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稱帝,分庭抗禮》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春,公卿百官都勸孫權稱帝。四月,夏口、武昌都說黃龍、鳳凰出現了。丙申日,在城南郊外繼皇帝位,這天,全國大赦,改稱年號。尊封死去的父親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后,長兄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恒王。吳王太子孫登為皇太子。將軍官員都晉升爵位增加獎賞。當初,東漢獻帝興平年間(公元194~195年),吳郡有兒歌唱道:“黃金的車,五色的耳,大開昌門,出了天子。”五月,派校尉張剛、管篤前往遼東。六月,蜀國派遣衛尉陳震慶賀孫權即帝位。孫權與蜀國平分天下,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屬于吳國,兗州、冀州、并州、涼州屬于蜀國。司州則以函谷關為分界,制作盟書說道:
皇天降下災難,國家的綱常遭受破壞,亂臣乘機劫奪政權。從董卓開始,最后到曹操,他們窮兇極惡,為害天下。致使九州分裂,普天之下沒有統一。民神痛恨,無法使民眾安定。曹操的兒子曹丕,是兇殘逆賊的壞種,屢干壞事,竊取了帝位。曹叡這個小丑,踏著曹丕行兇的足跡,阻擋懲罰他的軍隊,竊據大片國土,還未伏法受誅。從前共工為害,高辛氏就對他動用武力,三苗破壞法度,虞舜便出兵對他進行討伐。今天要消滅曹叡,捉拿他的幫兇、同伙,不是漢、吳,又有誰能承擔這樣的重任?大凡討伐首惡,消滅暴徒,一定要聲討他們的罪行。還應該先分割,夸取他們竊據的土地,使廣大的士人、庶民,都能明確認識自己的歸向。因此《春秋》記載晉侯將要攻打衛國,首先便將衛國的田土分給宋國的民眾,我們正是遵從《春秋》所確定的原則。從古以來,開創大業,必定先結盟、宣誓,所以《周禮》有主管盟誓的官,《尚書》有告天盟誓的文書。漢、吳兩國,雖說相互的誠實、信任完全出自內心,然而我們分割魏地,還是應該訂立盟約。蜀國的諸葛丞相道德威望遠近聞名,輔佐擁戴幼主,領兵在外,誠信感動天地。我們重新恢復友好結盟,誠心立約宣誓,使東、西兩國人民全部知曉。所以建立祭壇,宰殺牲畜,明告天神,再歃血盟誓,訂立盟約,將副本交藏兩國天府。天神居高,知聞下情,神靈的威力,能夠福佑誠心的人。主管盟約的神,主管結盟禮儀的神,天上百神、受祭祀的眾神,全體光臨。從今日吳漢結盟以后,努力同心,一致進討魏賊。我們有扶危救難,分擔災禍,共慶勝利,好惡一致,永不離心。如果有誰危害漢,吳便攻打誰;如果有誰危害吳,漢就攻打誰。兩國各保自己的領土,不互相侵犯,傳于后代,始終如一。我們所訂的盟約,全部寫進了盟誓的文書。真誠的言語不加華麗的修飾,我們的真心是兩國的友好。如果有誰背盟,首先給對方制造了災禍、動亂,存有二心,不協同一致,怠慢天命; 天神上帝就討伐、督責他,山神、水神、百神就糾正,殺死他;使他的人眾消滅,國家敗亡。啊,大神,敬請明察!
九月,將吳國都城從武昌遷到建業,仍用原來的將軍府,不建新宮,詔命上大將陸遜輔佐太子孫登,主管武昌留守的職事。
上一篇:《洞察形勢,明于去就》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百折不撓,終不為下》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