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趣談·夏完淳
《夏完淳》: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將領、詩人。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允彝之子。師陳子龍,文章氣節均有聲名。14歲從父允彝、師子龍起兵抗清。允彝兵敗自殺,他又與陳子龍等起兵,受魯王封為中書舍人,參謀太湖吳易軍事。易敗,他仍為抗清而奔走。清順治四年(1647年),子龍被害,他被捕,在南京痛罵洪承疇,英勇就義。所作詩賦,多激昂慷慨,傳世的有《南冠草》等集,另有紀明末史事的《續幸存錄》(傳本不全),今合編為 《夏完淳集》。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 ——獄中上母書
永歷元年丁亥 (1647年) 九月,夏完淳在南京獄中臨難前寫遺書兩篇,一為 《獄中上母書》,二為 《遺夫人書》。郭沫若的 《歷史人物夏完淳》評價說: “此二書至今讀之頗有余悲,且屢讀不厭。”
《獄中上母書》 為夏完淳所作遺書之一。其中說道: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鐘虐明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 信的最后慨然道:“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貌身若敝屣,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游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這可以說是夏完淳一生心跡志事全面生動的表述。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像
夏完淳的生平和作品古今罕匹。此人5歲講 《論語》,6歲熟經史,能詩文,時人許為 “神童”。尤為難得的是夏完淳14歲即走上御侮圖存、抗清復明的道路。17歲在現代人眼里還不過是個孩子,或被稱為娃娃,但夏完淳卻早已參與制訂恢復江南的大計,參加攻克海鹽的戰役,且毀家餉軍,直至被捕下獄,從容就義。小小年紀他在被捕后的10天當中,竟然吟詠不輟,高歌慷慨如平日,留下了輝煌千秋的《南冠草》和《獄中草》。他在臨刑時機智從容地痛罵洪承疇的情景,更受當時和后世的熱烈稱道。難怪郭沫若在抗戰時期大力推崇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劇,在弘揚愛國主義、振奮民族精神、鞭撻漢奸賣國賊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
夏完淳臨難前寫的這篇《獄中上母書》凄楚動人。他不假修飾,質樸無華,娓娓道來,如數家常。和血含淚,情真語摯,可以稱為天地間的至文。他明知“哀哀八口,何以為生”,而能從大義大節大體出發,認為“死亦何負于雙慈”而“含笑歸太虛”,深感“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亂絲積麻”,“煢煢一人,生理盡矣”,而能“一聽裁斷”,毅然拋撇,從容赴義,這啟示人們:英雄人物對于親人骨肉并非淡漠無情,恰恰具有超乎尋常的深摯感情;唯其至性至情,才能在死生義利之際,敢于抉擇,成為大仁大義的英雄、烈士。
夏完淳《太哀賦》書影
上一篇:扇面趣談·唐寅
下一篇:信札趣談·姜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