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根辮子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于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開始就讀于英國愛丁堡大學,后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獲甚巨;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
辜鴻銘生平喜歡痛罵西方人,反以此而見重于西方人,不為別的,就為他罵得鞭辟入里,并總能罵在要穴和命門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鴻銘的學問和智慧,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
外國人問他:“為什么中國人都留辮子?”他反唇相譏:“那為什么外國人留胡子呢?”
辜鴻銘知名度最高的世界級辯護,乃是為納妾制所作的。當時一位洋夫人問他為什么不能“一個妻子有多個丈夫呢”,他振振有詞地答:“夫人可曾見過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壺?”
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毛姆的朋友就給辜寫了一封信,請他來。可是等了好長時間也不見辜來。毛姆沒辦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進屋,辜就不客氣地說:“你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非來不可。”毛姆極為尷尬,不知所對。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我們為什么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
從一件事上可以看出辜鴻銘受外人鐘愛的程度。中國人講演從來沒有賣票的,可辜鴻銘在六國飯店用英文講演《中國人的精神》時,卻公開賣票。當時梅蘭芳的戲,最高票價不過一元二角,而辜鴻銘講演門票則售兩元。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辜鴻銘狂放的姿態,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強烈的自尊。由此,他不惜用偏執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民國建立后,他在北大講授英國文學,用偏激的行為方式,留辮子,、穿舊服,、為納妾和纏足進行頭頭是道的辯解,來對抗整個社會棄絕中華傳統的畸形走向。辜鴻銘腦后那根長長的辮子一直拖至1928年死的時候還留著,人稱清朝最后一根辮子。
上一篇:清朝后妃們的“工資”-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清朝末代帝師-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