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精神不可丟
南懷瑾先生說:談到過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這三道:一個是“君道”,講究如何領導,如何當家長,如何當國家的領袖,乃至如何當一個班長,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就是說我們怎樣做一個忠實的部下,怎樣幫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師道”。中國過去的文化中,這三道是合一的,所謂作之君、作之弟、作之師。換句話說,那時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集于一身。那么師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國人尊師重道的觀念,所以老師稱學生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學生稱弟子,再傳承門下,這個觀念和習慣是這樣來的。
古代的君臣、父子、師徒等關系,有一套嚴格的制度規范,也是封建倫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該說,還有一個“師師”,每個人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好自己,這樣整個社會的禮制才會有條不紊,秩序不亂。無論對于個人,還是整個社會,這是十分有意義的。不僅有道德上的約束,更有外化于形式上的禮儀規范,使人們有章可持。
君主禮賢下士,仁政為上;臣子忠君如孝親,盡忠效力。而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呢?又像父子,又像兄弟,所謂亦師亦友的理想關系。像父子,說明師道的尊嚴,老師必須有布道者的威嚴;像兄弟友人,是說師生在學問上是平等的,互相切磋技藝,教學相長,互相砥礪。
在傳統社會,師道尊嚴很是受尊重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從蒙學開始,到長大后的求學,老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也是一生的。為了激勵學生向上,老師不光是循循善誘,而是軟硬兼施的,不只是因材施教的鼓勵,也有學生不自學時的體罰,比如,用戒尺打學生的手掌心,甚至用鞭子抽一下學生的屁股,這種事是常有的。
畢竟,一個人的成長是曲折的,在幼年時期的學習,往往是不自覺的,需要有老師的引導和監督。人不是生而知之的,往往需要后天的學而知之。玉不雕,不成器。所謂“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人性并非天生良善,欲望也需要有所規范和節制,所以,要想真正走向正道,并且有所成,人要走的路很曲折艱難。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規范,有所不為,有所戒除,怎么可能成器呢?所以,傳統社會中,老師用“戒尺”對學生進行善意的體罰,是有必要的。傳統社會教育的嚴與寬,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現代社會,由于西方文化的影響,所謂的個性和自由抬頭,以為傳統社會的一些必要的小體罰是對人性的不尊重,對個性的傷害,對自由的無視。這實在是沒有道理的一種片面誤解。傳統社會中,那些功成名就的杰出人士,也并沒因小時候受過某老師的體罰而記恨終生的,相反,沒有不對自己的老師心懷感激的。而今天的學生,稍微受到老師一句指責,就可能訴之為人性的惡毒傷害,更不要說動學生一根指頭了。時下的人們,很少有人會對哪個老師終身感謝的,時下的老師,也很少有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更不要說影響學生的一生了。時下的人們,對老師的尊重,也很難說是真正的尊重,多是為了學到所謂的知識,考試能通過,或者得個好分數。從幼兒園,到大學,對老師的送禮成風,老師們也似乎受之理所應當。有幾個老師,是真正以布道者自居,以教學生做人為上的?有些恐怕連他自己做人還沒做好,又怎么能教好學生呢?有些學生不把老師放在眼里,對老師表示真誠尊重不夠?即使是老師越來越受到重視,待遇如同公務員的今天,社會上的尊師重道之風還是多流于形式而已。
大教育家孔子已經算是圣賢了吧,他對學生嚴寬結合,因材施教,學生對他崇敬,與他是亦師亦友的關系。而孔子本人,敏而好古,對幾歲的兒童也可以做到不恥下問,對年長于自己的資格老者更是畢恭畢敬的。
對于當時的大學問家老子,孔子是久已仰慕的。只苦于沒有當面聆聽受教的機會。公元前521年的春天,孔子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的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孔子認為這是一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在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他與宮敬叔同行了。
到達洛陽的次日,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當時,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當手下人通報說孔子來拜見了,老子也不敢怠慢。畢竟教育家孔子也是名聞天下了。老子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剛一進大門,就看見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從室內走出來。他心想:這一定是我要拜見的老子了。也趕忙快步走到老子的跟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一個莊嚴的弟子禮。
然后,孔子跟在老子后面,一前一后步入大廳。進屋后,孔子再拜,然后才落座。
老子問:“孔丘此來,所為何事啊?”
孔子離座站起來,恭敬而真誠地回答:“學生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今天是特地來向老師請教的。”
看到見孔子如此好學,態度誠懇,老子也當仁不讓,侃侃而談,講了自己對于“禮制”的獨到見解。孔子在一旁專心聆聽,頻頻點頭,表示出贊同和敬佩之情。老子也似乎得到了知音一般,越說越有興致,兩人相談甚歡。此行讓孔子受益匪淺,老子對孔子的影響也從此開始了。
回到魯國后,學生們也十分踴躍,想聽聽老師孔子從老子那里學到了什么知識。一個個爭先恐后地向老師發問,請老師傳授學識。
孔子一開口就忍不住贊嘆說:“老子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學識淵博,通曉古今,深解禮制,通曉禮樂之源泉,明白道德之始終。他果然是名不虛傳,確實是我的老師啊!”
對于老師的崇拜之情,溢于孔子言表。他還打比方贊揚老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翔;魚,我知道它能游動;地上的野獸,我知道它們能夠跑。對于那些善于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對于水中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對于空中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但對于龍,我卻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的。老子,其猶龍邪!”仍忍不住浩嘆不已……
孔子拜見老子的故事,不僅說明了老子確實有其高明的智慧,更說明了大教育家孔子尊師重道,謙虛求學,不恥下問的精神。
古代的儒生們,對于修身求學,是十分虔誠的。而那些在學術上有非凡成就的儒生們,就更是一生秉承尊師重道的求學精神,為此歷盡艱辛,上下求索,不辭辛苦,以求道為人生的最大旨趣。“程門立雪”的故事,就能說明古代儒生們的虛心求學,尊師重道精神。
宋代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在當時就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了。當時有個進士叫楊時,他一心向學,有志于學問之道。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他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獨自一人跑到河南的潁昌,去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程顥見他如此心誠,很樂意地收他為徒,他學習也十分刻苦,日日在老師門下聆聽受教,精進不已。
程顥死后,楊時還不滿于自己的學問,他要繼續求學。于是,他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一天,他和一個志同道合,同樣想求學的朋友在一起,到程家去拜見程頤,希望能拜在門下為徒。不巧,程老先生正閉目養神,當然不方便打擾。
此時,外面開始下起雪來。但楊時和他的朋友,并沒因此離開。因為他們求師心切,但又不能打擾老師,于是,兩人便恭恭敬敬地侍立一旁,等待老師。
等程頤睜開眼睛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有一尺多厚了!老先生定睛一看:有兩個大雪人,恭恭敬敬地站立在那里,一動不動呢!這是誰呢?問及下人,才得知是兩個慕名求學的人。無比感動,當下收下兩人為徒弟。
這就是“程門立雪”的故事,這個故事在當時就已經是口口相傳,流傳很廣了,可見當時學風之盛。這個故事代代相傳,成為人們對尊師重道,虛心求學經常引用的典故。
近代偉人周恩來,對自己的老師也是十分敬重。即使貴為共和國的總理,他在老師那里,也總是以學生自居,從不擺架子。
1952年2月,周恩來的母校——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突然患腦血栓逝世了。周恩來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
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他推開其他事務,專門抽出時間,來參加老師的喪禮。并送上自己敬獻的花圈。周總理在花圈的白色緞帶上寫著:“伯苓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挽。”
張伯苓逝世后,周恩來在百忙中,也并沒有忘記老師的家人。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周恩來專門給張伯苓的夫人送去了500元人民幣,并囑咐相關部門,要加倍關照張夫人及其子女。
在國家困難時期,我們這位共和國的總理,有多少事情要處理啊,但他從來不會因為國家大事,而忘了一家之小事。通過這件小事,可見周總理對自己老師的尊敬,猶如尊長孝親,令人感動。事情雖小,但小事見出大風范。偉人做小事,更見其高尚之道德。
上一篇:南懷瑾《巧言令色鮮者仁》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平常心即是道》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