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南懷瑾先生說:順其自然活著最好。金剛經沒有一句談到空,他只拿虛空來做比方,大家認為金剛經講空法是一個錯誤。金剛經只告訴你無所住!無所住并不是空啊!無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個流水在流,永遠不停留的過去了,但是又有來的,而一切是無所住,并沒有叫你空啊!
道家主張“自然無為”,儒家主張“存天理,減人欲”,要安分守己,佛家主張成事“隨緣”而不強求,說法不同但思想歸一,都是一種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思考如何安頓自己這顆心,如何減少人生的苦痛,活出輕松和快樂。
畢竟,人活著要有追求,要做些事情,因此,不可能擺脫人與事的羈絆,做到完全的自然無為,斷絕欲望,不做主動,任由自然。但所有這些理念,無論是佛是道,他們也都是人創造的;無論在家離俗,都要做人做事,活出人生,所以,佛道之法,對于常人來說,當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做不到完全,那些出家的專事修持的人,也難有做到完全的,所以,在家離家一個樣兒,都需要修心養性,并無本質的區別。修養,是一個人必需的功課,否則,人身處競爭紛擾的社會,就會人為物役,容易迷失自己,成功與快樂都將變得格外困難。
我們要有追求,要做一些事情,而且想做出個樣子來,給自己看,也給更多人看;為了實現自己,也為了造福更多的人。人生本來就應當這樣,尊重天性,不壓抑自我追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自己想要做的人。積極進取,力爭上游,生命雖限,但精神可長存,所以追求生命的超越時空和現實的不朽意義,為此認真做人做事,盡心竭力而為,以做到釋放自己,也能光照別人,完成此生的自付使命,這樣,才算不枉此生,盡量做到人生少悔憾。每一個不想茍且而活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由于有這個追求,就有此動力,如果有堅信,那么就自然會堅持不懈,百折不撓,也只有這樣,才可能成功。然而,就像事物都有正反面一樣,任何好事,也會有負面。這樣奮力拼搏的結果,能達到成功當然是最好不過,問題是,很多人也這樣努力了,奮斗了,但結果并沒如愿達到成功,歷盡滄桑,為了心中一個久已存在的夢想,但最終卻沒能實現愿望。此時不能不悲從中起。然而,這就是人生,成功的、幸運的總是少數。這就是告訴你:有時努力也不能成功,成事在天。人很渺小,生命有限,能力有局限,僥幸不得,運氣不常,而往往是失敗多,成功少。對此必須正視。學會努力積極,但不強求,盡心力足矣,以追求的過程為樂,學會享受過程,不存過高期望,學會順其自然,萬事隨緣,學會放下與舍得,放下不必要的執著,讓生命在積極而達觀的自然狀態下前行,追求過程中的品質和格調,讓心保持一份物外的超脫,這樣就自然少些痛苦,多些快樂。
所以,對于降臨到生命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坦然接受,把它作為生命中躲不過的一個必然考驗,樂觀而勇敢地接受,積極應對,盡力而為,能成則成,不成就放下。所謂“拿得起,放得下”,就是要有這樣的膽魄和氣量。
人生的結果,其實不必多問,結果都一樣。應當認真的是這個過程,所以,對于成功也不必太認真,生命享受的正是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努力完成了自己,盡量活出自己認定的意義,感覺到了有所得,有快樂,那么,你就完成了此生的使命,雖不能名留青史,但同樣超越了自己的物質生命,同樣會因了你的盡心盡力,給你影響范圍之內的人和環境留下不滅的記憶。那么,你的人生就沒有遺憾,就是足以讓人寬慰的人生意義了。
所以,活在當下,珍惜眼前,感恩地生活,活出當下生活的品質來,比什么都重要。的確,過去不可追,未來不可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別人不能依靠,也不能改變,能夠把握的唯有自己,所以,讓生命活在今天,讓生命由自己主宰,不斷提高完善修養自己,這樣,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為了讓今天走得更好,最好放下昨天留下來的不必要的沒意義的包袱,過去的已然過去,所以不必加快,也不必寫日記,浪費精力和時間,更會徒增煩惱,何必呢?如果說為了在加快和思考中反省自己,激勵今天,那其實也沒多大必要。因為如果是真痛苦,或是真快樂,自然會留在心間,它對自己的或好或壞的影響在當時就已經產生,已經沉淀到自己的內心了,根本不必刻意回憶,所以不如放下,過去的已然過去,何必留戀?何必自傷?不如關注當下,腳踏實地,努力活好今天,這才最現實。而且讓生命在自然而然中積極地前行,會更加輕松快樂,走得更好。所以南先生說:“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是說學會達觀處理,學會順其自然,安分守己,樂天知命,以保無憂。這不是消極,而是對人生深刻認識后的智慧處理態度。
放下,不是要你不長腦子,不去思考,只去貿然行動,也不是要你把萬事都歸為空,放下一切,虛空前行,而只是告訴你學會智慧地生活。
《莊子·則陽》中說:冉相氏體察了道的精髓,因而能聽任外物自然發展,天天隨外物而變化。而其凝寂虛空的心境卻一點也不會改變,何嘗舍棄過大道的精髓!
圣人心目中從不曾有過天,從不曾有過人,從不曾有過開始,從不曾有過外物,跟隨世道一塊兒發展變化而變化,與外物的契合融洽。商湯啟用尹恒做他的師傅,但他從師從不拘泥于所學,能夠隨順而成,為此而察其名跡;對待這樣的名跡又無心尋其常法,因而君臣、師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棄絕了謀慮,因此對自然才有所輔助。所以,容成氏說:“摒除了日,就不會累積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圍的事物。”這就是智慧高超的自然之道,難道不能給庸碌中的我們一些啟示嗎?
上一篇:南懷瑾《執著必然苦》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