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的第一次初潮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月經初潮這樣的生理變化,于是,那位被稱為“大姨媽”的每個月都會光顧她們,而肚子痛則是月經引起的痛經,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月經,又稱作月經周期,是生理上的循環周期。育齡婦女和靈長類雌性動物,每隔一個月左右,子宮內膜發生一次自主增厚,血管增生、腺體生長分泌以及子宮內膜崩潰脫落并伴隨出血,這種周期性陰道排血或子宮出血現象,稱為月經。
現代女性月經初潮平均在12.5歲。絕經年齡通常在45~55歲。女性達到青春期后,在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下,垂體前葉分泌刺激素和少量黃體生成素促使卵巢內卵泡發育成熟,并開始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性變化。卵泡漸趨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漸增加,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又通過對下丘腦垂體的正反饋作用,促進垂體前葉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黃體生成素分泌更為明顯,形成黃體生成素釋放高峰,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
今天上午我因為昨晚夜班正在家休息,突然被一陣門鈴聲驚醒了。開門后,看見孩子被一個女同學攙扶著送回家來了。只見孩子緊皺眉頭,還小聲地呻吟著,腰都直不起來。聽女同學講原來是孩子來月經肚子疼得厲害,所以老師讓她把孩子送回家來,看得出孩子很痛苦,我也很心疼,請問我該怎樣幫助孩子度過月經期的煩惱呢?
由于黃體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中這兩種激素濃度增加,通過負反饋作用抑制下丘腦和垂體,使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和黃體生成素減少,黃體隨之萎縮因而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減少,子宮內膜驟然失去這兩種性激素的支持,便崩潰出血,內膜脫落而月經來潮。
月經又稱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見紅等,因多數人是每月出現一次而稱為月經,它是指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出血。另外,還有一些對月經的俗稱,如壞事兒了、大姨媽、姑媽、好事、倒霉了等。
曾經有個孩子在上體育課時褲子滲出了血跡,由于大家對這方面的知識實在很少,班里的孩子幾乎沒有過這種經驗,可憐那女孩就這樣被大伙圍著,連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還以為自己受了傷,最后急得哭了起來,后來還是老師幫忙解圍。但是后來那位孩子變得很自卑,因為早熟,她在同學的眼里好像成了異類,每次來月經時總是偷偷摸摸像做賊一般。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孩子的初潮是很重要的時刻,作為父母,尤其是作為孩子知心朋友的母親應該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關鍵時刻。
小貼士
1.讓孩子多休息
假如孩子有痛經的癥狀,母親應趕快讓孩子睡到床上,給她灌一個熱水袋放在腹部,必要的時候可以取止痛藥讓孩子吃下去。同時母親再用手揉孩子的下腹部,這樣通常可以緩解孩子的痛經。
2.讓孩子正確應對月經
許多孩子都明白,月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是病態。不過,卻很少有女孩用愉快的心情迎接它。孩子通常會抱怨“倒霉了!煩死啦!”母親應引導孩子把月經看作值得高興的事情,月經周期規律正常,是一個女孩的福音,是她健康和成長的標識。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將慢慢變成大人,擔負起社會責任,不僅可以照顧到自己,還應照顧和體貼他人。讓孩子懂得體諒母親的辛苦操勞,想到為母親或朋友分憂解難,以這種責任感的成熟心理面對每月的“好朋友”,會讓孩子變得自豪而愉快,而且還可以減輕“經期緊張綜合征”。
3.引導孩子了解經期生理、心理衛生知識
有的女孩在經期會出現規律性的癥狀,心煩意亂,容易生氣或比平時更愛哭,孤僻多疑,喜歡生氣,這與經期人體植物神經紊亂,造成雌激素的代謝及鹽、水代謝紊亂有關。對于這些知識,母親應該幫助孩子去了解,讓孩子明白自己這種周期性的情緒波動屬正常現象,有了心理準備,就會在克制和預防上取得滿意的效果,就不會太過于煩惱。
4.教孩子懂得加強自我保護,注意經期衛生
告訴孩子經期不食生冷食物,注意保暖,特別是秋冬季節的腳部保暖。避免過度勞累,不下水游泳,上體育課必要時請“例假”,適當休息。假如出現腹部腰部絞痛,洗個熱水澡或做一些溫和運動,必要時去醫院診治。
5.引導孩子正確使用衛生巾
母親要告訴孩子不購買菌群超標的低劣衛生巾,使用時應將底部的膠質貼緊在內褲上,防止身體活動時移位。若經血量多時可再套一條內褲,防止弄臟外褲的尷尬。經期需要經常更換衛生巾,避免細菌對外陰部的感染,用過的衛生巾不要隨意亂拋,應用衛生紙包好再扔進垃圾桶。
上一篇:女孩子喜歡照顧寶寶
下一篇:女孩應該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