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謀惑敵·示敵以假·文德保國,詐降詐敗
隋末兵部尚書段文振曾說過,夷狄陰險,詭計多端,不可輕信。或許是出于華夏人的盲目自尊,很多人大約在默認這一觀點的同時,又會打心眼里瞧不起夷狄們的智慧,堅信夷狄若與華夏相比,兇險可能有余,論到斗智那就遠非敵手。這種心理的危害在一般情況下可能還不太明顯,但若帶到戰場上去,那就注定非吃虧不可。宇文述、王仲文之流,在隋朝可算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也同樣在這個問題上栽了個大大的跟頭。那一年他們受命出征高麗(今朝鮮),首先打了幾次勝仗,一到鴨綠江畔,情況就開始不妙了,因為他們的糧食已經用光。是班師還是繼續推進呢?聚眾商議也暫時沒有結果,作為九軍主將的宇文述很苦惱。而高麗人這時正在旁邊觀察隋軍的動靜,他們發現了對方的彷徨狀態,急于想知道個中原因。帶著這一目的,高麗名將乙支文德親自出馬,主動上門投降。宇文述與于仲文早先已得到過隋煬帝的秘密指令,如果碰到高元(高麗國王)和乙支文德,一律要捉拿歸案。現在乙支文德用詐降方式主動送上門來,當然是求之不得,仲文遂決定先將乙支文德抓起來再說,可惜慰撫使劉士龍過于堅持所謂慰撫的原則,拒不同意于仲文這一做法,致使乙支文德又從容離去。于仲文馬上后悔起來,派人去騙乙支文德說:“還有事情與將軍商量,請再來一趟。”乙支文德不干,他知道這是仲文所玩的誘捉詭計,他怎會上當?再說隋軍的虛實他也已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心里有了底,對這支天朝大軍的畏懼已開始淡漠,即使不能主動發起進攻,在防御方面他相信高麗國還是有足夠的把握略占上風。于仲文從使者口里得知乙支文德已到了鴨綠江對岸,立即派人渡水追擊,而乙支文德則且戰且走,越走越遠。于是隋軍內部出現了尖銳對立的意見,以宇文述為首的一派認為糧食已盡,宜速速班師;以于仲文為主的一派仍堅持選派精銳追擊乙支文德,不達目的絕不罷休。最后仲文因擁有對諸軍的特別節度權而否決了另一派的意見,宇文述迫不得已率諸將繼續追擊。乙支文德確信宇文述軍中乏糧,決定以拖延戰術拖垮對手,所以每次一接戰就向后敗退,跑一陣又回頭再打一仗,就如玩小孩子的戰爭游戲一樣。宇文述不知是計,反而在一天之中連勝七場以后產生了非常強烈的驕傲情緒,以為對方真的不堪一擊。為了進一步顯示戰勝者的威風,他將許多兵家大忌統統置之度外,率兵猛進,一口氣殺到距離平壤只有三十里的地方,這才安營扎寨。乙支文德一路牽著宇文述的鼻子到了自家地頭,心里可就再踏實不過了,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讓隋軍以最慘痛的失敗,作為輕視高麗國的代價。他思忖隋軍的一貫目的就是要征服高麗,而他們的糧食已經耗盡了,在這種情況下我要是表示愿意投降,他們肯定會因欣喜若狂而忽略我方的任何不利企圖。乙支文德心念激轉,很快就作出決定:再次向隋軍假意投降,并以通報高元現在何處為交換條件,要求宇文述撤軍,然后趁隋軍西渡薩水之時,集中兵力發動全面反攻。乙支文德的計劃如此周密,以至于結果比他預想的還好:宇文述果然答應了他的要求,立即拔營班師,而且在西渡薩水之時根本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于是他抓住宇文述前軍尚未上岸、后軍正等著登船這一最佳時機,揮兵猛攻其后軍,致使隋軍在一發不可收拾的混亂中徹底崩潰,死傷不可勝計。僅此一仗,宇文述的三十萬大軍就化為烏有,最終只剩下二千七百人逃回了遼東城。(《隋書·于仲文傳》、《隋書·宇文述傳》)
上一篇:后發制人·文公承諾退避三舍,城濮一戰晉國稱霸
下一篇:先發制人·智斬匈奴使,班超懾服鄯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