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地區仍以畜牧為主,但農業也有了發展。康熙時,山東、山西、河北、陜西的漢族到蒙古地區開荒就有數十萬之多,有的變成蒙古王公佃戶。18世紀初,內蒙卓索圖地區已是麥苗盈野,當時口外出產的秫米、小米已經行銷北京。清政府在圖拉河、額爾渾河一帶大興屯墾,在雍正年間,3年時間糧食產量增加近3倍。歸化 (今呼和浩特) 附近的土默特二旗,牧場只占農耕的五分之一,小米價只是北京的四分之一。
隨著經濟發展,歸化、張家口、多倫諾爾等城市成為蒙、漢人民的貿易中心。到內蒙貿易的內地人有 “山西幫”、“北京幫”等。他們將內地的布匹、綢緞、磚茶、煙絲、紙張、瓷器、銅鐵器、面粉運往販賣,換回皮毛、牲畜、木材、鹽堿等。有的內地人還在蒙古地區經營手工業: 如釀酒、制革、制氈、制粉、榨油、鍛冶、制陶、竹木編織、醬醋、豆腐、首飾、成衣等。蒙古商人也到內地貿易,北京城里有專同蒙族商人交易的店鋪旅館。
蒙族人民學習漢語,《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 被譯成蒙文。用蒙古語還編了許多書籍,如 《語文精華》、《蒙文法程》。在史學方面出版了 《成吉思汗傳》、《蒙古世襲譜》 等。在數學研究方面,明安圖著有 《割元密率捷法》。蒙族的奶酪、乳餅、涮羊肉為漢族所喜愛,漢族還學習蒙古摔跤、騎術、射箭。蒙族也學習漢人建造房屋,和漢族通婚。為了適應蒙漢的經濟文化交流,乾隆時期還用漢、滿、蒙、藏、維五種文字編纂了 《五體清文鑒》 等工具書。
上一篇:《考據學家戴震》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蕃薯在北方推廣》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