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姓什么
——古代姓氏趣談
如果問孟姜女姓什么,很多人會說姓孟,事實果真如此簡單嗎?姓甚名誰,聽起來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殊不知中國古代姓氏文化里蘊涵著大學問。姓、氏、名、字、號,在古代文化里都有各自不同的含義。那就讓我們由孟姜女的姓氏談起,講講中國古代神秘而有趣的姓氏文化。
孟姜女不姓孟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民間流傳很廣的一個故事,可謂婦孺皆知。這個故事講的是,秦始皇為修筑長城而廣征勞役,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在新婚的第三天就被征去修筑長城,不久因饑寒交迫又過度勞累而死,尸骨就被草草埋在長城墻下。孟姜女許久沒有丈夫的消息,就背井離鄉,跋山涉水來到長城下尋夫,誰知得到的卻是丈夫的死訊。孟姜女悲痛不已,在長城下慟哭三天三夜,直到城墻為之崩裂、倒坍,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孟姜女最終絕望地投海而死。
兩千多年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口耳相傳,被寫進典籍、詩歌、戲曲,以至今天搬上熒幕。事實上,在流傳過程中,這個故事已經幾經改編,與真實的歷史大相徑庭。今天的我們不但很難說清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故事情節,就連故事的主人公是何身份都莫衷一是,而單是“孟姜女姓什么”的問題恐怕就難倒許多人。孟姜女姓什么?有人說,當然是姓孟。答案可沒有那么簡單。關于孟姜女姓什么,目前有四種說法比較流行:
第一種是“姜氏長女”說。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家中子女排行有“伯仲叔季”的說法,“伯”有時也稱“孟”,“孟”代表排行老大,是“庶長”的意思。“姜”才是真正的姓,“孟姜女”指的是“姜家的長女”。更進一步說,“孟姜女”一般指齊國國君的長女或齊國世族大家的婦女。因為有史料記載說:“孟姜,齊之長女”、“孟姜,世族之妻”等,而看過《東周列國志》的人也知道,其中出現的姜姓人總是齊國人。姜姓是齊國的國姓,當時齊國很多公室貴族婦女都被稱為“孟姜”。這種觀點不僅有文獻證據,還有文物佐證——出土的春秋時期的文物桓子孟姜壺就是齊莊公姜光的長女姜蕾與其夫田桓子無宇共同鑄造的,這印證了齊國貴族之長女統稱為“孟姜”的說法。
第二種是“姓姜字孟”說。據說,孟姜女哭長城的人物原型是齊國大夫杞梁的妻子,這位婦女姓姜字孟,人稱“孟姜”。孟姜的故事最早見于《左傳》,講的是孟姜與杞梁非常恩愛,杞梁在公元前549年的一場戰事中不幸戰亡,齊莊公到孟姜家中吊唁,孟姜非常悲痛。《左傳》中有孟姜“善哭”的記載,稱其“善哭其夫”,以至于齊國的風俗為之一變,當地產生了孟姜哭調。后來,這個故事流傳到西漢時加入了夸張成分,被改編為孟姜女在丈夫死后面向城墻而哭,“城為之崩”。再后來,由于民間對封建皇帝不顧百姓疾苦大興土木的做法深惡痛絕,便借秦始皇修長城一題發揮,演變出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
第三種是“孟姜兩姓”說。這種說法源于民間傳說,相傳孟家與姜家是鄰居,孟家院落里種了一株大葫蘆,枝繁葉茂,長大后漸漸蔓延到姜家的院墻內。后來,葫蘆成熟落地,竟跳出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姑娘。孟姜兩家都歡喜不已,便以孟姜兩姓作為這個小姑娘的姓氏,喚作“孟姜女”。
第四種是“美貌女子”說。這種觀點認為孟姜女既不姓孟,也不姓姜,“孟姜”的含義與姓氏無關,而是指古代美女。《詩經》里的《鄭風·有女同車》有這樣的句子:“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翔將翱,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鄘風·桑中》也寫道:“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上矣”。所以說,孟姜女并不是特指一個人,而是一個象征性的統稱,是美貌女子的意思。
無論采信哪種說法,孟姜女都不姓孟。縱觀這四種說法,前兩種說法的依據比較可靠,可信度較高。因此,孟姜女最有可能是姓姜。
姓與氏不是一回事
一個“孟姜女姓什么”的問題就牽扯出了這么多的知識,可見中國古代姓氏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人們不禁對姓氏問題產生了興趣和疑問:姓與氏是不是一回事?姓是什么?氏又是什么?現代人往往將姓與氏混為一談,比如在排列名單時,常說“以姓氏筆畫為序”。如今,姓與氏已成為一個概念,但在古代,姓和氏的含義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先說說“姓”,從字形上就能看出其含義,“生”、“女”,表明“姓”代表出生血緣關系,在上古時代,“姓”是表示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族號,標志著一個人從哪個氏族出生。同姓的人就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由此可見,姓源于母系氏族社會制度。這一點可以從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上得到證實。考古學家對西周青銅器進行了研究,發現上面記載的姓不超過30個,其中大部分都帶“女”字旁,比如姚、好、妃、姬、姒、媧等,包括孟姜女的姜姓也是含“女”字的,這些都是母系氏族的標記。后來,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制度,出現了很多新的姓,比如祁、己、荀、任等,就不再帶“女”字旁了。隨著男權的加強,帶“女”字旁的姓越來越少。
再說一下“氏”。“氏”比“姓”出現得晚,是由姓衍生出來的。當時,同一姓的人由于災害、戰亂或者人口繁衍等原因,可能遷居到別的地方,形成與原來族人不同的分支;身份、職業的變化也會形成新的支派。這樣一來,為了加以區分,不同分支的族人在統一的姓之后,又加了一個“氏”來做標志。舉個例子來說,周朝的祖先姓姬,周朝的王族原本為同姓,如人們熟知的周公就是姓姬名旦。而后來因為遷移和分封,姬姓逐漸分成了管、蔡、魯、衛、毛、曹、雍、鄭、晉、韓等幾十個氏。而齊國的祖先姓姜,后來又分成呂、申、許、紀、齊等氏。相傳黃帝姓姬,炎帝姓姜,現代姓氏向上追溯,有90%以上都是姬、姜兩姓分化出來的。這樣看來,姓是因出生、血緣而定,是氏族的標記,是不變的;而氏是因氏族分支而定,是家族的標記,是可以改變的。
在先秦時期,大姓只有姬、姜等幾個,而氏卻有很多。一個人的姓只代表其始祖,始祖之姓已經非常久遠,單說姓不能辨別一個人現有的身份。氏標明人的身份、地位、貴賤,因而比姓更為重要。當時,只有貴族才有氏,平民只有名,如家喻戶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并不是姓庖,也不姓丁,而是指一個名叫“丁”的廚師。類似的,還有“魯班”是指魯國一個名叫“班”的木匠,“弈秋”是指名叫“秋”的棋手,“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等等。這些平民和奴隸都是用他們從事的職業或具備的專長來稱呼。只有諸侯和卿大夫有資格稱氏,他們的氏一般是受封而來的,或以分封的國號為氏,或以分封的地名、邑名為氏,有的還以祖先的官爵名稱或者祖先的名、字、謚號等為氏。
中國有多少個姓
中國究竟有多少姓氏?這是個很難準確回答的問題。自從姓氏出現以來,隨著人口增長,姓氏不斷增加,再加上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家族通婚或過繼等,產生很多新的姓氏,以至于人們越來越說不清中國姓氏的數量。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統計得到中國見于文獻的姓氏有565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姓2032個,還有一些四字姓和少數民族的姓氏。同時期編著的《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寫道,中國古今姓氏有6300多個。在這些姓氏中,哪些姓氏的人數最多呢?一種說法是“張”姓最多,有7500多萬人,占中國總人口的9.7%;一種說法是“李”姓最多,占漢族人口的7.9%;還有一種說法是“陳”姓最多,占總人口的6.8%。
姓氏不僅表明血緣和身份,還在婚嫁事宜上起著重要作用。同姓人不能通婚,同氏不同姓的人可以結婚。所以對于待嫁女子來說,姓也非常重要。待嫁女子的稱呼一般是姓之前加上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前面提到的孟姜。再如仲子就是子家的二女兒,季姬是姬家的四女兒。女子出嫁后,一般要在娘家的姓前面加上丈夫的氏,如孔姬氏等。這樣的稱呼(如“張王氏”或“王氏”)今天在很多農村還能見到。
到了戰國時期,很多舊貴族逐漸沒落,至秦朝滅亡時,平民起義成為新的統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姓氏,原來象征貴族身份的氏就沒有必要了。漢朝以后,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今天的姓氏,如張、趙、王、李等,在先秦時期絕大多數是氏的概念。
名、字、號
在中國古代,不僅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名和字也不是一回事。在《說文解字》中,“名”被解釋為:“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從“名”的字形上看,可以解釋為天黑了不能相識,所以需要名為代號相稱。對于一個人來說,姓和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光有姓和氏,還不能明確到底在叫誰,于是在氏族社會后期,人們有了個體意識以后,名就應運而生了。
名一般是嬰兒出生后父母或長輩取的,最早取名的方法一般是按照生辰八字和天干地支。后來到了周朝,禮儀文化興起,取名越來越講究,開始出現以表達美好愿望和期許為名的取名方式。比如,追慕圣人,命名為“禹”、“湯”;崇尚英武,命名為“勇”、“固”;期盼長壽,命名為“祖”、“生”,等等。儒學發展起來后,取名更加復雜,有文化的家庭喜歡用詩書著作中的典故來命名。
與名不同,字不是任何人都有,也不是從小就有。《禮記》記載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字一般是有身份的家庭在男子和女子成年后所取。與名相比,字是更尊重的稱呼,同輩之間或晚輩對長輩一般都尊稱字而不直呼其名。盡管字與名的作用有所不同,但取字往往和取名密切關聯,字和名或者是意思相近,或者是意義相對、互相補充,所謂“名字相應”、“互為表里”,所以字又稱為“表字”。
名和字都是家中長輩給取的,號則往往是自取,或者是朋友相贈。號也叫別稱、別號,自取的號稱為自號,別人送的號又叫尊號、雅號等。一個人的號往往表現這個人的志趣抱負或人生追求,在文人中間尤其盛行。
上一篇:威震四方的三朝國丈——北朝第一名將獨孤信
下一篇:尋找消失的神秘王國——樓蘭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