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者之地寧古塔
關于寧古塔之名的由來,流傳著各種說法,《寧古塔記略》上是這樣記載的:相傳有六個兄弟,占據了這個地方,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所以叫就做“寧古塔”了。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時在此駐扎軍隊。寧古塔是清政府設在盛京(沈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的中心,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
“寧古塔”,這三個看上去平靜無害的字卻是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恐懼的符咒。當時清朝朝廷的在案以它作為句點,金鑾殿離這里很遠但又很近,或許你一覺睡醒,便會與這里產生終身性的聯結。到了寧古塔,什么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無底深淵,出來的可能性幾近于零。無可避免的,寧古塔這三個字便常常會悄悄地潛入許多人的惡夢里,嚇出一身的冷汗。
寧古塔是從順治帝時期開始接收清廷流放人員的,康熙年間,吳江學子吳兆騫曾因科場案流放寧古塔。其好友顧貞觀以《金縷曲》二首言于納蘭性德,通過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的父親),才結束了其長達二十三年的流放生涯,得以回到故園,最終于三年后病逝,有《秋笳集》傳世。
據《研堂見聞雜記》載,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但另一方面,流放者的到來,傳播了中原文化,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給他們種植稷、麥、粟、煙葉,采集人參和蜂蜜,使得當地的農業耕作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
上一篇:江南人的“于青菜”-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清代學術的開山之祖-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