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第二
坤下坤上
坤代表地,意指以順德應承“天道”運行,以厚德居下負載萬物。單卦的坤由三個陰爻組成,而由陰氣凝結而成的形體,莫大于地。重卦的坤由兩個單卦的坤上下相疊而成。
從卦象來說,兩地相重,象征地勢北高而南低,大地綿延伸展,無邊無際。從卦德來說,坤卦象征柔順。從物象來說,坤卦又可解釋做母親或臣下。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牝馬”指母馬。依照《說卦傳》第五章,陰卦居西、南兩方:兌居西,坤居西南,離居南,巽居東南;陽卦居東、北兩方:震居東,艮居東北,坎居北,乾居西北。“西南”比喻行坤陰柔順之道,“東北”比喻行乾陽剛健之道。“朋”指朋友、朋類,在此陰以陽為其朋類。
坤卦與乾卦相對。坤卦純粹由陰爻組成,是純陰卦,坤之德性至為柔順,含藏元亨大通的道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動物比龍更善于在天上游走,比馬更善于在地上奔馳。卦辭之所以用“牝馬”比喻坤道,乃是“牝”象征柔順,“馬”象征健行。柔順是坤道的“元”,健行是坤道的“亨”;柔順而能健行則是坤道的“貞”。一般而言,柔順之物多半不能在無邊的大地上持久行進,唯有牝馬柔順而能健行,可以承擔千里遠行的重任,所以說“君子有攸往”。
由于坤卦是純陰卦,其德至為柔順,意為自己條件所限,不能提出正確的倡議,就要靜待他人的倡議,追隨應和。如果硬要出風頭,則將失去依從的對象而迷失方向;唯有守柔居后,才能獲得乾陽之主的指引而有所依從,所以卦辭說“先迷后得主”。身為人臣應嚴守坤陰柔順之道,才能得到朋友同事的幫助;相反地,身為人臣卻行乾陽剛健之道,反客為主,與乾陽為敵,而失去朋友同事的幫助,這就是“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總之,柔順而能健行,居后而能用柔,是坤道的正理。為人如果能固守此一原則,必能得吉。
例解 以登山為例。非有強健的體力與堅忍的意志,不足以行險徑,登巨峰。然而,倘若自認經驗老到,不愿結伴同行而只身前往,或不愿依循前人開辟的路而盲目亂走,往往會如卦辭所說“先迷”,在深山中迷失方向,甚或求救無門。其實,攀登高山,最忌諱自以為是、單打獨斗,誠所謂“東北喪朋”。若能遵守團隊紀律,服從領隊與向導的指示,盡管個人經驗較為不足,也能居“后得主”,獲得同伴幫助,登上峰頂,此即“利西南得朋”。由此可見,只有柔順而又能健行,才是登山成功之道。換言之,堅持“牝馬之貞”,才能“君子有攸往”。
初六 履霜。堅冰至。
六,指柔爻。初六以柔爻居陽位,處于初位,象征陰氣初起而微小,凝結成霜;此時腳踩微霜,則知道陰氣將逐漸壯大而結成更堅厚的冰層。
例解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的興起,必有征兆可尋;正如看到螞蟻“搬家”的突然變多就知道快要下雨,動物忽然不安可能是地震的前兆一樣,都是“履霜,堅冰至”的道理。
六二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二以柔爻居陰位,處下卦中位,當位得中,是坤卦的主爻。至于坤卦其他五爻,初六陰氣初起,尚嫌微弱;上六則陰氣過盛,以致敵陽;六三以柔爻居陽位,失中不正;六四處上卦下方,雖正不中;六五以柔爻居陽位,雖中不正。唯獨六二以柔爻居陰位,柔順而中正,故于六二爻統言坤道。
古人認為天體為圓,運動不息;地體為方,靜止不動。乾卦卦德為“大”,為“直”,因此《易傳》贊乾道:“大哉乾元”,“其動也直”。坤卦卦德為“方”,因此《易傳》贊坤道:“至靜而德方”,意謂至為安靜而德行方正。六二獨得坤道的精義,而爻辭則將“直”、“方”、“大”并舉。這是因為“方”以“直”為基礎,而以“大”為終極;正如方正的行為必須奠基于正直的心靈,而以成就宏大的道德與事功為終極目標。坤卦唯有以乾卦之德為其德。坤性柔順,乾陽“其動也直”,而坤陰應和之,所以為“直”。乾天覆蓋萬物于其下,坤地則承載萬物于其上,坤地因此可以順承乾天,所以為“大”。由此可見,因“直”才成就坤道之“方”,因“方”才成就坤道之“大”。正如只有耿直的精神才能端正自己的行為,進而塑造美好宏大的德性。順天理之自然,以陰承陽,則能很順利地獲得成功。
例解 西漢初年,曹參(?—前190)繼蕭何為丞相,全依蕭何所定法規行事,一切無所變更,史稱“蕭規曹隨”。曹參能行坤道之“直”,即完全謹守蕭何的規范而毫無偏離,才能顯示其“方”。即如坤地之清靜無為,以厚德寬待百姓,進而成就其“大”:社會得以富庶,國力得以充實。曹參的這種“無為而治”所以能受到后人的贊許,是因為蕭何定的法規正確,因此才有好的結果。
六三 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無成”指不居功,即不敢以成就事功自居。六三位于下卦的上方,是得位的人臣。六三既然身為君王的臣屬,理當含藏美好的章采,靜待君王下令后,才依命而行,循法而進。能貞固信守這樣的原則,必能避免招來不幸而無所悔恨。六三不搶先做事,不帶頭行動,所行所為,唯王命是從。等到事情成功之后,也將功勞歸于君上,不敢居功,只將之視為自己職分所在而已,一切事功不過是依循王命而盡自己的力量去做罷了。
例解 唐代名將郭子儀(697—781)既平定安史之亂,又退回紇,擊吐蕃,一生為保全大唐國祚奮斗不已。他手握數十萬精兵,卻從不恃功而驕。皇帝解除他的兵權,他毫無怨言;調個閑差事給他,也欣然赴任;兵亂再起,召他領軍上陣,仍一如往常,盡心盡力。死后,德宗褒揚他:“功至大而不伐,身處高而更安。”郭子儀一生戎馬倥傯,手握兵符半世紀,身系國祚安危,卻始終“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平凡中的偉大令人敬佩不已。
六四 括囊。無咎。無譽。
“括”是扎束起的意思。“囊”指用來裝東西的大袋子。“括囊”指將袋子口綁束起來,比喻行為謹慎細密。一卦六位中,第四位緊鄰第五位的君位,本來就是危險疑懼之地。六四以柔爻居陰位,象征大臣謹守臣道,晦藏明德,不顯露自己的才智,就像用繩子把袋子口綁束起來一樣,以免除別人的猜忌和懷疑。如此,雖然得不到美好的名聲,但也不會引來災禍。
例解 秦王嬴政時的相國呂不韋(前292—前235),依仗對嬴政父子的大恩,又掌握朝中大權,專斷獨行,有失為人臣之禮。由于未能“括囊”,終于招來嬴政的忌恨,被發配流放,最后自殺而死。
六五 黃裳。元吉。
“黃”是中色。古人以五行配五色,居不同方位,其中土配黃色,方位居中,所以黃為中色。古人稱穿在上身的服飾為“衣”,穿在下身的為“裳”,此處“裳”引申為謙卑居下的意思。“元”是既大且善。六五以柔爻居尊位,處上卦中位,具中順之德。坤為臣道,所以坤卦的第五爻仍然論述臣道。雖然身為地位崇高的大臣,仍要持守中道,謙卑居下,善用柔順,則善而大吉。
例解 東晉初年的宰相王導(276—339),既是晉室偏安江南的重要功臣,又是世家望族,名聲權位顯赫一時。然而,他為人謙遜,盡忠王室,所以當他的堂兄王敦叛變時,雖然曾受牽連,但終復見用,治國長才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
上六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乾卦六爻以“龍”為象。“龍戰”指坤陰發展到上六爻過于亢盛,以致招來乾陽的討伐。古代城外稱“郊”,離郊更遠的地方稱“野”,所以用“野”象征一卦極上之地,也就是上爻。“玄”指黑色。上六位于坤卦的終極,表示陰氣達到極盛,有力量與陽氣相抗衡。然而,坤陰本來應該順從乾陽,現在反而與乾陽為敵,于是招來乾陽的討伐,這就是“龍戰于野”。陰陽交戰,而天玄地黃,因此以“其血玄黃”譬喻乾陽討伐坤陰,兩敗俱傷。坤道是臣道,當固守柔順之道,以追隨乾陽為要,切忌氣勢過于亢盛而與陽為敵。
例解 東漢皇帝多年幼即位,母后臨朝,于是外戚得以把持朝政。皇帝長大后,不甘外戚專權跋扈,于是借助宦官誅殺外戚。東漢外戚不知謹守臣道,固守坤陰柔順之理,以致“龍戰于野,其血玄黃”,東漢的命運就斷送在外戚與宦官的傾軋之中。
用六 利永貞。
用六的道理,在利于永久持守正固。“六”的大用在于可轉化為“九”。“六”為太陰,“八”為少陰;“六”可變而“八”不可變。占筮的時候,如果陰爻皆為“六”而非“八”,則陰變為陽,坤變為乾。坤卦陰爻皆柔順有馀,如果能濟之以陽剛,改變其過于陰柔的性質則為有利。這是因為過于陰柔無法持久正固,唯有變為陽剛,才能永遠持守正固。
例解 如同一個人動過大手術之后,身體仍十分虛弱,但也不能成天躺在床上,而應有計劃地適度運動,鍛煉身體,這樣才能改善體質。也唯有改善體質,才有可能使病體早日康復。
上一篇:白話《易經·坤下坎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坤下巽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