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攝政時期,限制和削弱八旗諸王的權力,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多爾袞死后,順治親政,政治上保守的濟爾哈朗、鰲拜勢力抬頭,又一度恢復了諸王管理部務的舊制,對漢族知識分子控制加厲,對中央部院的漢官進行 “更定”、“甄別”,有的降級,有的勒令退休,有的革職為民,多爾袞曾重用的漢族官僚陳名夏、陳之遴、劉正宗被處死。濟爾哈朗要求順治皇帝恢復與諸王共政的祖制。
但是,年輕的順治皇帝雖然與多爾袞是政敵,在政策方向上卻一脈相承,他仍重用漢臣,提倡漢文化,對內政、司法、財政進行了改革,如替崇禎帝立碑,對漢族官員范文程、洪承疇、馮銓、金之俊、魏裔介重用,將內三院改為內閣,求遺書、修孔廟、御經筵,尊重儒家文化,各衙門的漢官也可掌印,改變鑄錢只用滿文而兼用漢文。這一切都反映了順治皇帝在與滿洲勛貴作斗爭。
順治十八年 (1661年) 二月,順治皇帝病逝,8歲的康熙皇帝即位,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4人輔政,保守勢力又抬頭,他們竄改遺詔,給順治皇帝栽上了14條罪狀,要求抵制 “漢俗”,保存滿洲舊制,要重用滿官,不要信用漢宮。
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勢,是一股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形勢。滿洲貴族要想在全中國進行統治,必須廢除入關前的舊制,吸收中原漢民族的先進文化。鰲拜等滿洲權臣的主張表面看似乎是為了滿洲貴族的利益,從長遠看并不利于滿洲貴族的統治。康熙皇帝成長之后,便立即與鰲拜等人的矛盾尖銳起來。
上一篇:《順治遷都》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頒行剃發令》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