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霧見日: 公孫淵殺吳使降魏》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公孫淵自知東吳相距遙遠難以依靠,于是斬張彌、許晏等人首級,送到京城,全部吞沒了東吳的士兵及帶來的金銀財寶。十二月,頒詔任命公孫淵為大司馬,封為樂浪公。
孫權聽到消息,勃然大怒說: “朕年已六十,人世間的艱難困苦,還有什么沒經歷過,近來卻被鼠輩所戲弄,令人氣涌如山。如不親手斬掉那鼠頭扔進大海,就再也無顏君臨萬國,即令為此亡國顛沛,也決不怨恨!”
陸遜上書說:“陛下以神明威武的資質,承受天命,開國立基,在烏林大破曹操,在西陵大敗劉備,在荊州生擒關羽,這三個敗虜都是當世英雄,卻被陛下摧折他們的鋒芒。圣明的教化安撫四方,風行萬里而小草為之傾倒,如今,正臨蕩平中原、統一天下之時,現在不能忍住小恨,而發出雷霆萬鈞般的怒火,是違背了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的古訓,輕視自己身為帝王的貴重身份,這是我感到困惑的。我聽說,行萬里路的人,不在中途止步,立志取得天下的人,不對小事耿耿于懷而危害大局。強大的敵人壓境,荒遠之地還沒有臣服,陛下乘船遠征,必然給敵人以可乘之機,事到臨頭才去憂慮,恐怕后悔就來不及了。如能使國家大事時時報捷,那么公孫淵不用征討自己就會歸順。而今陛下還戀惜遠在遼東的人口和馬匹,怎么單單想要舍棄江東萬安的根本基業而不珍惜呢?”
尚書仆射薛綜上書說:“從前漢元帝想要乘船,薛廣德請求自刎,以鮮血染車來阻止。為什么? 因為水火無情,至危至險,不是帝王所應親臨之地。今遼東蠻戎小國,沒有堅固的城堡,防御的戰術、兵器輕鈍,如犬、羊一般不懂治國,前去征伐必勝無疑,正如陛下詔書所言。然而其國土狹小,貧瘠嚴寒,莊稼不能生長,民眾熟悉騎馬,流動無常,忽聽大軍來到,自量抵抗不過,如鳥驚獸駭,四散遠逃,我們會連一人一馬都見不到,雖然得到了這塊空曠的地方,但守住它毫無益處,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一。加之大海無際,洪流深廣,已有成山之難,海上航行變化無常,大風大浪難以避免,轉眼之間,連人帶船全被吞沒,即使有堯舜的德行和智慧,也無法施展,有孟賁、夏育的勇敢和力量,也不能發揮,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二。還有,濃郁的云霧籠罩在天空,咸苦的海水蒸發在下面,極易使人生癰流膿、互相傳染,凡在海上航行的人,很少有人不生此病,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三。上天生出神明的圣人,應當運用時機削平動亂,使人民康盛,社會富足。而今敵逆就要滅除,海內將要平定,卻要違背既定的大政方略,自尋至危的困阻,忽視國家的安危,發泄一時的氣憤,既不是有利于國家的大計,又是開天辟地以來未曾有過的舉動,實在是群臣所以坐臥不安、吃飯不得其味、睡覺不得安席的原因。”
選曹尚書陸瑁上書說:“北方的魏國與我國土地相接,如果稍有空隙,就會乘機而入。我們所以要渡越大海、求購馬匹、違心奉承公孫淵的原因,是為解決眼前的馬荒之急,除掉魏這一心腹之患。現在反而要舍本求末、舍近求遠,因一時氣忿改變規劃,因一時激動興師動眾,這才是狡猾的魏愿意聽到的,而絕不是我大吳的最好計策。還有,兵家戰術,以役相疲,以逸待勞,得失之間,察覺與不察覺則大不相同,況且沓渚縣離公孫淵所在地路途還很遙遠,如大軍上岸,也要三分兵力,讓體格強壯的士兵向前進攻,稍差的應當守衛船艦,最差的負責運送糧食。大軍人數雖然很多,但難以全部用上。加之靠步行背糧,長途跋涉深入敵境,賊地多戰馬,能夠隨時截擊我們。如果公孫淵狡猾奸詐,與魏并未斷絕關系,我們大軍出動之日,他們就會如同唇齒,互相援助; 如果確實完全清楚公孫淵孤立無援,他害怕得遠逃,或許也難很快消滅,使上天對他的懲罰及于北方荒野,而國內的山越叛民乘機四起,這恐怕也不是保全萬安的長久之策。”孫權沒有同意。
陸瑁再次上書說:“戰爭,固然是古代用來誅殺暴亂、威鎮四方蠻夷的行動。然而戰事要在奸雄已經滅除,天下太平無事,在朝廷之上從從容容地充分討論之后才可進行。至于在中原戰亂不斷,九州之地各自盤踞相互為亂之時,大都須將本國的根本大業加深加固,愛護人才,珍惜財物,沒有偏在這時舍近治遠,使軍隊疲勞的。從前尉佗叛逆,僭號稱帝,當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富足,可是漢文帝仍然認為出兵遠征并不容易,只是告喻天下而已。而今首惡元兇還未消滅,邊境地區不斷報警,不宜先去討伐公孫淵。愿陛下抑制盛怒,任用計謀,暫息六軍,秘密策劃,以后再去圖取,則天下萬幸!”孫權這才罷休。
孫權多次派人慰問張昭,向他道歉,張昭始終不起床。孫權有次出宮,經過張昭家門呼喚他,張昭聲稱病重。孫權讓人火燒張昭家門,想要恐嚇張昭,張昭也不出來。孫權便讓人把火滅掉,在門口長時間等候,張昭幾個兒子一齊扶張昭起床,孫權用自己的車把他拉回宮,深切地責備自己,張昭不得已,然后參加朝會。
最初,張彌、許晏等到達遼東襄平,公孫淵打算殺掉他們,于是拆散他們的官兵,把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等及官兵六十人安置在玄菟。玄菟在遼東以北二百里,太守王贊管轄二百戶人家。秦旦等都居住在民家。由他們供給飲食,住了四十多天。秦旦與張群等商議說:“我們遠在異域,辜負了使命,被棄于此地,與死無異。現觀察此郡中,防守十分薄弱,如果我們一旦齊心,放火焚燒城郭,殺死他們的長吏,為國家報仇雪恥,然后一死,也足以了卻遺恨。有誰愿意茍且偷生、長久地作為囚犯活著!”張群等都贊成。于是暗中相互約定,當在八月十九日夜里起事,那天中午,被郡中人張松告密,王贊便集合起部眾,關閉城門,秦旦、張群、杜德、黃強全都爬過城墻逃出。當時張群膝蓋生瘡,跟不上別人,杜德常常攙扶照應他一起走,山路崎嶇不平,走出六七百里,傷勢更加嚴重,不能再向前走,躺在草叢中,互相依守著悲傷流淚。張群說:“我不幸傷得厲害,離死沒幾天了,你們幾位應該加緊向前趕路,指望有個去處,白白地守著我都會死在窮山惡谷之中,有什么益處!”杜德說: “萬里流離,生死與共,怎么能忍心拋棄你!”于是推出秦旦、黃強在前先行,杜德一人留守張群,采集野菜、山果給他吃。秦旦、黃強離開數日,到達高句麗國,隨機宣稱孫權給高句麗王位宮及其主簿頒下詔書,謊稱賞有賜品,都被遼東所劫掠。位宮等非常高興,隨即受詔,下令使人跟隨秦旦返回迎接張群,又派遣差役二十五人,護送秦旦等返回東吳,上表稱臣,進貢貂皮一千件,鹖雞皮十件。秦旦等見到孫權,悲喜交集,不能自制,孫權也被他們感動,都提升為校尉。
這一年,孫權出動大軍打算圍攻新城,但因遠離水域,停泊二十多天,不敢下船上岸。滿寵對將領們說:“孫權得知我們遷移城址,必定在他的部眾中說了狂妄自大的話,如今大舉出兵而來,是想邀一役之功,雖然不敢到城前攻擊,也必當上岸炫耀武力,顯示實力有余。”于是秘密派遣步、騎兵六千人,埋伏在肥水隱蔽的地方等待。孫權果然率軍上岸炫耀,滿寵伏兵突然起而襲擊,斬首吳兵數百,也有跳入水中淹死的。孫權又派全琮攻打六安,也沒能攻下。
孫權作為一個韜略家,晚年不能克制感情,剛愎自用、不聽張昭之諫,故有遼東之辱。不思往過,反而變本加厲,欲親自東征。
陸遜、薛綜、陸瑁等人權衡利弊,比較得失,理直氣壯,辭順情懇,一齊諫阻,終于奏效。其中擊中孫權要害,使其醒悟的關鍵,主要是議論中的縱橫比較、本末比較、得失比較、利弊比較、安危比較、勝敗比較,正是運用了反差極大的比較法,才最后制止了孫權的感情沖動。
滿寵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利用敵人弱點,設伏掩襲,取得成功。
上一篇:《撥云見日,撥亂反正》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持重待機》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