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犯罪被發(fā)落 六世賢孫入先哲
王魁福(1833—1910),字介臣,新漢軍鑲白旗人,出生于今吉林市龍?zhí)秴^(qū)金珠鄉(xiāng)安達木村,隸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捕魚“下五旗”之一。
據(jù)《永吉縣志》載:“魁福,字介臣,王佳氏,吉林烏拉鎮(zhèn)人。體干魁梧,幼有大志,目擊洪軍飚起,回捻縱橫,便毅然投袂赴難……”
“王佳氏”一說,有誤。清代的漢人,豈可稱作“王佳氏”呢?應為稱作“王氏”,否則與金女真人完顏氏后裔、分冠的“王、汪”二姓混為一談了。“吉林烏拉”一說,也有誤。原因是,清代吉林是吉林,烏拉是烏拉,既然隸屬于打牲烏拉衙門,就理當說成打牲衙門人,而不是吉林將軍衙門人。“便毅然投袂赴難”一說更有誤。道理是,披甲和出征不是他自己說了算,而是統(tǒng)治者說了算。
王魁福的家世春秋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遷祖王財,因罪經(jīng)刑部懼奏后,由京城發(fā)落到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轄區(qū)境內(nèi),卜居新屯(今九站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新村)。后來,過江東遷安達木(今金珠鄉(xiāng)安達木村)。新屯與安達木屯之間,隔著松花江相眺,是公元1612年冬,努爾哈赤滅烏拉部之前安營扎寨的地方。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六歲時,改牲丁為兵丁,由打牲總管衙門改編成烏拉協(xié)領衙門,從此走上了九死一生之路。
清咸豐八年(1858),隨吉林八旗兵出征麻城(今湖北省麻城縣縣城)、隨州城(今湖北省隨縣縣城)兩地,因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有功,升授驍騎校。事后,又隨軍轉戰(zhàn)于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地,從事鎮(zhèn)壓各類義舉之差。在披甲從戎的十二年間,一直陷入鎮(zhèn)剿追殺征途之中。
清同治九年(1870),接替前任富全,功授烏拉協(xié)領衙門之佐領。一干就是五年。在升任佐領期間,又因在進剿吉林省境內(nèi)的“胡匪”過程中,親手捉過一名匪首,又因功授增補烏拉協(xié)領衙門之協(xié)領。他的上一任協(xié)領是常福。在職一年多,又披甲遠征了!十一年(1872),奉命率烏拉協(xié)領衙門馬隊,西征甘肅,克肅州城(今甘肅省酒泉市市城)。戰(zhàn)后,賜號為“納恩登額巴圖魯”。
清光緒三年(1877),又率烏拉協(xié)領騎兵馬隊轉戰(zhàn)于新疆,克下了緝恒城(今新疆精河縣縣城),再收復了烏魯木齊城(今新疆烏魯木齊城)、昌吉城(今新疆昌吉縣縣城)、呼圖壁城(今新疆呼圖堡縣縣城)。戰(zhàn)后,晉頭等侍衛(wèi),為官京城。事后,又因參加了著名的新疆“瑪納斯之役”對俄戰(zhàn)爭,被榮獲了記名的副都統(tǒng)。
八年(1882),升授古城領隊大臣,兵屯新疆。
十年(1884),升授科布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科布多城)參贊大臣。十一年(1885),率烏拉協(xié)領衙門的騎兵馬隊,西南走新疆,抗擊沙俄入侵者。在著名的“伊犁之役”中,頸部負重傷,相差毫厘,險些掉了腦袋,丟了性命,但毅然重傷不下火線。二十四年(1898),因功因傷被召見入京,賞他白銀一千兩和衣錦一套,外加上御匾一方。事后,先改任查城大臣,后改任察哈爾(南至河北省宣化縣,北至蒙古人民共和國沙博爾臺沙漠地帶,今已分別劃歸中國河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副都統(tǒng)。三十一年(1905),年七十三歲時,又升調張家口(今河北省張家口市)都統(tǒng)(從一品)。在任職期間,志立于新政,創(chuàng)辦了地方武備學堂,派八旗子弟留學國外,深得民心。三十二年(1906),因年邁多病而辭退,在京度過晚年。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農(nóng)歷正月間,逝于京城,終年七十七歲。據(jù)史料記載,有千人參加了他的吊喪活動,十里長街,萬人揮淚送別。同年農(nóng)歷二月間,他的畫像懸入了“先哲祠”。
《魁福傳》為獨傳,“魁府”以他而命名。原因是,他是這座私人府邸的第一位主人。
上一篇:壯丁歸去變兵丁 兩遇恩詔有功名-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家父當歸贈一職 陣殞之后子襲承-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