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大營(1860年~5月)
1860年(清咸豐十年)2至5月,太平軍運用“圍魏救趙”方略,再次擊破圍困天京(今江蘇南京)的清軍江南大營的機動攻堅作戰。
1858年初,清欽差大臣和春再設江南大營于天京城東。至1860年初,圍困天京,猶如鐵桶。危急關頭,太平軍忠王李秀成與總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商定采用“圍魏救趙”戰法,由李秀成攻敵所必救的杭州,俟江南大營分兵增援,即回師解救京圍;另由英王陳玉成在皖北實施戰略徉動,掩護江南作戰,并伺機合攻江南大營。
方略既定,李秀成即于2月初抵安徽蕪湖,會集各路將領。10日率部抵南陵,而后繞過寧國府(今安徽宣城),經廣德疾入浙江。侍王李世賢在南陵分軍南下,占涇縣、旌德、太平(今安徽黃山市黃山區)等地,留下右軍主將劉官芳,自率軍東進,29日與李秀成部在浙江安吉會合。3月上旬,兩軍在長興泗安鎮、虹星橋連敗清軍。爾后,李世賢往攻湖州,牽制清軍;李秀成率精兵六七千人經武康日夜兼程南下,其前鋒千余人喬裝清軍,于3月11日直抵杭州武林門外,偷襲未成,轉而強攻,19日攻占杭州城(未破滿城)。
清朝廷見湖杭糧餉重地危急,即令和春救援。和春先后派總兵張玉良、提督鄭魁士等統帶1.3萬余人,分經蘇州和宜興兩路援浙。3月23日,張玉良部先頭部隊馳抵杭州城外。
李秀成見敵中計,遂于城頭遍插旗幟以為疑兵,24日夜率部悄然撤離,疾馳北返,經臨安、孝豐,4月4日抵廣德。8日在建平(今安徽郎溪)召集楊輔清(所部3月下旬由池州、青陽、涇縣至寧國洪林橋一帶)、李世賢、劉官芳等部回救天京。楊輔清、劉官芳等部旋由洪林橋出發,經江蘇東壩、高淳、溧水,23日占秣陵關,爾后分兵攻雨花臺、高橋門。李秀成、李世賢率部于14日至溧陽,再兵分兩支,李秀成直趨句容,李世賢攻宜興,迫常州,再經金壇于23日抵句容與李秀成會合。27日兩軍攻占淳化,然后往攻紫金山、燕子磯。
3月初,陳玉成自皖西經廬州(今安徽合肥)東返,4月下旬由西梁山渡江,經太平府(今安徽當涂)、江寧鎮抵板橋一帶。
4月底,10余萬太平軍完成了對江南大營的反包圍,而江南大營存兵不足4萬。5月2日,太平軍發動總攻,戰至6日晨,攻破大營本部,和春等率余部逃往鎮江,被困兩年多的天京之圍遂解。
此戰為太平軍謀定而后戰的著名戰例。
清代“威遠將軍炮”
清代弓囊
上一篇:《太平軍一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1856年~6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太平軍北伐(185年5月~1855年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