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界碑后西征 “將軍傅”因他別稱
穆克登(1664—1735),異書“穆克敦”,近祖是明輝發部女真人,姓富察氏,本人于清康熙三年(1664)生在今烏拉街滿族鎮官通村,隸屬于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佛滿洲鑲黃旗籍。
始遷祖(總第五世祖先),邁圖(首任總管),傳十子:長希特庫(二任總管),次滿達爾漢(三任總管),三烏連哈,四奇勒琿,五書達哈,六索琿,七松武圖,八伯代,九翁武圖(佐領兼員外郎),十倭恩(員外郎)。
六世一祖希特庫,傳八子:長滿來(二等侍衛),次大來(二等侍衛),三穆克登(四任總管),四扎富塔,五阿富塔(護軍校),六南泰(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四品翼領),七禪泰(前鋒),八鎖色。
七世三祖穆克登,傳三子:長穆朱祜(五任總管),次富金泰(三等侍衛),三富成。
八世一祖穆珠獲,傳七子:長福兆(藍翎侍衛),次九坡占(驍騎校),三薩色(驍騎校),四富中校,五富福(筆帖式),六奇達色(驍騎校),七巴達色(驍騎校);二祖富金泰,傳七子:長富來,富升阿,三富寧阿(委官),四富達恭,五富達海,六六丹,七富啟明;三祖富成(從省)。
邁圖的發跡,與清太宗皇太極有關。穆克登的發跡,與清圣祖康熙帝有關。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首巡打牲烏拉城時,穆克登時年十九歲,時任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驍騎校,被康熙帝一眼相中,決定重用他。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本人一表人才,精騎干練。二是親叔父滿達爾達時任總管,從中舉介。其中第一條是事情的關鍵之所在。
二十二年(1683),穆克登被召見赴京,充任了康熙身邊的侍衛,一連十五個春秋在康熙帝身邊當“警衛班”成員之一。
三十七年(1698),他年紀三十五年,因為滿達爾漢年邁休職,康熙帝調他回故里烏拉城,任世襲罔替制下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總管。在此之前,烏拉總管的品秩一直是四品,自從穆克登回來出任總管后,一改四品為三品,一直延續到清末未變。
正值他出任總管期間,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經時任吉林將軍孟俄洛(愛新覺羅氏,宗室人)、副都統巴爾達(佛滿洲整白旗人)二人的提儀下,康熙帝批準,三人代表清朝政府與朝鮮李朝政府的京官李義復等人,共赴長白山分水嶺處,堪定中朝兩國界邊。
當年的康熙帝諭旨是:“……鴨綠江之西北,系中國地方。江之東南,為朝鮮地方,以江(今圖們江)為界……但鴨綠、圖們二江之間地方,知之不明……詳加閱視,務將邊界查明來奏”。
根據康熙帝的指示,同年農歷五月十五,穆克登率領中國清朝政府勘測團隊,赴長白山山巔上的分水嶺處,立下了一個寫有“華夏金湯固,河山帶勵長“字樣的石碑一尊。與此同時,另在圖們、鴨綠二水發源處,立有“審視西為鴨綠(江),東為圖們(江)”字樣的石碑一尊。
同年農歷五月二十八,這一天,朝鮮李朝王國的官員,在沒有中國人在現場的情況下,擅自在圖們江北岸(對過是朝鮮茂山、惠山兩郡)上,私立了標記。標記分別,以石、土、樹柵為物證。因為此次定界,并沒有將中朝兩國的界邊(界山界水兩個方面)真正地明確下來,所以為后來留下了隱患。
時隔六十三年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農歷八月初一,這一天,清朝政府重新命大學士舒赫德(舒穆祿氏人)、尚書阿桂(章佳氏人,祖籍地朝鮮)、尚書英廉(?)三人督辦此事,用滿、漢兩種文字,繪制了一幅長白山《皇與全國》,以備皇上呈覽。當初由穆克登豎立的界碑,史稱“穆石碑”。
事后,又調他統領吉林、烏拉兩城的入旗官兵,集中于吉林城從事習練武功。對于打牲烏拉城而言,他只能遙控管理了。
康熙五十八年(1719)農歷正月間,他因功升授吉林副都統(第五任),正式與打牲烏拉城脫勾。五十九年(1720),奉旨率吉林、烏拉兩城官兵,遠征西陲,一次性擒敵三千六百余人。戰后,功授前鋒統領(正二品,武職)。
雍正三年(1725),功授駐防新疆阿爾泰地方的將軍(武職、從一品)。“傅將軍”一說,由此而來。在率兵外御期間,臨時將吉林協領張來赴打牲烏拉城代理烏拉總管事務。六年(1728),又將他調回打牲烏拉城任總管。十年(1732),再次命他率吉林、烏拉兩城官兵出師新疆,駐防巴里坤地方(今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縣城)。期間,升任內務府大臣(武職、從一品)。十三年(1735),十余年走馬西陲,勞累成疾,返鄉休息。時隔不久,暴病而逝,享年七十一歲。
穆克登逝后,雍正帝追封他為“一品光祿大夫”(殊譽榮稱),并賞賜一大批銀兩,指派內務府的禮部官員,赴烏拉城操辦葬禮。與此同時,還另外指派時任吉林將軍博弟(第十六任)、烏拉總管穆珠獲(穆克登長子)二人,請堪與術士擇吉地、吉日將遺骨入土為安。
穆克登的“將軍墳”地址,在舊街村原孤店子屯(1974年,在大搞方條田化時,夷為平地)。該墓地,位于盧家村至烏拉街鎮之間的老鄉道路西,四周有青磚矮圍墻,卷門,石人、石獸、石供桌和九眼透窿碑。此外,由族人自籌銀兩,在鎮內(今新十字街東北角)建一座“將軍祠”,內陳設穆克登造像,供族人按年節從事典祭活動。
當年由穆珠獲為生父穆克登敬立的《神道碑》碑文內容如下:
“將軍諱穆克敦,夫人關氏。公以弱冠,圣祖仁皇帝召為侍衛,出入省闕,十有余載。太翁歿,公襲總管。已亥(1719)歲,以副都統從事西陲。庚子(1720),進為前鋒統領,擒虜三千六百人。雍正乙已(1725),授為駐防阿爾泰等處地方將軍,欽賜衣帽、鞍馬、甲胄、帑金一萬六千。壬子(1732),又進爵為內大臣,駐防巴爾坤地方三載。
詎意逮三略之甫籌,傷一星之先墜。訃音馳奏,宸眷彌深,內府發金,禮員致祭。前職榮襲于冢子,茂勛顯著夫汗青。公生既盡癢于邊庭,歿復恩賜于丘壟。實國家之曠典,亦人臣之極榮。勒王尃珉以記勛,垂千古而不朽。
大清乾隆丙辰(1736)歲次五月甲寅吉日。總管打牲烏拉正三品加一級,男穆朱祜,敬立。”
清末民初被吉林人譽為“吉林三杰”之一的成多祿與宋星五合詩《將軍墳》一首。詩中寫道:
嗟爾將軍舊賜塋,當年八表瞻威棱。
松根矗起連錢馬,天際橫盤帶角鷹。
相傳,當年穆克登卒后,有童男童女相陪葬,還有一缸豆油,以備點“長明燈”用。此說荒唐不可信。可信的是,家中有仆人,帖身有傭人,出自民人“王”姓。因為“奴隨其主”的歷史原因,改“王”為“傅”,但終不得入《傅譜》。“奴才傅”一說,由此而來。
穆克登的最后官品位是:內大臣(從一品,文職)。
上一篇:父輩當歸無事事 子輩驍勇晉一職-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金戈鐵馬從征明 叔殞世職侄襲承-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