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老百姓諷刺他的這句笑話后,聊以解嘲地說: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①意思是說,我能料到諸葛亮活著的計謀,不能料出他死后的計謀呀! 從史實來看,司馬懿的這句話倒有幾分道理。在三國時代,司馬懿是以謀略見長的,這一點充分地體現在他的作戰指揮方面。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公元179年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曹操時,他擔任過丞相主薄、軍司馬等一般職務,曾進獻軍屯之策與拉孫權打關羽之計,其軍事才干已嶄露頭角。曹丕稱帝后,他升任撫軍將軍和錄尚書事,參與了曹魏最高統治集團大政方針的謀劃。曹睿執政時期,他統帥魏軍獨擋一面,表現了杰出的指揮藝術。
先斬后奏 奔襲上庸
關羽北攻襄陽時,因兵力不足,多次求援于駐屯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的蜀將孟達,孟達按兵不動。關羽戰敗后,孟達便率兵投降了曹魏。魏文帝曹丕對他非常器重,封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魏國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相當于今湖北南漳、保康、房縣、竹山、竹溪和陜西安康等縣),又封他為新城太守。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丕病逝,與孟達關系親密的桓階和夏侯尚兩個大臣也相繼死去。新繼位的魏明帝曹睿派司馬懿領兵駐屯宛城(今河南南陽),以驃騎將軍之職主管荊州、豫州(今河南中部、北部)的軍事事務。于是,孟達疑慮起來,覺得司馬懿是在監視他。諸葛亮得知這一情況后,乘機寫信勸孟達起兵反魏,回歸蜀漢,孟達同意了。但是,諸葛亮對孟達是很不放心的,知道他是個見利忘義、反復不定的人。為了彌補丟失荊州的重大損失,爭取從側翼牽制魏軍兵力,配合蜀軍北出祁山,取得上庸地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諸葛亮決定用計促成孟達迅速起兵反魏。為此派了一個名叫郭模的人向駐屯于魏興(今陜西安康縣西北)的魏軍將領申儀詐降,故意將孟達要舉兵反魏的消息透露給他。申儀早與孟達不和,得此情報,十分高興,立即上報司馬懿。孟達聞訊十分不安,想立即起兵,又拿不定主意,便寄書成都,與諸葛亮商量。
司馬懿得到申儀的報告后,判明了諸葛亮的意圖,為了延緩反叛的爆發,他寫信給孟達說: “將軍過去背棄了劉備,蜀漢上下,無不切齒痛恨于你。魏國對你一向十分信重,封高官、任要職,又委你圖蜀大事。所以,諸葛亮早就想除掉你,苦于無計可施。如果將軍真與蜀軍相通,諸葛亮怎么會把這樣重要的消息泄漏出來呢? 顯而易見,郭模的降魏及其所送情報都是不可信的,完全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目的是想借魏軍之刀殺害將軍。因此,將軍不應當有任何疑慮。”孟達識別不出這條緩兵之計,以為司馬懿真的對他沒有懷疑,覺得用不著迅速起兵了。緊接著,諸葛亮來信,告訴孟達不要相信司馬懿的任何言語,必須馬上舉兵歸蜀,迅速加固城防,準備迎擊魏軍進攻。否則,就會功敗垂成,甚至丟掉腦袋。孟達這才決定公開舉兵反魏,同時又給諸葛亮回信說: “宛城和洛陽遠距八百里,上庸又遠離宛城一千二百里。即使司馬懿得知我起兵,也必須奏報魏明帝,待批復圣旨到達宛城后,才能出兵。其間最少需要一個來月。至時,我的城防和布置均已完成。上庸偏僻,地勢險要,司馬懿是不會親自出馬的,別的將領來則不足為慮。”孟達的大意給司馬懿提供了奔襲的條件。
司馬懿給孟達寫信之后,立即調遣精兵,準備討伐孟達。將領們認為: 孟達是否與蜀漢相通,最好再觀察一下,不宜貿然出兵。司馬懿解釋說: “孟達是個反復無常、不講信義的人,他舉兵叛魏是必然的,只是目前還舉棋不定。如不乘此良機迅速平定,就會后患無窮。”司馬懿斷然決定,先斬后奏,奔襲上庸。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司馬懿親自率領一支精兵從宛城出發,晝夜兼程,以每日一百五十里的速度,八天進抵上庸城外。這時,孟達的城防布置剛剛開始,只好倉促組織抵抗。他寫信給諸葛亮說: “我公開反魏剛剛八天,司馬懿就兵臨城下,簡直太神速了! ”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水中設置了一道木制的柵欄。司馬懿遣軍渡水,一舉攻破木柵,直逼城前,接著兵分八路,同時進攻,猛攻持續到第六天時,孟達的外甥鄧賢和李輔等人開門投降,魏軍攻入城中,殺死了孟達,俘獲一萬多人。迅速結束了戰斗。
奔襲上庸是一個不大的戰役,作戰時間雖然不長,戰斗過程也不復雜,但司馬懿的指揮卻是非常出色的。首先,他正確地分析了諸葛亮的意圖,掌握了孟達的為人與品行,因而正確地判斷了敵情及其發展趨勢,成功地施行了緩兵之計; 其次,他以很大的魄力機斷行事,不顧風險,毅然決定打破先奏后斬的常規,做到了出敵意外; 再次,他率兵出發后,以日行一百五十里的速度,以八面同時攻城的方式,一鼓作氣,不到半個月就結束了戰役,把諸葛亮蓄謀已久的重大計劃扼殺于搖籃之中,達到了速戰速決的目的。當然,孟達起初優柔寡斷,貽誤戰機,以后又盲目自信,麻痹輕敵,也給司馬懿造成了可乘之機。這一戰役,有力地說明了司馬懿具有杰出的指揮謀算能力。
司馬懿的謀算能力在抗擊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戰爭中也作了充分的表演。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兵出祁山,司馬懿率領魏軍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以退兵誘敵,司馬懿謹慎追趕,后來由于部將催逼,被迫派兵出戰,被蜀軍戰敗,損失三千多人,蜀軍因糧盡而退。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兵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與司馬懿對陣,司馬懿還是堅守不戰。諸葛亮用送女人衣服給他的手段羞辱他,他也不生氣。部下強烈要求出戰,他就用向皇上請戰的手段壓制,最后終于迫退了蜀軍。從表面上看,司馬懿是非常被動,實質上,他是很高明的。他知道諸葛亮治軍有方,出戰不一定能夠獲勝,但是,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非常困難,不可能堅持長期戰爭。于是,他就抓住蜀軍這一致命弱點,堅守不戰,用時間拖垮蜀軍,使得足智多謀、指揮卓越的諸葛亮也無可奈何,只好布置退兵。可見,司馬懿的謀算是很正確的,他采取的以守為攻的方法也是很高明的。由于阻擊蜀軍有功,青龍三年(公元235年),他被提升為太尉,成為主管曹魏全國軍事的統帥。
先計后戰 討平遼東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字文懿)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市),下設文武百官,與曹魏抗衡。同時派大將軍卑衍、楊祚領兵數萬,依托遼河的有利地勢,堅營高壘,準備防御魏軍的進攻。
魏明帝曹睿聞訊,立即將司馬懿從長安召回洛陽,商量如何平叛。司馬懿主動提出,只率四萬人馬前去討平叛亂。曹睿擔心兵少路遠,難以取勝。司馬懿說: “兵不在多,只要善于計謀,就能出奇制勝。”曹睿一聽,非常高興,進一步問道:“你估計我軍出動后,公孫淵會采取什么對策呢?”司馬懿回答說: “放棄襄平,主動轉移是上策; 防守遼河,阻擊我軍,是中策; 堅守襄平,就要當俘虜了。我判定,公孫淵絕對不會棄城退走,他估計我軍孤軍深入,不能堅持長期作戰,必然要依托遼河的天然屏障阻擊我軍,這是次等、下等的計策呀,豈有不敗之理! ” “那么,你估計這次遠征遼東,往返需要多長時間呢?”曹睿又問。司馬懿胸有成竹地說道: “前去需要一百天,回來需要一百天,作戰需要一百天,休整需要六十天,一年的時間足夠用了。”曹睿見司馬懿對如何作戰的方案已經考慮成熟,很為滿意,便委派他率軍四萬前往遼東平定叛亂。
公孫淵得知司馬懿將要率兵前來,很是害怕,立即遣使向孫權求救,表示愿意臣服于東吳。孫權同意出兵攻魏,聲援遼東,但同時寫信給公孫淵說: “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①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三月,司馬懿率領步騎四萬,從洛陽出發,魏明帝親自送出西明門。這一年,司馬懿已經五十九歲了,比當年曹操遠征烏桓時還大七歲。但他老當益壯,滿懷勝利信心,領兵遠征。六月,魏軍到達遼河西岸。這時,卑衍、楊祚已在遼河東岸筑了長達六、七十里長的防線,修建了堅固的營寨。魏軍到達后,卑衍采取堅守不戰的辦法,企圖與魏軍長期隔河對峙,以便用時間拖垮魏軍。司馬懿便采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以少量人馬偽裝主力,向燕軍營寨南部進攻,吸引住燕軍的注意力,司馬懿率領大軍從燕營北部偷渡遼河。過河后,隨即命令部隊沉掉了渡河的船只,毀掉了浮橋,逼近燕營,傍遼河構筑工事,擺出了一副持久作戰的姿態。然而,司馬懿并不發動進攻,卻率領主力繞開敵營直奔襄平而去。有的將領不明白司馬懿的意圖,就說: “只圍困而不進攻,又繞開敵營而走,太不能顯示我軍的威力了吧? ”司馬懿解釋道:“敵軍憑借堅固的營寨,企圖疲憊以至拖垮我軍,我們如果去攻打,豈不正中敵人下懷?這是王邑在昆明蒙受失敗恥辱的教訓啊! 兵法上說,攻其必救,就可迫敵出戰。敵軍主力集結在遼河一線,后方空虛,我軍直指其老巢襄平,他們必然回兵救援。那時,我們不就可以大量地消滅敵人了嗎!”眾將恍然大悟。
魏軍一舉突破遼河天險,并棄營不攻,直撲襄平,卑衍、楊祚十分驚慌,生怕老巢空虛不保,立即率領全軍回援,企圖堵截魏軍。司馬懿待燕軍進到適當地點,迅速率軍反擊。魏軍士氣旺盛,一連打了三個大勝仗。卑衍、楊柞率領敗軍,逃回襄平城內。司馬懿乘勝進軍,兵臨襄平城下。
這時,正好趕上連日暴雨,遼河河水猛漲,淹沒了兩岸大片地方。襄平城四周,變成了一片白茫茫的水鄉,有的地方水深達到數尺。魏軍急切不能合圍,營帳全都泡在水中。有的官兵提出轉移到高地扎營,司馬懿傳令道: “有敢言遷營者斬首! ” 都督令史張靜違反命令又要求遷營,果然被司馬懿斬首示眾。魏軍被迫泡在水中,處境非常困難。公孫淵乘機命令城中的部隊與老百姓出城放牧、打柴。有的將領見有機可乘,就要求消滅掉出城的敵軍,司馬懿不同意。一個名叫陳珪的問他: “過去打上庸時,八路并進,日夜攻打,只用了六天,就攻破了城池,殺掉了孟達。現在我軍遠道而來,反而不急于攻打敵人,是何道理? ”司馬懿笑道: “那時,孟達兵少糧多,可支一年,我軍人數四倍于敵而糧食不夠一月,以一月圖一年,怎么能不速戰速決呢?以四人攻打一人,則是可以速戰速決的,所以不計死傷,猛攻上庸,實質上是與糧食競爭。現在情況不同了,敵眾我寡,敵饑我飽,又逢大雨,難以速戰速決。此次出兵遼東,不怕燕軍堅守,就怕燕軍跑掉。目前,我軍雖少,糧草充足,燕軍雖多,糧草將盡。如果消滅出城放牧、打柴之敵,搶走他們的牛馬,在我軍沒有完成合圍的情況下,不就等于迫使燕軍逃跑嗎?公孫淵依仗人數眾多和雨天大水給我軍帶來的困難,繼續堅持,不肯認輸。我們何不將計就計,主動示弱,使他們安心。等到雨停、水退、敵軍糧盡之時,再發動攻勢,不比現在撿點小便宜強得多嗎? 用兵的決竅在于根據敵情的變化而變化啊! ”大家聽了非常信服。于是,司馬懿率領部隊,一面繼續合圍襄平,一面暗中趕做大批樓車、鉤梯,待機攻城。
不久,雨停了,水逐漸退去,魏軍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接著,司馬懿抓住燕軍糧草基本斷絕之機,對襄平城發動了猛烈的攻勢。為了突破城防,司馬懿指揮魏軍挖地道、堆土山,上下結合,配以樓車、鉤梯,輪番進攻。時過不久,公孫淵支持不住,遣使出城求和,司馬懿不準,他捎話給公孫淵說: “既敢對陣,或戰或守或走,三者都不能,就應降應死,豈有求和之理。”公孫淵無奈,只好繼續抵抗。但是,他的士卒早已饑疲不堪,軍心早已瓦解,大將軍楊祚首先開城投降。司馬懿揮軍入城,一舉擊斃燕軍七千多人,公孫淵向外突圍時被魏軍殺死于亂軍之中,余眾全部投降。襄平攻占之后,所謂燕王朝的其它幾個郡都望風而降。平叛作戰果然只用了三個多月。第二年春,司馬懿按照原定的一年計劃,如期班師回朝。
平定遼東之戰,具有進步意義,它制止了公孫淵的分裂割據,維護了已經形成的統一局面。司馬懿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這次作戰中發揮得尤為出色: 戰前,他對作戰需要的兵力、時間和敵方可能采取的對策都做出了十分準確的判斷。如果不了解從洛陽到遼東的天時、地理情況,不了解公孫淵的軍情和實力,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不進行一番認真的周密的分析研究,是不可能如此 “料事如神”的。
對于司馬懿的指揮藝術,古人早有公允的評論,例如唐太宗李世民評價說: “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于百日,擒孟達于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①這個看法是正確的,善于謀算是司馬懿指揮藝術上的主要特點。
司馬懿回到洛陽后不久,魏明帝曹睿病死。此后,他將其善于謀略的特長用于政治斗爭之中,采取了許多計謀,搞掉了曹爽集團,控制了皇帝,掌握了曹魏政權。為司馬氏以晉代魏奠定了基礎。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他在討伐政敵王凌回師之后病死,終年七十二歲。
注釋
① 《晉書·宣帝紀》。① 《晉書·宣帝紀》。① 《晉書·宣帝紀》。
上一篇:《史萬歲》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呂蒙》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