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①,這是唐朝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的盛譽,他認為諸葛亮的文治武功在蕭何、曹參之上,在伊尹,呂尚之間。長期以來,在民間,諸葛亮更成為智慧的化身。追溯其軍事生涯,諸葛亮的確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
隆中對策 三分天下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公元181年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因為父母去世很早,自幼跟隨做官的叔父諸葛玄先后在豫章(今江西南昌)、荊州一同生活。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剛剛十七歲的諸葛亮開始獨立生活。他在南陽郡鄧縣的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約二十里)蓋了幾間茅屋,定居下來,度過了十個春秋的所謂 “躬耕隴畝”的 “隱居”生活。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中原地區戰禍頻仍,南方的荊州地區相對安定,不少知識分子都到此避亂。“身長八尺”的諸葛亮與崔州平、徐庶等一些文人過往甚密,并且常常把自己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②相比,別人也尊敬地稱他為 “臥龍”先生。正在這時,劉備向他求教來了。
劉備,字玄德,是西漢景帝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曾就學于東漢名儒盧植。他從二十四歲開始起兵,同關羽、張飛一道逐漸發展成一個政治集團,在豪強混戰中獲得了一定的聲望,被人視為梟雄。他決心復興漢室,統一天下,但缺乏有智謀的人士輔佐,戎馬二十多年,屢遭失敗,最后不得不投靠荊州牧劉表,寄人籬下,居住于新野小縣。但劉備是個有抱負、善用人的政治家,為了打開局面,他開始訪求人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天,經徐庶和司馬徽的推薦,四十七歲的劉備,冒著嚴寒,親自到隆中拜訪、請教二十六歲的諸葛亮。頭兩次沒有見到,第三次才受到諸葛亮的熱誠接待,因此留下了 “三顧茅廬”的佳話。劉備誠懇地向諸葛亮說: 現在漢朝崩潰,天下大亂,我決心掃除群雄,完成國家的統一大業,恢復漢朝的一統局面,由于智術短淺,屢遭失敗,至今一無所成。不過,我的雄心壯志還沒有減退,特請先生給予指教。
諸葛亮對劉備的為人早有所知,現在又親眼看到他禮賢下士、謙恭誠懇,很受感動,便毫無保留地向劉備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首先,諸葛亮詳盡地分析了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和人事等各方面的形勢。他說: “自從董卓之亂以來,四方豪杰并起,跨州占郡的不可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名望低微,兵力也少,但他卻打敗了袁紹,由弱變強,主要的不是靠客觀條件,而是靠主觀謀略。現在,曹操已擁兵百萬,還挾持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對全國發號施令,勢大力強,暫時是無法與他較量的; 孫權占據江東,經歷了父兄三代,那里的地勢險要,民心歸附,有才能的人都愿為他效力。因此,可以與他聯合,而不能去謀占他的地方;荊州這個地區,北有漢水、沔水,南面直達海邊,東連吳郡、會稽,西通巴郡、蜀郡,大有用武之地。可是,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大概是老天將這塊地方留給您的,將軍對此有意嗎?益州地勢險要,沃野千里,號稱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曾以那里為基地成就了帝王之業。現在占據益州的劉璋卻是個昏庸無能的人,既不會治理國家,又不懂愛惜民力,外部還有漢中張魯的威脅,所以,有智謀才干的人,都希望找到一個賢明的君主。”
接著,諸葛亮概括地向劉備建議說: “將軍是漢朝王室的后代,一向注重信義,在國內威望很高,又廣結英雄,訪求人才,立志成就大業; 如果能占據荊、益二州,據險防守; 跟西方的少數民族建立和好關系,對南方的少數民族實行安撫政策; 對外與孫權結成聯盟; 對內改革政治,積聚力量; 待形勢變化、時機成熟之時,就命令一員得力大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今河南南陽)和洛陽進攻,圖取中原。將軍自己則率領益州的軍隊出師秦川(今陜、甘一帶),進取長安。到那時,老百姓誰能不以好飯美酒來歡迎您呢! 果真做到這樣,將軍的統一大業可以成功,漢朝江山也就可以復興了。”
諸葛亮這一精辟的見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他從當時的客觀實際出發,分析了各個割據勢力之間的力量對比,為劉備提出了三步切實可行的戰略計劃: 第一步,消滅軟弱無能的劉表、劉璋,占據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 第二步,改善同少數民族的關系,改革政治、穩定內部,積聚力量,同時結好孫權,孤立曹操,等待形勢變化; 第三步,抓住有利時機,分兵兩路,北伐曹魏,完成統一任務。這個高瞻遠矚的戰略計劃,顯示了年輕的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①。諸葛亮的這一決策使劉備的勢力如同鸞鳳高翔,獨步云霄。
諸葛亮結束隱居生活,成為劉備集團的主要決策人之后,首先幫助劉備發展軍隊,準備相機奪取荊州; 曹操大軍南征,劉備兵敗長坂坡之后,他又主動出使東吳,說服了孫權聯合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接著他協助劉備占領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奪取了益州,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形勢,實現了 “隆中對策”的第一步計劃。劉備曾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 “我得到諸葛孔明,就好比魚兒得到了水一樣。”這的確是劉備的心里話。如果沒有 “隆中對策”的戰略指導,如果沒有諸葛亮的運籌謀畫,極其弱小的劉備集團不可能同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三分之勢。
攻心為上 七擒孟獲
由于關羽違背聯吳抗曹的基本方針,丟掉了戰略重地荊州,劉備發展這一錯誤,導致了夷陵之戰的慘敗,已經實現了的第一步戰略計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不久,劉備病死,諸葛亮繼續輔佐十七歲的后主劉禪,以丞相職務擔負起治理蜀漢的重任,確實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①。但是,諸葛亮對完成統一天下的目標是堅定不移的,他執掌蜀漢政權后,就著手實現 “隆中對策”的第二步計劃。
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恢復了和孫權的聯盟關系。同時,勵精圖治,穩定內部,積聚力量,準備出師北伐。就在這時,原已安撫的南中(今四川南部、云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發生了以益州郡(今云南晉寧)豪強地主雍闿為首的武裝叛亂,殺死了蜀漢派去的太守。接著,牂柯郡(治所在今貴州黃平)的朱褒和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西昌)的高定也起兵響應。雍闿又派孟獲在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作欺騙宣傳。孟獲在南中地區少數民族中,是一個很有威望和影響的人物。他根據雍闿的意圖,在少數民族中散布謠言說: 蜀漢政府要向你們征收胸前都是黑色的烏狗三百只,螨腦(一種極小的蟲子)三斗,三丈長的斷木(斷木最長不過兩丈)三千根,你們能辦到嗎? 辦不到是要殺頭的。在孟獲的煽動下,叛亂隊伍迅速擴大,很快席卷了整個南中地區。
叛亂發生以后,諸葛亮先采取了 “撫而不討”的方針,準備用和平方式解決。但是,雍闿以為蜀漢政權軟弱可欺,氣焰更加囂張。為了穩定后方,為北伐準備條件,諸葛亮毅然決定親自率軍南征。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初,諸葛亮部署南征: 他派馬忠率一部人馬為東路,由僰道(今四川宜賓)向東南攻打牂柯郡,消滅朱褒; 派駐在平夷縣(今貴州畢節)的李恢率所部人馬為中路,進攻益州郡,包抄雍闿; 諸葛亮自率主力為西路,首先攻打越嶲郡的高定,然后會合東、中兩路,合擊雍闿,最后殲滅叛軍主力。三月,諸葛亮率軍出發時,參軍馬謖前來送行。諸葛亮向他詢問破敵之策,馬謖建議說: 南中地勢險要偏遠,不服從朝廷已經很久了。即使今天我們用武力打敗了他們,大軍一退,他們還會反叛的。用兵的道理應以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①,希望丞相不要專門依賴武力,應該設法征服他們的心。這一建議,完全符合諸葛亮“和”、“撫”的原定方針,他非常高興地接受了。
西路蜀軍在諸葛亮的親自率領下,由安上(今四川屏山)經水路進入越嶲地區的時候,高定的部隊分別在施牛(今四川漢源)、定筰(今四川鹽源)、卑水(今四川昭覺附近)等地筑壘防守。為了調動高定各部集中于一地以便全殲,諸葛亮進至卑水之后,故意停兵不前,待高定把分散在各地的軍隊收攏到一起之后,突然發動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叛軍,擊斃了高定,占據了越嶲郡。這時,東路的馬忠也打敗了朱褒,占領了牂柯郡,至此,東西兩翼的叛亂勢力基本肅清。諸葛亮指揮三路人馬,乘勝進軍,直指叛亂中心益州郡。
五月,諸葛亮率軍穿過了人煙稀少的山嶺,渡過了波濤洶涌的瀘水(今金沙江),經過艱苦的行軍,終于逼近益州郡。這時,雍闿已被高定的部下所殺,孟獲代替雍闿成為叛軍首領。考慮到孟獲在南中的威信和影響,為了更好地解決少數民族和蜀漢政權的關系,使南中地區真正安定下來,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用馬謖所獻的 “攻心”戰術,下令蜀軍在同孟獲作戰時,只能生擒,不許傷害他。
經過第一次交戰,孟獲果然被活捉了。諸葛亮對他不殺不辱,大加優待。為了使孟獲心服,諸葛亮今蜀軍列成陣勢,親自領他參觀,然后問道: “這樣的軍隊你能打贏嗎? ”孟獲回答說: “以前我不知道你軍的虛實,被你用計打敗了。現在我看到了你軍的陣勢,了解了實情,也只不過如此,如果你敢放我回去,再打一仗,我是能夠取勝的。”諸葛亮真的把他放了回去。孟獲回去后集合部眾,又來作戰,結果還是打了敗仗,又被蜀軍活捉,這次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又把他放了回去。就這樣,一連捉了七次,放了六次,當諸葛亮最后一次還要放他的時候,孟獲不走了,完全服氣了。他感到諸葛亮確實是智謀高強,又不是存心與自己為敵,便心悅誠服地對諸葛亮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①由于孟獲降服,南中地區其它反叛勢力也迅速歸降諸葛亮。這一年的秋天,東、中、西三路大軍會師于滇池(今云南晉寧東),勝利地結束了這次南征的戰事。
唐朝詩人胡曾在《瀘水》一詩中熱情歌頌諸葛亮南征道:“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征蠻七縱勞。”的確,諸葛亮這次南征,途遠路艱,是很辛苦的。然而,最值得稱道的還是他的用兵藝術。周、秦以來,象諸葛亮這樣卓越地運用攻心戰術的軍事家,是非常罕見的,所以,“七擒孟獲”成了千古美談。清代云南劍川白族人趙藩為成都武侯祠所撰寫的一幅楹聯的上聯說: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漢”。深刻地稱贊了諸葛亮是一個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又不窮兵黷武的軍事家。正因為如此,諸葛亮能夠把政治攻勢和軍事攻勢巧妙地結合起來,寓政治于作戰之中,通過威服實現心服。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此。所以,諸葛亮一舉獲得了南中地區長治久安的大好局面,為“五出祁山”①、即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以弱攻強 五出祁山
北伐曹魏、完成統一,是諸葛亮多年的宿愿。荊州丟掉之后,“隆中對策”所設想的兩路出兵條件已不存在。但是,諸葛亮決心以主觀努力來彌補這一缺陷。吳蜀聯盟的恢復,南中叛亂的平定,解除了后顧之憂,他便進一步 “治戎講武”,準備北伐。曹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繼位。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的大好時機,就給劉禪上了一個奏章(即《前出師表》)說: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①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兵出漢中,北伐曹魏。出發前,他同將領們商議進軍路線。從漢中北進,必須通過幾百里的高山險谷。主要有三個方向、五條通道: 第一個方向是出秦嶺入關中。這個方向有三條道路,即自石泉到長安(今西安西北)南的子午道,山谷長約六百六十里; 從洋縣以北三十里到周至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的儻駱道,山谷長約四百二十里; 從褒城北十里到郿縣(今眉縣)西南三十里的褒斜道,山谷長約四百七十里。這三條道,谷長路險,均有棧道,行軍十分困難。第二個方向是由漢中經武興(今甘肅略陽),出祁山(今甘肅禮縣東)、指天水,道路雖遠,但比較平坦,行軍、運輸均較便利。第三個方向是由漢中沿沔、漢東下,迂回武關(今陜西商縣東南)、峣關(商縣西北)、藍田 (今陜西藍田西南),此道較遠,且距魏國腹地許昌、洛陽太近,易被魏軍切斷歸路。大將魏延建議說: “鎮守長安的夏侯楙膽小無謀,如果給我精兵五千,從褒中(今陜西褒城)出發,循秦嶺而東,由子午道向北,不出十天可達長安; 您率大軍走褒斜道,直趨長安會師。這樣,長安以西就可一舉而定。”諸葛亮認為: 這是一條危計,長安固可輕取,但守之不易,如果魏軍斷了蜀軍歸路,勢必腹背受敵,陷入困境。不如兵出祁山,先取隴右(今甘肅地區),再占關中,穩扎穩打,比較可靠。于是,諸葛亮揚言大軍將出褒斜道進攻郡城(今陜西眉縣北),并派趙云、鄧芝率一支人馬占據箕谷(今陜西太白縣境內),擺出由褒斜道北進的態勢,以吸引魏軍; 自己卻率領蜀軍主力,向西北的祁山方向進攻。
曹魏方面沒有估計到弱小的蜀漢敢于攻魏,在隴右方面并無防御蜀軍進攻的準備。經過諸葛亮多年精心訓練的蜀軍,兵強將勇,號令嚴明,兵出祁山,勢如破竹,迅速攻占了位于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收降了曹魏名將姜維,一時關中大震。魏明帝曹睿聞訊大驚,立派大將軍曹真督軍馳援郿城,抵御趙云; 另派名將張郃率步騎五萬,直趨街亭(今甘肅天水縣東南街子口),從蜀軍側后出擊,奪回隴右; 曹睿自己也親臨長安,坐鎮督戰。
諸葛亮正要攻取廣魏、隴西二郡,以便全據隴右。忽聞張郃大軍已經西來,為了保障側翼安全,便于繼續進兵,立即命令先鋒馬謖率前軍搶占街亭。街亭位于渭河與麥積山之間,是由陜入隴的要隘,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行前,諸葛亮再三叮囑馬謖要當道扎營,保護水源,以便固守。但是,馬謖是個紙上談兵的人,劉備生前曾說他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沒有引起諸葛亮的注意。因他提出過正確的南征方略,諸葛亮很器重他,這次出兵北伐,把先鋒的重任也交給了他。不料馬謖卻自以為是,置諸葛亮的軍令于不顧,也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到達街亭后,放棄交通要路不守,放棄水道不護,率兵上山扎營。王平勸阻無效,便率一千余人另扎營寨以為犄角。張郃大軍到達后,立即斷絕了馬謖的水源,切斷了馬謖與王平的聯系,將馬謖一軍團團包圍在山上。馬謖領兵突圍不成,只好困守山頭,由于水源已斷,人馬饑渴難熬,很快陷入混亂。張郃乘勢大舉進攻,蜀軍大敗,馬謖狼狽而逃。王平為阻魏軍,令所部猛擂戰鼓,張郃疑有伏兵,不敢深追,王平得以收拾馬謖殘兵,退回祁山大營。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失掉了進攻的據點和有利形勢,繼續奪取隴右的戰機因此喪失。箕谷方面,因戒備不嚴,也被曹真擊退,由于趙云親自斷后,損失不大。諸葛亮審時度勢,認為蜀軍不宜繼續作戰,于是收兵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重新歸附曹魏。
諸葛亮退回漢中后,就下令將違犯軍令的馬謖斬首。蔣琬勸道: “天下未定,殺掉智能將領,難道不可惜嗎?”諸葛亮流著眼淚回答說: “孫武所以制勝于天下,就是由于他的軍法嚴明。如今統一大業未成,剛開始和敵人交兵,就因人而使軍法受到破壞,怎么能戰勝敵人呢?”為了嚴明賞罰,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之后,又晉封有功的王平為討寇將軍,同時上奏劉禪,請求把自己的爵位下降三級,將其錯誤公布于全國,讓大家都來揭發自己的缺點。有人安慰他說,這次失利的原因是兵馬太少。諸葛亮嚴肅地說: “不對,我們在祁山和箕谷的軍隊都比魏軍多,失利的原因是由于我用人不當。今后我要減兵省將,嚴明賞罰,克服缺點。凡是忠于國家的人,都要揭露我的缺點,這樣才有可能消滅敵人,統一天下。”此后,他抓緊時間,休整軍隊,“勵兵講武”,準備再戰。
當年十二月,諸葛亮利用陸遜在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大敗曹休、魏軍主力東援、關中比較空虛的機會,第二次率軍北伐,經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直指陳倉(今寶雞市東)。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曹真事先已派郝昭加強了守備。諸葛亮揮軍攻打二十余日,沒有成功。這時蜀軍的糧食發生困難,張郃率領的援軍即將趕到,諸葛亮便主動撤圍退兵,途中設伏殺死了前來追趕的魏將王雙。
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三次北伐。一舉攻占了隴右的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郡治所在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然后乘勝收兵。因奪取二郡有功,劉禪恢復了諸葛亮的丞相職務。第二年,曹魏為了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主動出兵進攻漢中,因連日大雨,棧道斷絕,魏軍中途退兵,諸葛亮也未追趕。
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大軍再出祁山,第四次北伐曹魏。這次進軍仍以隴右為目標,但把前進基地推到了武都、陰平,以一部兵力圍困祁山,自率主力準備與曹魏增援部隊決戰。這次魏軍的統帥換成了善于用兵的司馬懿。司馬懿料定蜀軍糧食有限不能持久,便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求戰不得,就引軍向祁山方向撤退,以調動魏軍尋找戰機。司馬懿謹慎地追趕,一等蜀軍停下來,就停止追擊,扎營拒守。魏軍將領見司馬懿如此膽小,就譏笑說: “司馬公害怕蜀軍象害怕老虎一樣,難道不怕天下的人笑話嗎? ”司馬懿被迫派張郃率部進攻祁山南面的蜀軍,諸葛亮令魏延、吳班、高翔領兵迎擊,大敗張郃,擊斃魏軍三千余人。司馬懿吃虧之后,率兵退回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固守不戰。時至六月,因大雨連綿、糧運困難,負責后勤糧運的李嚴假傳圣旨令諸葛亮退兵。諸葛亮被迫撤退,途中又設伏殺死了領兵追趕的曹魏名將張郃。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天,在幾年的充分準備之后,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取道斜谷,開始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并派使臣約孫權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這時,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已經先期到達渭水南岸,他針對蜀軍遠來、糧運困難的重大弱點,決定以守為攻,用時間把蜀軍拖垮。每當有蜀軍使者來到魏營,司馬懿從不詢問軍事,只打聽諸葛亮的生活。當他知道諸葛亮食少事繁、日夜操勞后,判定諸葛亮壽命不長,下決心堅守不戰,以守制蜀。諸葛亮對此也很清楚,為了克服蜀軍不能持久的弱點,便駐扎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斜谷口西側)一帶,分兵屯田,準備持久作戰; 同時不斷派人向魏軍挑戰。一次,諸葛亮故意派使者帶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去送給司馬懿,想用羞辱的辦法激怒他出戰。魏軍將領們見了,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司馬懿卻不動怒,還是按兵不動。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他故意上書魏明帝請戰,魏明帝就派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戰事。姜維耽心地說: “辛毗這一來,司馬懿更不會出戰了。”諸葛亮一語道破了司馬懿的實質,他對姜維說: 司馬懿的所謂請戰,只不過是個借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想出戰,他完全可以作主,何必千里去請戰呢! 可見,雙方統帥彼此是深為了解的,真可謂棋逢敵手、將遇良才。由于魏軍堅守不戰,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陷入了難于進展的相持狀態。
七月,孫權所率吳軍為魏軍戰敗,撤回江東。八月,積勞成疾的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軍營之中,終年僅五十四歲。大將姜維、長史楊儀按照諸葛亮的臨終部署,秘不發喪,整理軍隊,開始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聽說諸葛亮已死,便率軍追擊。楊儀遵照諸葛亮的遺囑,倒打旗幟,猛擂戰鼓,假裝要進攻魏軍。司馬懿鑒于以往多次追擊的失利,深恐諸葛亮未死,以計誘戰,遂引軍退回營中。于是,蜀軍得以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后,才發布訃告。從此,司馬懿被蜀軍嚇退這件事就被當作所謂 “死諸葛走生仲達”①的笑話流傳下來。蜀軍退走后,司馬懿察看了井井有條的蜀軍營地,由衷地稱贊道: “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可惜的是,這位 “奇才”終于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②
推演兵法 作八陣圖
縱觀諸葛亮的指揮生涯,其建樹是多方面的: 他實行以法治軍的方針,認為賞罰不嚴明,即使有百萬之師,也不可能制勝于敵; 他注意把先進的生產技術用于戰爭,親自發明并推廣了木牛(一種木制的有四根支柱的人力獨輪車)、流馬(一種木制的人力四輪車),解決了在山區的運糧困難; 他重視改進武器裝備,曾發明了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的新式連弩; 尤其是他的八陣圖,亦即八陣法,很為后人重視。西晉的李興指出:“推子(諸葛亮)八陣,不在孫吳(孫子、吳起兵法中沒有)”①。北魏的刁雍主張采用八陣法抵御北方的柔然族,唐朝的李靖還根據八陣法創造了六花陣法。杜甫曾以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詩句予以高度評價。
那么,八陣圖究竟是什么呢?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中只記載了 “外推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幾個字,我們無法了解八陣圖的具體內容。至于奉節江邊所謂 “水八陣”,不過是古代 “大石文化”的遺跡,跟八陣圖毫不相干。《水經注·江水篇》曾記載諸葛亮在奉節江邊 “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造八陣圖,并說“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后人大概據此把大石文化的遺跡附會成了八陣圖。1972年山東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一書有《八陣》一篇,孫臏說,“知八陣之經”,是 “王者之將”應具備的條件之一,并指出了運用八陣作戰的具體原則。東漢時,竇憲曾以八陣擊破北匈奴。據此推斷,諸葛亮的八陣圖,應當是他繼承、發展古代的 “八陣”學說和總結歷史上的作戰經驗而制定的一種利用方陣作戰的法則。
八陣圖雖不可詳考,但諸葛亮卻留下了不少論兵的言論。如在《兵要》一文中說: “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他告誡全體官兵: 軍隊無訓練,百不敵一,經過正確訓練,一可敵百。相傳在陜西勉縣定軍山下及新都的彌牟鎮都有諸葛亮按八陣圖練兵的遺址。經過諸葛亮這樣訓練的軍隊,行軍打仗,“止如山,進退如風”①。
諸葛亮曾經概要地總結說: “用兵的原則,先要確定計謀,然后貫徹實施。要了解天時地利情況,觀察人心的動向,熟悉武器的應用,明確賞罰的原則,研究敵方的策略,察看道路的險易,識別有利和不利的地形地物,判斷敵我雙方的情況,懂得進退的機宜,善擇作戰時機,做好防御準備,加強征伐力量,提高士卒的本領,進行成敗的比較,考慮生死的代價,然后才能出動軍隊,委任將領,造成殲滅敵人的態勢。這是用兵打仗的要旨。”通過這段精辟的言論,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確實繼承、發展了孫武以來的古代兵法,形成了系統而獨特的指揮理論。
注釋
① 杜甫: 《武侯祠》。②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曾輔佐齊桓公整頓國政,使齊國富強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曾指揮燕軍打敗了強大的齊國。① 杜甫: 《武侯祠》。①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① 《三國志·蜀書·馬謖傳》。① 《資治通鑒》,卷七十,文帝黃初六年。① “五出祁山”是歷史上的一個習慣用語,即指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實際上出兵到祁山只有第一、第四兩次。還有“六出祁山”一說,是把公元230年魏軍攻蜀因大雨而中途退兵那一次也算上了,其實雙方并未接戰,蜀軍也未出動。①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① 《資治通鑒》,卷七十二,魏紀四,明帝青龍二年。② 杜甫: 《蜀相》。①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蜀記》。①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袁子》。
上一篇:《袁紹》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謝玄》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