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海》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懷海》人物故事小傳
懷海(公元720—814年)唐代禪宗僧人。俗姓王,福建長樂人,出家后師事馬祖道一,后住新吳百丈山(今江西奉新),世稱“百丈禪師”。以前禪僧多居律寺,懷海以禪宗和律宗習(xí)慣不同,創(chuàng)設(shè)禪院,制定《禪門規(guī)式》,后稱《百丈清規(guī)》。卒后謚“大智禪師”。
〔正 史〕
懷海《禪門規(guī)式》①一卷。
《新唐書·藝文志》卷五九
〔注 釋〕
①《禪門規(guī)式》:懷海所撰之《百丈清規(guī)》散佚后之殘本。《百丈清規(guī)》,又稱《古規(guī)》、《古清規(guī)》,是包括禪剎叢林之一切事務(wù)(如法堂、僧堂、方丈之設(shè)置等)的規(guī)矩之書。凡二卷,廣為流行。
〔相關(guān)史料〕
釋懷海,閩人也。少離朽宅,長游頓門,稟自天然,不由激勸。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后檀信請居新吳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號百丈歟?海既居之,禪客無遠(yuǎn)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或曰:“《瑜伽論》,《瓔珞經(jīng)》,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shè)規(guī)務(wù)舊于善焉。”乃創(chuàng)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初自達(dá)摩傳法自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shè)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①而已。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jié)儉也。行普清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居如風(fēng)偃草。禪門獨(dú)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②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長慶元年③,敕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是以通禪達(dá)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別耳。至乎百丈丘制,出意用方便,亦頭陀④之流也。矯枉從端,乃簡易之業(yè)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故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不成,則云無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隨之者,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為大智,不甚其乎?語曰:“利不百,不變格。”將如變斯格,厥利多矣。《彌沙基律》有諸,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
[注 釋]
①偃亞:側(cè)身躺。②元和九年:公元813年。元和,唐憲宗年號,公元806—820年在位。③長慶元年:公元821年。長慶,唐穆宗年號,公元821—824年。④頭陀:謂去除塵垢煩惱。苦行之一。又作杜荼、投多等,意即對衣、食、住等棄其貪著,以修煉身心。
上一篇:《懷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懷恩》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戴熙、湯貽汾》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戴熙、湯貽汾》人物故事小傳