
有一次,父親聽老師說小星自己建了一個網站,便想看看兒子的成果,這天,他看見自兒子的房門沒關,電腦也開著,就打開看看,結果他卻聽到兒子在身后吼了一聲:“誰讓你動我的東西?”因為自己理虧,父親也沒說什么,不過,從那以后,小星的房門上就多了一把鎖。
心理導讀
小星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個人愛好與努力成果呢?很簡單,因為父母曾經否定過自己的愛好。很明顯,面對孩子喜歡玩電腦,小星父母的處理方式不恰當,孩子對現代科技的愛好和探索,家長應予以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不能以一成不變、簡單粗暴干涉的方式來約束他,應該突破傳統教育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
可能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只要聽話、省心就好,然而,可是,這樣的孩子只能生活在父母的臂彎里,因為沒有主見,更不能自立,這樣的孩子是無法真正立足于社會中的,也很容易迷失自己。
專家建議
我們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主品質,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做到:
建議1 尊重孩子的愛好,鼓勵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孩子一會兒喜歡做做這個,一會兒試試那個,家長便會擔心孩子無心學習,或者染上什么不良的習慣、會接觸社會上那些壞孩子等問題。有時候,我們越是干預,越是阻止,孩子越要去做。其實,我們應該做的首先就是相信他,你要告訴他,無論你選擇什么,爸爸或者媽媽都相信你,但是你也要做出讓爸爸媽媽相信你的事情,在保證學習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爸爸媽媽允許你做自己喜歡的事。
建議2 給孩子表達意愿的機會
相當一部分家長害怕孩子走了錯路,習慣于事事為孩子做出決定,而少有征求孩子的意見;一旦孩子不遵從,就大加責備。其實,家長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給他表達自主思想的機會。
孩子是喜歡探索的,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引導他們,而不是一味地壓制和制定規則,如果你總是告訴不許這個,不許那個,那么,孩子很有可能變成什么都不敢嘗試的懦夫。
建議3 不要總是命令孩子
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做事時,往往喜歡使用命令句式,因為他們以為,孩子天生是聽話的,應該由別人來決定他的一切,如“就這樣做吧”“你該去干……了”。而這種語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話是說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強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興。
家長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啟發式語氣,如“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你是否該去干……了”,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引發孩子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
建議4 讓孩子隨時隨地自主選擇
家長對孩子自主選擇的尊重,可以隨時隨地體現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
(1)吃得自主
當孩子能力所及時,在不影響他飲食均衡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么。例如在吃飯后水果時,家長不必強迫兒子今天吃蘋果,明天吃香蕉,而讓孩子自己挑選。
(2)穿得自主
孩子也喜歡好看的衣服,家長帶孩子外出玩耍時,在保證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讓他自己決定穿什么衣服,切忌隨自己喜好而不顧他的感受。
(3)玩得自主
不少孩子在玩游戲時,并不想讓成人教給他們游戲規則,更愿意自己決定游戲的方式,并體驗其中的樂趣。家長可讓自己選擇玩具和玩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極大滿足他的自主意識,幫助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當然,我們家長不給孩子制訂太多的規則,不代表沒有規則。具體事情要具體對待,可根據他出現的問題臨時性給他制訂規則,但一定要征求他的意見,請他參與到規則制訂中來。
上一篇:計劃周詳,將風險降到最低
下一篇:超越自卑,做自信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