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為什么要剃發留辮
清朝人為什么要剃發留辮子呢,這就要從他們的祖先說起了。滿族發源于我國東北地區長白山、黑龍江一代,以打獵捕魚為生。剃去前額和四周頭發,留存頭發編成辮子垂在腦袋后面,是為了行動更方便。這樣能夠避免穿山越嶺的時候枝藤刮發,以及射箭瞄準的時候眼前的亂發遮當視線。
滿族人信奉的是薩滿教,依照薩滿教的說法,頭發生長在頭的頂部,是人身體上最靠進天的部分,是靈魂棲息的地方,非常神圣。進關之后又受漢人孝悌觀念的影響,認為發膚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毀壞的。滿族戰士如果戰死沙場了,可以把尸骨埋在外地,但辮子是必須剪下來送回家系上姓名籍貫來招魂安葬的。
清朝人的辮子不是簡單的“留辮子”,而是剃掉一部分頭發,然后把剩下的編成辮子,這是東亞民族普遍的一種習俗,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大多都是會把前面的頭發剃掉的,這樣騎馬打獵方便,頭發不會擋到眼睛,阻力也小很多,當然了,也不用費時間去梳頭。蒙古族在成吉思汗那個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的,日本(和族)在明治維新以前,男子發型跟成吉思汗時期的發型相類似,從浮世繪上可以看到這種習俗可能與南洋群島鑿門齒的習俗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體某一部分殘缺的成人禮。清朝男人發型遵循的是滿人的習慣,表示各族人對入主中原的滿州人的臣服。
上一篇:清朝中央司法機關-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清朝什么人可以享用黃馬褂-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