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形勝 一山二水
烏拉街的地理形制特征,正如《永吉縣志》所說:“山圍勝地,水繞名區;五城鎖鑰,三省通衢。”
山圍勝地:近東有太平山村的太平山,近東北有大口欽鎮的石人山和前團山,近南有金珠鄉的團山,近西北有漁樓村的南山。稍遠處,東有牛家村的石砬子山,南有吉林市龍潭區的龍潭山,東北有溪河鎮的鳳凰山,西北有兩家子鄉的雞冠山。
水繞名區:境南是滔滔北去的松花江主河道,境北也是松花江主河道,境西還是松花江主河道,境東是被誤稱為“張老河”的松花江支流。
五城鎖鑰:寧古塔城,位于烏拉街正東,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區,先為將軍城,后為副都統城;伯都納城,位于烏拉街西北,今吉林省松原市伯都鎮,遼為寧江州城,清為副都統城;吉林城,位于烏拉街正南,今吉林省吉林市區,清為將軍城,民國時期為吉林省省會;阿城,位于烏拉街正北,金為初都,后為上京會寧府城,清為副都統城。寧古塔、伯都納、吉林、阿城、烏拉五城之間,唯獨烏拉城居中。
三省通衢:一省,指的是民國時期的奉天省,省會在今遼寧省沈陽市;二省,指的是民國時期的吉林省,省會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三省,指的是民國時期的黑龍江省,省會在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通衢,一指吉(林)哈(爾濱)線鐵路,由烏拉街鎮東亞復、學古、張老、大鄭、阿拉底等五村經過;二指璦(琿)大(連)線公路,由烏拉街鎮東阿拉底、前阿拉、張老、學古、二道、亞復等六村經過。東山西水,涇渭分明。
今天的烏拉街與從前的打牲城在轄區概念上,不是一回事。確切地說,不是擴展了,而是萎縮了,足足丟了九臺其塔木、莽卡、胡家,舒蘭溪河、白旗、法特,昌邑兩家子、土城子、九站,龍潭大口欽、缸窯、楊木、金珠13個鄉鎮現實行政區的范圍。
今天的烏拉街滿族鎮,東西寬40華里,南北狹長50華里,幅員面積188平方公里。全鎮有28個街(村),總人口6萬余人(均系吉林市區戶籍),其中漢族人口占61%,滿族人口占3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0.7%。滿族人,均來自清代打牲八旗、協領八旗子弟的后裔。
以鐵路、公路為界,東部是半山區和山區,占總面積四分之一。西部是平原區,占總面積四分之三。因此,是個有山有水的地方。
鳥瞰烏拉街,呈兩個動物形狀,即東部山區地形地貌為“虎”,西部平原區地形地貌為“龜”。
東部半山區和山區,狀如其虎:首在牛家村張家屯,目在牛家村腰牛家溝屯,背在風口村五間房,尾在前阿拉村。目視正南方。
西部平原區,狀如其龜:首在三家子村后三家子屯,頸在汪屯、舊站兩村,背在北蘭、韓屯、舊街、弓通四村,腹在高屯、大鄭、張老、學古四村,尾在富爾村前富爾屯。昂首、張嘴、目視正北方。
無巧不成書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人工制作出來的方田化圖案,無意中成了龜背上的龜裂紋了!
東部半山區和山區,位于長白山主脈、小白山支脈、吉林哈達嶺以西的余脈上,占地47平方公里。東南有二山:一為海拔500米的石砬子山,二為海拔350米的筐頭嶺,余下則是此起彼伏的太平山。宇宙蒼穹,出自萬年之前地質海西造山運動的自然產物。東部山區,由南至北,分布著牛家、風口、太平山、前阿拉4個自然村落。
西部平原區,實際上是個水鄉之區,歷經人們拓墾之后,于是才形成了方洲。請看以下事實:
其一,由南(上)至北(下),在松花江主道的東岸上,依序分布著富爾、公拉瑪、弓通、官通、鎮區(街道)、舊街、韓屯、北蘭、舊站、查里、三家子11個自然村落。
其二,由南(上)至北(下),在松花江支流張老河兩岸上,依序分布著萬家、亞復、學古、張老、大鄭、阿拉底、大常、盧家、高屯、汪屯10個自然村落。
其三,在舊街村北,有俗稱的“小海猛”。楊屯村南,有俗稱的“大海猛”。盧家村南、東,又有“南大泡”和“東大泡”。汪屯村南、北,還有兩個“蓮花泡”。兩猛、四泡一線穿,是怎么一回事呢?經過1981年的考古發掘,認定是漢代時期的松花江一支流,因為舊街村后、江東岸的泥沙淤積,故而堵塞了。這便是旱時為泡、澇時為河的自然原因之所在。
全鎮四周屬于山水“兩不靠”的村落有二:一是緊依鎮東的漢族東窯村,二是緊依公路道東的朝鮮族二道村。
吉、黑兩省通常被說成“黑土地”。但是,區區小地的烏拉街卻分布著“五花土”。其中牛家、風口兩個村,坐落在紅色的棕色禁林土地之上;公拉瑪、弓通、官通3個村,坐落在灰色的灰質土地之上;楊屯、韓屯、北蘭、舊站、汪屯、盧家、大常、高屯、大鄭9個村,坐落在黑色的油沙沖積土地之上;阿拉底一個村,坐落在黑色的沖積土地之上;太平山、前阿拉兩個村,坐落在黃色的黃黏土和黃沙土地之上;富爾、舊街兩個村,坐落在黃色的黃沙沖積土地之上。
人是破壞大自然的罪魁禍首。區區小地的烏拉街,前天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生植物的天堂。其中野生動物有六類:禽、獸、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昆蟲及水族成員。野生植物有八類: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瓜果、菌、木屬、草屬、藥材和花卉。昨天因“闖關東”的緣故,導致野生資源幸存剩半了!今天更是所剩無幾了!
松花江是全國第六大水系,不知什么原因自吉林城順流而下后,至烏拉街南8華里時,突然間一東一西分流開來,由此形成了主流在西、支流在東。神奇的是,各自流程40華里許,又合而為一了!或許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之所在!
島,滿語為“通”。在鎮西、鎮北的松花江主河道上,由南至北、由西至東,分布著3個大島和11個小島,人稱“江中島”。
大島之一:今天的弓通村所在地。
大島之二:今天的官通村所在地。
大島之三:今天的曾通村所在地(后劃給土城子鄉所屬)。
小島之一:在今天的富爾村前富爾與后富爾兩屯之間的近西大江之中。
小島之二:在今天的弓通村村西南側的大江之中。
小島之三:在今天的官通村前屯近西側的大江之中。
小島之四:在今天的官通村前屯近西側的大江之中。
小島之五:在今天的官通村前屯近西側的大江之中。
小島之六:在今天的官通村狼通屯的屯西大江之中。
小島之七:在今天的舊街村近西側的大江之中。
小島之八:在今天的韓屯一社(原名叫“東窩棚屯”,今稱“霧凇島”)。
小島之九:在今天的查里村西側大江之中,已墾為耕地了。
小島之十:在今天的三家子村后三家子屯西側大江之中。
小島之十一:也在今天的三家子村后三家子屯屯西大江之中。
除上述以外,被人們誤稱為“張老河”的松花江支流河道中間,也有數十個大小不等的河灘。自從“文革”期間成立“永(吉)舒(蘭)榆(樹)灌區”之后,因提高水位和增加庫容量而導致大部分河灘時無時現,一條“清水綠帶”由此一去不復返了!
上一篇:土匪四打烏拉城 富戶南遷吉林城-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大常“錫蘭城” 金初軍事城-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