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標準往往是自己定的
有人說:“追求幸福的人分兩種:一種是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一種是追求屬于別人的幸福。”前者懂得定義屬于自己的幸福,而后者只是追逐他人定義的幸福。在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
有時候,我們生活得并不如意,若是問為什么,我們的回答卻是:“我沒有達到某種生活的標準。”我們總是聽別人說,有了房子才有安全感,于是就為了別人所定義的“安全感”背上了幾十年的債務,節衣縮食,心不甘、情不愿地當起了房奴;我們總是聽別人說,在高級餐廳里約會才是最浪漫的,于是我們就將這當成一種美好生活的向往,寧愿吃方便面也要勒緊褲帶去瀟灑一次;我們總是聽別人說,沒去過健身房就不夠時尚前衛,于是我們就趕緊去健身房報名,學那些自己并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是為了達到別人所定義的“幸福生活”。
但那些生活真的屬于自己嗎?為什么即便我們達到了這樣的生活標準還是不快樂呢?究其原因,在于我們與自己較真,總是一味地追求那些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就好像我們穿著不合尺寸的衣服,不是嫌太大,就是嫌太難看。
我們的生活是自己過,而不是給人看,別人生活的標準并不可能就真的適合自己。因為生活的幸福和快樂是屬于自己內心的一種感覺,如果只是迎合別人的取向,這樣難免會苦了自己。
那些苦苦追求不屬于自己生活的人,他們與自己的心靈對峙著,換而言之,他們總是與自己較真,越是不屬于自己的,越是需要去嘗試,在羨慕嫉妒的過程中,他們渾然忘記了自己原本美好的生活,而是將別人的生活當成是自己生活的標準。
卞之琳說:“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其深層含義在于,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把別人當作風景,其實,在別人眼中,自己何嘗不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呢?所以,不要跟自己較真,而是學會對自己的生活釋懷,因為屬于自己的生活才是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伊索寓言》里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只來自城里的老鼠和一只來自鄉下的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鄉下老鼠寫信給城里的老鼠說:“希望您能在豐收的季節到我的家里做客。”城里的老鼠接到信之后,高興極了,便在約定的日子動身前往鄉下。到了那里之后,鄉下老鼠很熱情,拿出了很多大麥和小麥,請城里的好朋友享用。看到這些平常的東西,城里的老鼠不以為然:“你這樣的生活太乏味了!還是到我家里去玩吧,我會拿很多美味佳肴好好招待你的。”聽到這樣的邀請,鄉下老鼠動心了,就跟著城里老鼠進城去了。
到了城里,鄉下老鼠大開了眼界,城里有好多豪華整潔、冬暖夏涼的房子,看到這樣的生活,它非常羨慕,想到自己在鄉下從早到晚,都在農田上奔跑,看到的除了泥土還是泥土,冬天還要在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糧食,夏天更是熱得難受,這樣的生活跟城里老鼠比起來,自己真是太不幸了。
可是,到了家里,它們就爬到餐桌上享用各種美味可口的食物。突然,咣的一聲,門開了。兩只老鼠嚇了一跳,飛也似的躲進墻角的洞里,連大氣也不敢出。鄉下老鼠看到這樣的勢頭,想了一會兒,對城里老鼠說:“老兄,你每天活得這樣辛苦簡直太可憐了,我想還是鄉下平靜的生活比較好。”說罷,鄉下老鼠就離開城市回鄉下去了。
顯而易見,這個故事的寓意在于: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適合別人,同樣,適合別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適合自己。因此,如果自己當下生活得還不錯,那就過好屬于自己的生活,而沒有必要去追求別人定義的生活,我們應該明白,別人的快樂和幸福并不適用于自己。
我們總是向往著這樣的生活:條件優秀的另一半、可愛的孩子、寬敞的房子、豪華的轎車、穩定的工作。在我們看來,似乎這樣的生活才是最幸福快樂的,但這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嗎?較真,有時候就是自己的外在與內心互相對峙,明明這是心里不喜歡的,但卻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而刻意將自己的生活變得亂七八糟。所以,放下對別人生命羨慕嫉妒的眼光,放下內心的固執與較真,學會享受自己生活所帶來的快樂與寧靜。
稚拙的文字仔細品味卻是大道理,生活也是因人而異的,我的生活在你眼里并不一定是好的,你的生活我也不一定認同。很多時候我們并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總是與自己較真,沒有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而是在不經意間迎合別人的要求,刻意改變自己的生活,違背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我們才會變得不快樂。所以,放下那些所謂的“標準意義的生活”,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去追求生活,我們應該記住,真正讓自己快樂的是自己的內心而非別人的眼光。
上一篇:生活本是一張白紙,需要你自己拿著筆畫
下一篇:競爭不可怕,提升自己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