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高人越謙和
南先生說:“道在平常日用間。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絕對是平常的,最高明的東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這樣,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極點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說過:‘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極點時是非常平實的。”
越是高人,越謙虛。越是超越了平凡的人,越覺得自己平凡。所以,南先生又說:“真是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常平實,什么都沒有。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認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jīng)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孔子做過魯國的司寇(司法部長),后來周游列國,雖很辛苦,但打交道的都是國君一流人物。后來專門教書,有學生三千,七十二賢人,雖然寂寞清苦,但在當時已經(jīng)算是很有影響的人物,所以他極受尊重,尤其是他的學生們,把他比作日月來崇拜。
但孔子自己,并不自以為了不得,他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鎮(zhèn),就有像我孔丘這樣的人,只是他們不像我這樣好學罷了?!庇终f:“有人說我是圣人和仁者,孔丘豈敢當,我不過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書匠。”
孔子自己謙虛,也教導學生謙虛謹慎。學生中,子路性格直率,過于魯莽,很多時候也表現(xiàn)得不夠謙虛。對此,孔子常常批評或教訓他。
有一次,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閑坐,孔子說:“你們平時總是說:‘沒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們,你們打算怎么辦呢?”
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甚至還趕上荒年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只需用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p>
孔子聽了,不以為然地微笑了一下,然后正色道:“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子路說話卻一點不謙讓,怎么能治理好國家呢?”
還有一次,孔子帶著幾個學生到廟里去祭祀,剛進廟門,就看見座位上放著一個引人注目的盛酒的祭器。學生們看了覺得新奇,紛紛提出疑問??鬃記]有回答,卻問寺廟里的人:“請問您,這是什么器具???”
守廟的人一見這人謙虛有禮,也恭敬地說:“夫子,這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呀!”
孔子仔細端詳著祭器,然后對學生們說:“你們看,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當它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當它裝一半水時,就變正了,而裝滿水呢?它就會傾覆?!?/p>
學生們聽了,都睜大眼睛,覺得不可思議似的。孔子問大家:“你們有點不相信嗎?咱們放些水進去試試吧!”
果然,當往器里倒了一半水時,那器具果然就正了??鬃恿⒖虒λ麄冋f:“看見了吧,這不是正了嗎?”
大家點點頭。他又讓學生繼續(xù)倒水,裝滿。結(jié)果,水滿,器就傾倒了。
孔子趕忙告訴他們:“傾倒是因為水滿所致??!”
可是,直率的子路發(fā)問:“難道沒法子讓它不傾倒嗎?”
孔子語重心長地說:“世上最聰明的人,就應持重而謹慎,以保持自己的聰明;功譽天下的人,應當用謙虛保持他的功勞;勇敢無雙的人,應當用謹慎保持他的本領(lǐng)……這就是說要用謙退的辦法來減少自滿?!?/p>
學生們聽了,頻頻點頭,深以為然。這就是孔子教育學生驕傲自滿,水滿則溢的道理。
佛的偉大,也在于他極謙虛而平凡。南先生一次在說佛法時,說:“佛的境界謙退到極點,他要度盡了一切的眾生,而心胸中沒有絲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他宗教解釋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沒有權(quán)威性,非常平凡,很平實,只說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p>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為什么那么重視謙虛?就是因為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成長進步。這也是中國人的涵養(yǎng),與外國文化是大異其趣的。這種涵養(yǎng)說明了我們的修養(yǎng),是明白了天地宇宙大道和人情世故后深刻的認識,絕非西方那種直接的文化所能比的。但是,曾幾何時,國人離謙虛越來越遠,甚至不懂得謙虛。所以,我們看到,社會上宣傳和炒作之風盛行,對商品宣傳,把自我也當成商品宣傳,往往有言過其實,夸大其詞之嫌,真是貽笑大方。其實,你如果真有本事,不必那么著急費勁地宣傳,不必擔心沒人了解你,不必擔心沒有出頭之日。那種過分的宣傳,反而適得其反,讓人生嫌厭和拒絕心理。是聰明人不為的??v使是毛遂自薦,也當講究方法和智慧,有充分把握時,才能有此當仁不讓的積極爭取,否則,越爭取越得不到,越不爭反而越能得到機會。這是中國人的哲學和智慧。直到如今,中國的文化和人情世故都是如此,所以,盲目學西方那套東西,來夸大宣傳自己,是不明智的行為。
從另一方面,中國人正是以其濃厚的文化和涵養(yǎng)才引起世人關(guān)注和尊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以其修養(yǎng)和智慧征服了外國人。
一次,倫敦舉行中國名畫展。組委會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監(jiān)督選取博物院的名畫,蔡先生與林語堂都參與其事。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自認是中國通,在巡行觀覽時口若懸河,滔滔不已。為了向人表示自己的內(nèi)行,他向蔡先生說:“這張宋畫,絹色不錯”,“那張徽宗鵝,無疑是真品”,然后,又說到墨色、印章,等等,似乎他真是一個中國通,對中國繪畫和文化有濃厚的了解。
而蔡先生呢,他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只是客氣地低聲說:“是的,是的。”一臉平淡冷靜的樣子。
就這樣,過了一會兒,伯希和似乎若有所悟,突然閉口不言了,而且臉上表情十分不自然,面有懼色。大概他從蔡元培的表情和舉止上,感覺到自己的賣弄是多么幼稚和可笑吧,而且看蔡等人的樣子,更是胸有成竹,他不免擔心自己的話,恐怕已經(jīng)說錯了什么吧,說不定出了丑還不知道呢!所以,他很快不說話了。
這就是蔡元培先生君子之風的謙謙修養(yǎng),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涵養(yǎng)和人格魅力。后來,語堂先生在回憶時感嘆地說:“這是中國人的涵養(yǎng),反映外國人賣弄的一幅絕妙圖畫?!庇纱丝梢姡袊幕鄬τ谖鞣轿幕詈?。
上一篇:南懷瑾《知終終之》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學習要講究方法》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