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又號西周生,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杰出小說家。幼有軼才,為施閏章、王士禎所推重。屢試落第,71歲始成貢生。老而不達,授徒于家。他一生著作頗多,除《聊齋志異》外,還有《醒世姻緣傳》《省身錄》《聊齋詞》《聊齋白話韻文》《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及《農桑經》等多種。
三字同頭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會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三字同頭罵咒哭,三字同旁狗狼狐,人間聲聲罵咒哭,只因道多狗狼狐
這副對聯的上聯為蒲松齡的好友畢際友所出,下聯為蒲松齡所對,對得很不像樣,多年來令他愧疚萬分。此事的經過是: 蒲松齡年輕時,有一天,他的朋友畢際友出了個上聯,請蒲松齡對下聯。上聯是: “三字同頭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會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上聯連續兩次嵌入數字“三”,連續兩次重復“左右友”和“沽清酒”六個字,既構思奇特,重復合理,又符合作聯者身份。蒲松齡沉思一會兒,很快便想出了下聯: “三字同頭罵咒哭,三字同旁狗狼狐; 人間聲聲罵咒哭,只因道多狗狼狐。”所對也連續兩次嵌入數字“三”和連續重復“罵咒哭”、“狗狼狐”六個字,立意與其憤世嫉俗的性格相應。然而畢際友對蒲松齡所對不以為然,他說: “對對子哪有用三對三的呢?我說‘三字同頭’,‘三字同旁’,你也照著說,這哪叫對對子?你不過又做了一個上聯。蒲松齡連連點頭,深以為愧。他知道自己遠不如好友的學識,更懂得了學無止境的道理,便虛心請教。后來他寫出了膾炙人口、刺貪刺虐的小說《聊齋志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出生在山東淄川縣蒲家莊。兄弟四人,都從小讀書,蒲松齡是兄弟中成績最好的。他順利地通過縣、州、府的考試,每次都是第一名。19歲時就考中秀才,人們都認為他前程遠大。可從此以后,蒲松齡到省里考試就怎么也考不中了。后來,父親死了,兄弟四人也分了家。蒲松齡只分到一間破房子。房子四壁透風,周圍長滿了蒿草。他沒有能力維修房子,只好借來一塊木板遮擋一下。為了養家糊口,他有時給知縣當幕賓,有時給財主當塾師,這樣一面掙點錢維持生活,一面參加科舉考試。可是,他直到最后一次參加考試,也沒有考中舉人。他覺得自己滿腹才學,就像春秋時期為獻玉而被砍去雙腳的卞和一樣,沒有施展的機會。而阻礙他的正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科舉的失意和生活的清苦,使他別無出路,只好在凄涼的荒齋里著書。為了勉勵自己,蒲松齡在自己鎮紙的銅條上刻下這副自勉對聯。
就是這副對聯使他落第不落志,就是這副對聯讓他決心放棄科舉,發憤著書。在這副對聯中,蒲松齡引用了“破釜沉舟”和“臥薪嘗膽”兩個著名的歷史典故,說明要干大事,先要立大志,“有志者事竟成” 的道理。蒲松齡正是以此聯自勉,歷經寒暑,費盡艱辛,寫出了不朽的 《聊齋志異》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刻的這副自勉聯后來為郭沫若所書寫,進而引發出發生在1962年那件令人蕩氣回腸的真實事件。
那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 “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 橫批是 “春在哪里”。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之后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3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于是決心 “魂歸普陀”。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 “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 ”姑娘點頭同意。于是郭沫若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嘆不已,心想: 跟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她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了這副“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后堅忍不拔而發憤創作不朽杰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 的最好注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后,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另外,姑娘還大膽寫了一首詩答謝郭老: “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撰 劉恒自篆自刻
上一篇:扇面趣談·董其昌
下一篇:翰墨趣談·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