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寬宏大度
歷史上雍容大度、寬以待人當首推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告發。
所以李淵滅隋后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后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大臣魏征出身低微,做過道士,早年參加過瓦崗軍,歸唐后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為太子謀事。
魏征見太宗與太子暗中傾軋,爭做帝位繼承人,他常勸太子早除秦王李世民,以便鏟除政敵,順利登上皇位,無疑是李世民不共戴天的仇敵。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把魏征召來責問他:“你為什么離間我們兄弟?”魏征從容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了我的話,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
人們都以為魏征如此固執,必死無疑。但太宗被魏征對李建成的忠誠所打動,贊賞魏征為人剛直,從魏征至死不悔的態度中,看到他的經國之才,并能忠誠奉國。
李世民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厚加禮遇,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后升官到秘書監,積極參與朝政。太宗也鼓勵他犯顏直諫,竭力輔助太宗成就了初唐鼎盛的“貞觀之治”。魏征也被太宗比做明得失的“人鏡”。“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在唐太宗的主要助手中,有相當大一批人原先都是他的敵人或政敵。用人之長,首先得容人之過,這便是太宗的不同凡響之處。
唐朝宰相陸贄,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
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陸兩人有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
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而且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計前嫌,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曾國藩也是一個雅量大度之人。新寧的劉長佑由于拔取貢生,要參加朝考。當時的曾國藩身份已很顯貴,有閱卷大臣的名望,欲索取劉的楷書,想事先認識他的字體,但劉堅持不給。
劉長佑做了直隸總督,當時捻軍的勢力正旺,曾國藩負責分擊,劉負責合圍,劉草寫的文稿將要呈上。有人說:“如果曾公不滿意,我們怎么辦?”
劉說:“只要考慮事情該怎么辦,他有什么可怕的呢!”
曾國藩看了這個文稿,覺得這樣是非常正確的。劉長佑知道后,對幕客說:“曾國藩對于這個事沒有一點兒芥蒂,由于他是個圣賢才能這么做的。”寬容大度之態,讓曾國藩博得了眾多的支持和鼎力相助,為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一篇:機遇是一艘船
下一篇:每天給自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